內容簡介
本書從綜合、領域、專題、區域、國際五個角度,系統梳理了《中國製造2025》發布實施以來製造業整體發展、十大重點領域突破、重點工作推進、重點區域布局的進展情況,以及主要已開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推動製造業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舉措。本書體系完整,邏輯嚴謹,深入淺出,不僅是各級政府科學務實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權威性、指導性讀本,也是企業、科研院所和中介組織參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工作的參考工具。
作者簡介
戰略諮詢委由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路甬祥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擔任副主任。委員由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網路與信息安全、智慧財產權與標準、產業經濟、金融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及企業家組成。
圖書目錄
————————— 綜合篇 —————————
第一章 全球製造業發展概況2
第一節 發展現狀2
一、從地位看:製造業占比有所下降,重要地位依然突出2
二、從增長看:製造業活動持續低迷,貿易繼續低位增長4
三、從投資看:投資復甦態勢未穩,製造業動力總體不足7
四、從成本看:成本競爭力格局重塑,帶動全球經濟轉移9
五、從效率看:製造業效率總體提升,
勞動生產率差異擴大10
六、從創新看:創新投入持續增加,技術突破不斷湧現10
第二節 存在問題12
一、全球製造業需求總體疲弱12
二、全球製造業貿易環境複雜13
三、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發展差距大14
四、主要經濟體結構改革壓力大14
第三節 發展趨勢15
一、創新在製造業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高15
二、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繼續變動16
三、技術呈現跨領域多模式融合發展16
四、製造業生產方式繼續深刻變革17
五、製造業發展更加注重綠色可持續17
第二章 我國製造業發展概況19
第一節 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19
一、國際地位獲得大幅提升19
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
三、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22
四、兩化融合取得顯著成效22
五、集約節約水平不斷提升23
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25
第二節 我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26
一、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26
二、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並存27
三、質量品牌建設亟待加強27
四、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9
五、人才缺乏現象不斷加劇29
六、企業經營困難現象突出30
第三節 我國製造業發展的主要特點30
一、質量效益提升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心30
二、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成為產業布局的重要方向31
三、技術創新的核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31
四、製造業新業態與新模式不斷湧現32
五、產業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33
第四節 我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33
一、製造業規模與增速有望實現平穩回升33
二、智慧型化技術的推廣套用將進一步深入34
三、綠色化是製造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34
四、服務化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35
五、平台將成為產業層次提升的重要載體35
第三章 製造強國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36
第一節 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導向36
第二節 製造強國建設的政策思路39
一、實施有利於創新能力提升的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39
二、完善製造業創新體系與服務體系42
三、依託“母工廠”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技術創新擴散44
四、加強“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設和載體建設45
第三節 製造強國建設的環境營造46
一、為製造強國建設營造良好的經濟成長環境46
三、充分調動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積極性48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49
————————— 領域篇 —————————
第一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基本情況52
一、產業增速整體進入穩定區間52
二、傳統成熟行業增長乏力54
三、行業投資呈現出兩極分化態勢54
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外部環境日趨惡化55
五、通信網路設備取得突破55
六、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熱點57
第二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形勢63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更加注重融合發展63
二、系列國家戰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63
四、全球存儲系統產業呈現存儲介質和系統架構革新65
五、智慧型硬體生態體系加速豐富和完善67
六、雲計算顛覆硬體設備和軟體服務發展模式68
七、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融合將進一步加速69
八、競爭格局劇烈變動帶來產業趕超發展新契機69
第三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69
一、核心基礎領域仍然是阻礙產業升級的薄弱環節69
二、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和套用市場未能形成重要支撐70
三、寬頻基礎設施發展不均,4G和5G發展面臨挑戰71
四、部分領域不良競爭不利於構建良性的產業生態環境72
五、人工成本上升和人才供給不足制約產業發展72
六、“網際網路+”亟待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73
第四節 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措施建議73
一、貫徹落實國家級戰略部署73
二、推動智慧型硬體創新發展74
