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下)》是蔡方鹿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1年3月。
該書採用經典詮釋與哲學詮釋相結合,整體分析與個案研究相結合,歷史研究與時代反思相結合,訓詁與義理相結合,歷史還原,歷史與邏輯統一,點、面、線相結合等方法,對宋明時期經學與理學的關係、對經學思想和理學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下)
- 作者:蔡方鹿
- 首版時間:2011年3月
- 字數:1350千字
- 類別:歷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研究經學和理學及其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把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經典詮釋與哲學詮釋結合起來展開論述,探討經學理學化的歷史必然性、時代意義和價值,揭示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關係的實質。
作品目錄
上篇 通論 | 下篇 分論 |
---|---|
第一章 宋代以前中國經學的發展演變 第二章 疑經思潮與宋學的產生 第三章 由宋學到理學 第四章 宋明理學的發展演變、理論構成、基本特徵及其經學觀 | 第五章 北宋時期的經學與理學 第六章 南宋時期的經學與理學(上) 第七章 南宋時期的經學與理學(下) 第八章 元代的經學與理學 第九章 明代的經學與理學 |
結語 經學理學化在學術發展史上的意義、影響及其現代觀照 |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經學與儒生所傳儒學確有密切關係,經學是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學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經學是以儒家經典作為注釋和研究的對象,並結合各個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一些新見解。可以說,離開了儒學,離開了儒家經典,便無經學。而儒學在漢代以降,主要是以經學的形式出現,離開了經學,便談不上儒學的流傳和發展。簡言之,經學與儒學也有區別,儒學的產生早於經學,孔子在創立儒學時,整理“六經”,後世根據這些經典,才逐步形成了經學。此外,儒學除以經學的形式出現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儒學的滲透和儒家思想的體現。所以儒學的內涵較經學更廣;而經學較儒學為專,掌握經學的人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由此,既不能把經學與儒學混為一談,互相替代;亦不可把二者截然分開,看不到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
經學歷經流傳演變,發展到宋代,產生了宋學,即宋代義理之學。宋學在經學的包含之中,是中國經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派別。宋學與經學史上的漢學最大的不同,是它對義理的重視。然宋學也是對漢學的繼承、發展、揚棄和改造。中國經學經歷了一個產生和發展演變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經學派別。經學從學派上,可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以及與訓詁、考據之學側重點不同的義理之學;經學從時代上分,可分為漢學(漢至唐)、宋學(宋至明,亦延續到清)和新漢學(清)。宋學可以說是自宋代產生的,延續到元明清時期的與訓詁註疏、考據之學側重點不同的義理之學。經學與宋學的關係是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就宋學在經學的包含之中而言,宋學是訓解、闡述和研究儒家經典之學,體現了經學的共性;就宋學是經學發展到宋代產生的義理之學而言,以其重義理的特點而與經學史上重訓詁的漢學區別開來,而體現了宋學的個性。
理學雖在宋學的包含之中,是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理學是宋學的哲理化、經學的哲學化,而與非理學的宋學流派相區別。雖然在理學醞釀形成之初,只是宋學的一部分,但後來經過理學在兩宋時期的大發展,在學術界占據了宋學發展的主導地位,體現了宋學發展的主要趨勢,而發展蔚為大宗,並被確立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在宋末成為官學。以至於後世有人把理學作為宋學的代名詞。清代漢學家批宋學,主要就是針對理學而言的。重義理,通過治經來闡發經書中的義理,是宋學的一般特徵,以此與重章句訓詁註疏的漢唐經學相區別。但在宋學內部,存在著理學與非理學的分野。宋學中既有理學各派,又有非理學各派。就其共同性而言,均以重義理為特色而與重訓詁的漢學相區別。然而宋學中的理學派又把義理之學發展為理學,提出更具抽象性的思辨性哲理,將宋學哲理化,把經學理學化。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2010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下)》 | 2011年3月 | 人民出版社 | 978-7-01-009689-6 |
作者簡介
蔡方鹿,1951年生於四川眉山。原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哲學學科特聘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會長、四川省朱熹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巾華孔子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廈門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博士點教授、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重慶師範大學歷史文博學院客座教授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