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砬子型金礦床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梁祥濟、喬莉、王福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紅砬子型金礦床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
- 成果登記號:19910338[04648]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10338[04648] |
項目名稱 | 中國紅砬子型金礦床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梁祥濟、喬莉、王福生 |
研究起始日期 | 1989-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2-06-01 |
主題詞 | 金礦;圍岩蝕變;成礦作用;溫壓條件;遼寧;西部 |
任務來源 | B |
成果摘要
該項成果在總結我國古代尋找和冶鍊金、銀的經驗及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美銀成礦實驗資料的基礎上,對我國遼西與火山活動、火山岩有關的破碎金礦床深入細緻地進行地質工作。運用實驗岩石學和實驗礦物學的理論先進合理的實驗技術和途徑,在高溫高壓下對火山岩中的金、銀活化、形式、機制與成礦密切相關的矽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等圍岩蝕變進驗,研究和計算了金、銀成礦作用中的一些熱力學性質,探討了礦床形力、pH、Eh、fo2、fs2、H2O等物理化學條件,揭示了遼西紅砬子型金期含K、Na、Cl、F、S、Si和CO2等成份的酸性火山氣熱液,在P=(0)X10 上5Pa的壓力和150—450℃(主要是200—300℃)溫度範圍內,沿近南構造破碎帶上升,與沿途所經過的已固化的含金、銀火山岩及其他含金行交代,導致圍岩發生蝕變,從中活化出金、銀,隨之遷移,最後在構度富集成礦的機理,並提出了進一步找礦、開採和選冶的建議。該成果一部金礦成礦實驗方面的專著,具有國內先進水平,部分內容達到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