三、加大財稅政策改革支持力度74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74
五、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74
六、強化規劃組織實施75
第一節 高檔數控工具機76
一、發展形勢76
二、存在問題78
三、行業展望79
四、發展建議81
第二節 機器人83
一、發展形勢83
二、存在問題85
三、行業展望87
四、發展建議89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裝備91
第一節 發展形勢91
一、產業規模繼續擴大91
二、產品創新能力不斷增強93
三、主要企業快速發展94
四、產業集聚區基本形成95
第二節 存在問題96
一、技術水平相對落後96
二、產業鏈條不夠完善97
三、配套體系還不健全97
第三節 行業展望98
一、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98
二、通用航空和商業航天將進一步發展99
三、製造思維和發展理念將實現突破101
四、國際合作將進一步加強102
第四節 發展建議103
一、建立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103
二、重視和加強航空航天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究和條件建設103
三、加強技術轉移推廣體系建設104
四、創新支持政策,引導與地方經濟相結合104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105
第一節 發展形勢105
一、世界競爭格局基本穩定105
二、全球經濟發展新形勢帶來新挑戰105
三、船舶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沒有好轉106
四、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107
五、破產重整與兼併收購持續增多108
第二節 存在問題109
一、造船產能依然過剩,船市亟需深度調整109
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配套產業亟待升級109
三、市場壓力持續增大,創新能力仍需提高110
四、生產效率有待提高,優勢企業有待壯大110
第三節 行業展望111
一、我國船舶工業將逐漸好轉111
二、淺海鑽井平台將呈現低迷需求趨勢111
三、深海鑽井平台將呈現旺盛需求趨勢113
四、豪華遊輪市場加快發展113
五、綠色化、智慧型化、高端化將成為主攻方向114
第四節 發展建議115
一、加大科技創新資金投入115
二、加大行業金融政策支持116
三、推動提高產業集中度116
四、加強技術創新與工藝創新117
五、深入推進現代造船模式117
六、提高關鍵配套設備製造水平118
七、深入開展國際化合作118
第八章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119
一、發展形勢119
二、存在問題121
三、行業展望123
四、發展建議126
第九章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129
第一節 節能汽車129
一、發展形勢129
二、存在問題132
三、行業展望134
四、發展建議135
第二節 新能源汽車136
一、發展形勢136
二、存在問題142
三、行業展望143
四、發展建議144
第三節 智慧型網聯汽車146
一、發展形勢146
二、存在問題147
三、行業展望149
四、發展建議150
第十章 電力裝備152
第一節 發展現狀152
一、中國電力裝備產業穩步增長152
二、政策傾斜助推產業提質升級153
三、重大工程推進核心技術突破154
第二節 存在問題155
一、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亟需轉型155
二、國內電力裝備產業結構有待調整156
三、技術水平不足制約產業升級157
第三節 行業展望158
一、加速推進電力裝備智慧型化升級158
二、加快電力裝備綠色化轉變步伐159
三、大力實施電力裝備“走出去”戰略160
四、投資力度拉升激活良好發展前景161
第四節 發展建議162
一、創新發展模式加速產業轉型162
二、加快結構轉型推進行業整合163
三、多方聯合攻關打破技術瓶頸164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165
第十一章 農機裝備167
第一節 發展形勢167
一、我國農機裝備發展與農業現代化水平密切相關167
二、新常態下農機裝備產業規模進入穩步增長階段167
三、我國各區域農機裝備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168
四、農機裝備實現產品數量與技術創新兩大跨越169
第二節 存在問題169
一、技術能力:裝備實時採集、自動監控水平不高169
二、產品種類: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尚未形成170
三、產品質量:關鍵零部件質量難以達到國際標準170
四、競爭環境:
同質化競爭成為產業發展重大挑戰170
第三節 行業展望171
一、企業著重向產品智慧型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攻關171
三、農機裝備競爭格局呈現集中化、專業化特點172
四、農機裝備產業規模將繼續保持中速增長水平173
第四節 發展建議173
一、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提升高端技術水平173
二、加強產品質量品牌建設,完善全產品線布局174
三、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規範市場競爭環境175
四、推進信息技術融合套用,提高數據服務能力175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176
第十二章 新材料177
第一節 發展形勢177
一、全球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177
二、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179
三、新材料產業重要進展180
第二節 存在的問題182
第三節 行業展望183
一、世界各國紛紛搶占新材料產業制高點184
二、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186
第四節 發展建議187
一、建立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形成促進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合力187
二、加強戰略研究與創新研發,突破重點領域急需的新材料188
三、推進產業基地建設,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188
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資體系189
五、堅持創新驅動,高度重視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的培育189
六、系統推進行業管理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健全新材料產業體系189
七、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共享創新成果190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190
第十三章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191
第一節 發展形勢191
一、生物醫藥191
二、高性能醫療器械196
第二節 存在問題200
一、生物醫藥200
二、高性能醫療器械202
第三節 行業展望204
一、生物醫藥204
二、高性能醫療器械206
第四節 發展建議208
一、生物醫藥208
二、高性能醫療器械210
————————— 專題篇 —————————
