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通史1:先秦卷》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編葉朗先生為全書做的總序,對美學的基本問題及中國美學發展的脈絡、特徵做了精練的概述,反映出作者對美學基本問題以及中國美學通史的基本思考和基本觀點,可視為一篇短的美學通識讀物,第二部分是美學通史先秦卷的內容。本卷論述了中國美學起源時期先秦時期美學發展的歷史。先秦史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時期,作者孫燾以先秦歷史發展為巨觀背景,梳理美學基本內容、觀點及其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主要是梳理諸子各家的美學思想,重點討論各家對於美學問題的觀點,以及這些這些美學思想與該思想系統中的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系。在寫法上,以思想家(著作)為劃分章節的依據,以美學問題為輔線,探究各家對相同或相似問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美學通史1:先秦卷
- 作者:孫燾 葉郎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4092335, 7214092336
- 外文名: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434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人民出版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美學通史1:先秦卷》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葉朗,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時兼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三個系的系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圖書目錄
導言1
一、中國美學的起始點1
二、源頭活水:先秦美學的風貌4
三、以時代問題引領思想經典的研究11
四、本卷的寫作脈絡,6
第一章春秋之前的意義世界18
引言18
第一節“象”與“興”:華夏美學的人文源頭21
一、巫為禮之源21
二、文、物、象24
三、象形字31
四、通神之興34
第二節易象與意象39
一、人世戲劇的模型39
二、陰陽對待的動態之美42
第三節《詩》:名物與風情48
一、《詩》之名物與精神家園49
二、《詩》的風情與風教54
第四節音樂化的天道秩序59
一、人文與天道60
二、成均之教67
第五節“文”的蛻變73
一、奢華與彷徨74
二、理性化的兩面80
第二章《老子》美學85
第一節老子概說86
一、“老子”與史官86
二、老子思想的旨趣88
三、《老子》美學的意義91
第二節大象無名93
一、有無相生93
二、對待之妙97
三、假名與“大象”99
第三節生命之道104
一、嬰兒之柔105
二、專氣致柔107
三、真正的強大111
第四節審美心胸(一):知足者富114
第五節審美心胸(二):虛極以觀復122
一、滌除玄鑒122
二、反觀其身125
第六節抱一守獨的審美理想129
一、抱一為天下式129
二、“獨”:道家的聖人形象131
第七節不言之教136
一、不思美善的為政之道136
二、“小國寡民”的美俗理想139
第三章孔子的美學思想143
第一節孔子概說144
一、儒家的興起145
二、孔子的生平和追求147
三、孔子的氣象與儒家的審美精神149
第二節詩教切磋151
一、孔子之前的詩教151
二、孔子為何重視詩教153
三、“詩可以興”156
第三節君子人格163
一、“君子和而不同”164
二、文質彬彬之典範169
三、“君子不器”的美育理念173
第四節“孔顏之樂”175
一、切磋琢磨:君子之學176
二、遊戲:君子之爭179
三、樂以忘憂183
四、孔子的“藝術學”186
第五節存在與敬畏192
第六節“仁”與天道信仰199
第四章思孟學派的美學思想206
第一節戰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狀況207
一、“士氣”:戰國思想的社會背景208
二、戰國時代美學思想的一般問題212
第二節“美情”與“致誠”214
一、美情日真215
二、盡己為誠218
三、仁聲入人深223
第三節身心同觀的威儀之美228
一、道不遠人228
二、作為意義基點的“身”231
三、“威儀”與“玉色”236
第四節時代憂患中的孟子學說242
一、針對墨家的論辯:義利之辨244
二、針對楊朱的論辯:小體大體之辨247
第五節人性之美與自得之樂252
一、性善論的美學證明:情感的自明性253
二、性善論的美學意義:內求之樂與普遍之美258
第六節人格之美與大人境界262
一、“踐形”與“養氣”263
二、大人之“化”與“興”267
三、“養”:基於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271
第五章莊子的美學思想276
第一節莊子概說277
一、莊子其人與《莊子》其書277
二、時代問題與莊子的思想旨趣278
