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戰略”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大體上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開發中國家為了擺脫貧困,推進本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制定了中長期的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這一名詞在中國廣泛使用雖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就從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角度規劃、制定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經濟方針、計畫和政策。這些方針、計畫、政策在理論上形成了體系,在實踐上指導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實際上也就是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指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 概述: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
  • 指導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
  • 宗旨: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基本信息,具體發展,
經濟發展戰略這一名詞在中國廣泛使用雖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就從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角度規劃、制定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經濟方針、計畫和政策。這些方針、計畫、政策在理論上形成了體系,在實踐上指導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實際上也就是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指施。中國共產黨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發展理念,既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又具有連貫的繼承發展關係。中國共產黨從執政開始,就把發展與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戰略聯繫在一起,與社會主義建設聯繫在一起。
1956年4月,毛澤東在著名的《論十大關係》中,提出工業和農業並舉的平衡發展戰略,指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和農業並舉,要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沿海和內地的關係。
1957年2月,毛澤東提到要建設具有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把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後來他又補充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
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發展戰略目標,並勾畫了兩步走的藍圖: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到20世紀末,將中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鄧小平的提議下,全黨堅決果斷地實現了工作重心的根本轉移,從“左”傾思想中解放出來,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完成歷史的重託,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鄧小平同志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分析了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經濟上的差距,及時提出了從80年代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實現現代化任務的戰略構想和戰略目標。1978年黨的十三大按照鄧小平的構想,在黨的檔案中將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式表達出來:第一步,到1987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2年黨的十六大鄭重宣告我國已經順利實現總體小康。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正是在取得20世紀總體小康偉大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及時做出了再用20年時間(也就是到建黨100周年)把我國建設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在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層面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以實現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為目標,從而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提出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