第十四章 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214
第一節 目標要求214
一、加強產業前沿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215
二、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市場化推廣套用215
三、加快培育製造業創新領軍技術人才216
四、制定完善創新中心相關標準與程式216
第二節 主要進展217
一、實施指南基本編制完成217
二、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修訂完善217
三、多地製造業創新中心試點工程開始起步218
第三節 面臨形勢220
一、全球製造業創新體系重構,新型創新載體引領製造業變革220
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共性技術供給不足221
三、技術研發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待完善222
第四節 下一步推進思路和重點223
一、整合現有資源,組織建設試點223
二、構建服務平台,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道224
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225
第十五章 工業強基227
第一節 目標要求227
一、中長期目標227
二、2016年目標228
第二節 主要進展229
一、編制發布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29
二、制定發布年度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31
三、完成強基工程組織實施相關工作232
四、各地工業基礎領域取得積極進展234
第三節 面臨問題235
一、基礎產品可靠性較差,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236
二、關鍵和共性基礎工藝相對薄弱236
三、技術基礎薄弱,對產業支撐力不足237
四、支持四基發展的政策環境還需要最佳化237
五、還沒有建立一個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237
六、工業基礎人才培養管理體制仍不完善238
第四節 下一步推進思路和重點238
一、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238
二、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導向作用238
三、推動“四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239
四、推動產用結合,加快推廣套用239
五、加強工業基礎人才隊伍建設240
六、紮實做好強基工程的組織實施240
第十六章 綠色製造241
第一節 目標要求241
一、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241
二、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243
三、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245
第二節 主要進展246
一、傳統製造業綠色化改造247
二、資源循環利用與再製造產業發展 251
三、綠色製造體系建設 253
第三節 面臨形勢 254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綠色發展提出新要求 254
二、綠色發展產業和標準需要提升 257
三、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258
第四節 下一步推進思路和重點 260
一、實施傳統製造業綠色化改造 260
二、推進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示範套用 261
四、綠色製造體系構建試點 263
第十七章 智慧型製造 266
第一節 目標要求 267
一、總體目標 267
二、基本要求 268
第二節 主要進展 269
一、頂層設計工作進展 269
二、專項行動工作進展 275
三、管理保障工作進展 282
第三節 面臨問題 284
第四節 下一步推進的思路和重點 285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287
第十八章 服務型製造 288
一、對發展服務型製造的幾點認識 288
二、發展服務型製造的目標要求 289
三、主要進展 290
四、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93
五、下一步思路和重點 295
第十九章 質量品牌提升 297
第一節 目標要求 297
一、中長期目標 297
二、年度目標 298
第二節 主要進展 298
一、先進質量管理方法進一步推廣普及 299
二、產品實物質量水平穩步提升 300
三、品牌培育繼續深化 300
四、質量監督監管力度日益加大 300
五、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 301
第三節 面臨形勢 301
一、質量發展基礎依然薄弱 302
二、製造業企業質量觀念較為落後 302
三、品牌建設相對滯後 303
四、部分領域產品質量水平有待提升 303
五、出口產品面臨國外技術壁壘衝擊 304
第四節 下一步推進思路和重點 304
一、不斷夯實質量發展基礎 305
二、發揮企業質量品牌建設的主體作用 305
三、加快培育工業品牌 306
四、促進工業產品實物質量提升 306
五、完善質量品牌的公共服務體系 307
六、最佳化質量和品牌提升的環境 307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308
第二十章 製造業人才 309
第一節 目標要求 309
一、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側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309
二、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 310
三、加強人才創新能力建設,提升產業人才素質 310
四、培育製造業急需緊缺人才,加快重點領域人才培養 310
五、深化製造業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 311
第二節 製造業人才隊伍主要發展 311
一、製造業人才規模總體不斷擴大,人才結構日趨合理 311
二、高技術產業人才初具規模,創新能力穩步提高 313
三、製造業人才工資水平較快增長,但仍低於
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315
四、人才投入產出效率穩步提升,人才效能顯著 316
第三節 製造業人才發展主要問題 317
一、人才發展與產業人才需求仍存在供求矛盾 317
二、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人才整體素質仍偏低 318
三、不同類型人才分布不合理,人才培養體系難以適應產業發展需要 318
四、製造業人才隊伍中高層次、創新型和領軍型人才缺乏 319
五、製造業人才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人才生態有待最佳化 319
六、製造業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 319
第四節 下一步推進思路和重點 320
一、打造中國製造2025人才培養工程 320
二、健全製造業人才評價、激勵和評估機制 321
三、加強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的實施保障工作 322
————————— 區域篇 —————————
第二十一章 東部地區 324
第一節 發展概況 324
一、製造業規模優勢明顯 324
二、製造業產業結構處於高端 326