三、莊子的哲學及其美學內涵283
第二節處物不傷285
一、馳心不足以為樂286
二、無用之用288
三、“以鳥養養鳥”291
第三節無知之知295
一、突破小知295
二、孰知美惡?300
三、小大之辨305
第四節適者忘言308
一、忘於江湖308
二、言無言317
第五節“游”與“逸”:道家的大人境界322
一、遊刃有餘322
二、游於一325
三、大人之游3船
第六節莊子思想的宗教感332
一、超越生死333
二、道通一氣337
三、“無情”與“心鏡”342
第六章《易傳》的美學思想349
第一節《易傳》概說350
一、《易傳》的思想史定位350
二、《易傳》的主題與思想史意義353
三、《易傳》的美學意義355
第二節乾坤之象357
第三節立象以盡意364
第四節不測之謂神372
第七章戰國末期的美學381
第一節戰國末期的學術合流381
一、戰國末期的“一統”要求和諸子思想的“入海口”381
二、戰國末期的美學思想概述384
第二節荀子論人性與禮的功能387
第三節“血氣和平”與“移風易俗”394
第四節稷下學派的“精氣”與“虛靜”觀念404
第五節術數構架中的“天”與“人”413
參考書目422
索引425
一、中國美學的起始點1
二、源頭活水:先秦美學的風貌4
三、以時代問題引領思想經典的研究11
四、本卷的寫作脈絡,6
第一章春秋之前的意義世界18
引言18
第一節“象”與“興”:華夏美學的人文源頭21
一、巫為禮之源21
二、文、物、象24
三、象形字31
四、通神之興34
第二節易象與意象39
一、人世戲劇的模型39
二、陰陽對待的動態之美42
第三節《詩》:名物與風情48
一、《詩》之名物與精神家園49
二、《詩》的風情與風教54
第四節音樂化的天道秩序59
一、人文與天道60
二、成均之教67
第五節“文”的蛻變73
一、奢華與彷徨74
二、理性化的兩面80
第二章《老子》美學85
第一節老子概說86
一、“老子”與史官86
二、老子思想的旨趣88
三、《老子》美學的意義91
第二節大象無名93
一、有無相生93
二、對待之妙97
三、假名與“大象”99
第三節生命之道104
一、嬰兒之柔105
二、專氣致柔107
三、真正的強大111
第四節審美心胸(一):知足者富114
第五節審美心胸(二):虛極以觀復122
一、滌除玄鑒122
二、反觀其身125
第六節抱一守獨的審美理想129
一、抱一為天下式129
二、“獨”:道家的聖人形象131
第七節不言之教136
一、不思美善的為政之道136
二、“小國寡民”的美俗理想139
第三章孔子的美學思想143
第一節孔子概說144
一、儒家的興起145
二、孔子的生平和追求147
三、孔子的氣象與儒家的審美精神149
第二節詩教切磋151
一、孔子之前的詩教151
二、孔子為何重視詩教153
三、“詩可以興”156
第三節君子人格163
一、“君子和而不同”164
二、文質彬彬之典範169
三、“君子不器”的美育理念173
第四節“孔顏之樂”175
一、切磋琢磨:君子之學176
二、遊戲:君子之爭179
三、樂以忘憂183
四、孔子的“藝術學”186
第五節存在與敬畏192
第六節“仁”與天道信仰199
第四章思孟學派的美學思想206
第一節戰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狀況207
一、“士氣”:戰國思想的社會背景208
二、戰國時代美學思想的一般問題212
第二節“美情”與“致誠”214
一、美情日真215
二、盡己為誠218
三、仁聲入人深223
第三節身心同觀的威儀之美228
一、道不遠人228
二、作為意義基點的“身”231
三、“威儀”與“玉色”236
第四節時代憂患中的孟子學說242
一、針對墨家的論辯:義利之辨244
二、針對楊朱的論辯:小體大體之辨247
第五節人性之美與自得之樂252
一、性善論的美學證明:情感的自明性253
二、性善論的美學意義:內求之樂與普遍之美258
第六節人格之美與大人境界262
一、“踐形”與“養氣”263
二、大人之“化”與“興”267
三、“養”:基於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271
第五章莊子的美學思想276
第一節莊子概說277
一、莊子其人與《莊子》其書277
二、時代問題與莊子的思想旨趣278
三、莊子的哲學及其美學內涵283
第二節處物不傷285
一、馳心不足以為樂286
二、無用之用288
三、“以鳥養養鳥”291
第三節無知之知295
一、突破小知295
二、孰知美惡?300
三、小大之辨305
第四節適者忘言308
一、忘於江湖308
二、言無言317
第五節“游”與“逸”:道家的大人境界322
一、遊刃有餘322
二、游於一325
三、大人之游3船
第六節莊子思想的宗教感332
一、超越生死333
二、道通一氣337
三、“無情”與“心鏡”342
第六章《易傳》的美學思想349
第一節《易傳》概說350
一、《易傳》的思想史定位350
二、《易傳》的主題與思想史意義353
三、《易傳》的美學意義355
第二節乾坤之象357
第三節立象以盡意364
第四節不測之謂神372
第七章戰國末期的美學381
第一節戰國末期的學術合流381
一、戰國末期的“一統”要求和諸子思想的“入海口”381
二、戰國末期的美學思想概述384
第二節荀子論人性與禮的功能387
第三節“血氣和平”與“移風易俗”394
第四節稷下學派的“精氣”與“虛靜”觀念404
第五節術數構架中的“天”與“人”413
參考書目422
索引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