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

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

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隸屬於中國考古學會,成立於2014年9月20日,選舉趙志軍為第一屆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學會成立旨在於,改進和完善植物考古田野和實驗室方法,對我國植物考古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引導和示範,積極開展國內外植物考古研究的合作,促進我國植物考古學的發展,加快植物考古研究體系的完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
2014年9月20至21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承辦的“稻作農業起源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浙江餘姚召開,同時舉行了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及授牌儀式。來自國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8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陳星燦宣布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他希望通過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充分發揮植物考古各領域的研究專長,改進和完善植物考古田野和實驗室方法,發揮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對我國植物考古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引導和示範,積極開展國內外植物考古研究的合作,促進我國植物考古學的發展,加快植物考古研究體系的完善。經大會選舉,趙志軍為第一屆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呂厚遠、鄭雲飛、顧海濱、秦嶺、靳桂云為副主任委員,孫永剛為秘書長。大會討論通過了《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章程》。
此次會議成為國內植物考古最新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學者們圍繞著稻作農業起源與傳播、植物考古學方法改進與完善、植物考古新資料與新成果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會議還集中介紹了長江下游地區稻作農業起源的新發現與新成果。例如,良渚莫角山遺址東坡出土的植物遺存及分析,利用植矽體、澱粉粒、穩定同位素、DNA等各種方法對田螺山遺址河姆渡文化稻作遺存進行測試與分析,這些新成果為深入了解栽培稻的馴化過程、稻作農業的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認識。還值得注意的是,在鄱陽湖平原和江漢平原兩個傳統稻作農業區域,江西新乾牛城遺址和湖北大冶蟹子地遺址等在商周時期遺存中突然出現旱地作物粟和黍,這些重要發現為商周時期中原勢力向南擴張提供了新證據。
會議的另一亮點是參會的年輕學者占了多半,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植物考古近幾年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廣闊前景,年輕學子的熱情和投入為植物考古的未來帶來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