三、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成果顯著 329
四、重點地區重點產業發展特色突出 332
第二節 存在問題 340
一、部分優勢增長動力有所減弱 340
二、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342
三、產業升級制約因素仍待突破 343
四、區域間協同度尚需加強 344
第三節 主要舉措 347
一、東部省市紛紛出台檔案,“點對點”對接《中國製造2025》 347
二、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明確製造業最佳化升級的重點和方向 350
三、加強組織、政策、項目配套,推動落實《中國製造2025》 351
第四節 發展建議 353
一、加強區域協同發展,深化產業開放合作 353
二、重構沿海增長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實力 354
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進產業最佳化調整 355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區 357
第一節 發展現狀 358
一、工業發展穩中趨緩,固定投資穩步擴張 360
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新興產業增長迅速 362
三、區域創新能力增強,綠色發展取得進展 366
四、兩化融合穩步推進,產業集聚不斷壯大 368
第二節 存在問題 373
一、工業發展水平偏弱 373
二、地區走勢分化明顯 375
三、新興產業發展有待深入 376
第三節 主要舉措 378
一、河南省 378
二、湖北省 382
三、湖南省 385
四、安徽省 388
五、江西省 391
六、山西省 394
第四節 發展建議 399
一、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 399
二、加快地區創新步伐 400
三、提高產業集群水平 401
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401
五、提升人力集聚競爭力 402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區 403
第一節 製造業發展現狀 403
一、製造業整體情況 403
二、產業結構情況 408
三、優勢產業情況 410
四、兩化融合情況 414
五、技術創新情況 416
六、產業集聚情況 417
第二節 製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418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418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420
三、兩化融合相對滯後 421
四、專業性人才缺失 422
五、配套政策不完善 423
第三節 推進制造業發展主要舉措 424
一、進行頂層設計 424
二、成立機關機構 426
三、確定發展重點 427
四、出台配套措施 430
第四節 發展建議 431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 431
二、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 432
三、積極對接國家政策 433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34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434
第二十四章 東北地區 436
第一節 製造業發展現狀 436
一、製造業整體情況 436
二、產業結構情況 437
三、重點行業情況 438
四、兩化融合情況 440
五、軍民融合情況 440
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441
第二節 製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441
一、製造業轉型升級難 442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443
三、產業配套能力不足 443
四、資源、環境問題突出 443
第三節 推進制造業發展主要舉措 444
一、加強頂層設計 444
二、推進智慧型製造和創新中心建設 445
三、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445
第四節 發展建議 446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 446
二、推進體制改革 447
三、加快創新發展 448
四、擴大對外開放 449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450
—————————國際篇—————————
第二十五章 美國 454
第一節 發展概況 454
一、美國製造業產值呈現回升趨勢 455
二、美國出口總量提升 456
三、製造業企業大規模回歸 458
四、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呈增長趨勢 459
五、美國製造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保持上升 461
六、美國製造業產業布局出現轉移 462
七、美國先進制造業產業發展快速 462
第二節 發展特點 464
一、美國製造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加大 464
二、美國先進制造業回歸速度加快 464
三、美國實體和虛擬經濟平衡狀況改善 464
四、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465
第三節 政策措施 465
第四節 經驗啟示 468
第二十六章 日本 470
第一節 發展概況 470
一、汽車 470
二、工具機 471
三、機器人 473
四、電子電器 474
第二節 發展特點 476
第三節 政策措施 477
第四節 經驗教訓 480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481
第二十七章 歐盟 482
第一節 發展概況 482
第二節 發展特點 482
第三節 政策措施 484
一、歐盟 484
二、德國 485
三、英國 487
四、法國 488
第四節 經驗啟示 489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492
第二十八章 韓國 493
第一節 發展概況 493
一、工業化初期:貿易立國加速資本積累 493
二、工業化中期:重化工立國打造漢江奇蹟 494
三、工業化後期:“技術立國”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 494
四、後工業化時期:製造業創新應對新挑戰 495
第二節 發展特點 496
一、政府大力扶持是製造業崛起的基礎 496
二、從價值鏈底端向上游切入 496
三、設計、研發、製造並舉 497
四、推行大企業集團化戰略 497
第三節 政策措施 498
一、產業振興政策 498
二、信息化政策 498
三、新增長動力政策 499
四、製造業創新3.0 499
第四節 經驗啟示 503
一、增強外來技術轉化能力 503
二、政府要有效參與產業發展 503
三、要正視大企業的畸形發展對結構轉型的阻礙作用 504
四、大膽破局保增長與調結構之惑 504
第二十九章 新興國家 505
第一節 發展概況 505
一、印度 505
二、巴西 506
三、南非 508
第二節 發展特點 509
一、製造業發展步伐普遍放緩 509
二、國家層面推進制造業發展 509
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509
第三節 政策措施 510
一、印度 510
二、巴西 511
三、南非 512
第四節 經驗啟示 514
後記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