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代藝術村:武漢曇華林的都市民俗學研究

中國第四代藝術村:武漢曇華林的都市民俗學研究

《中國第四代藝術村:武漢曇華林的都市民俗學研究》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曉瑾。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第四代藝術村:武漢曇華林的都市民俗學研究(貴州師範學院人類學文庫)
  • 作者:張曉瑾 
  • 譯者:劉艷
  • ISBN:9787516159439
  • 頁數:237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05月 (1版1次)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的寫作目的在於分析藝術村現今展現的新形式——一種結合了都市民俗的新的社會文化聚落。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它更適合的發展模式是什麼?它在整個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它是如何通過藝術家們的作品滲透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和分析這些藝術村存在的理由與當前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同等重要,筆者選取了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藝術村——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藝術村作為研究的對象,從巨觀與微觀兩條平行的主線上開展研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後,關注的重點落到了藝術村向都市民俗村如何轉型的問題的探討上,在藝術村中找尋傳統民俗蛻變為新的都市民俗的過程印跡,提煉藝術村中新的都市民俗存在的影像與其產生的深遠意義,為都市民俗在城市中如何產生、展現、變化、流傳的過程提供理論借鑑。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
一研究取向:他者視角
二研究理論——都市民俗學
三研究載體——新興的都市藝術村
第二節選題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現實和套用意義
第三節研究設計
一相關文獻綜述
二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曇華林藝術村掠影
第一節印象曇華林
一調查區域的界定
二行走在曇華林的空間與時間
三曇華林:歲月留痕
第二節曇華林的生活世界
一人群組成
二經濟方式
三社區生活
四權力分布
五城市印跡
第三節目前曇華林藝術村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發展勢頭過於緩慢
二傳統文化開始消亡
三文化創作與商業的矛盾
四藝術空間與衍生空間的矛盾
第三章中國藝術村研究
第一節中國藝術村發展簡史
一萌芽初期:以星星畫會為代表的先鋒藝術運動
二地下時代:圓明園畫家村的起落
三破冰時代:798的誕生與發展,並最終受到政府的承認
四繁惑時代:繁惑時代,是一個既繁榮又迷惑的時代
第二節中國藝術村:規律與危機
一藝術村功能論
二藝術村的產生條件
三藝術村長期發展所面臨的障礙
第四章都市民俗研究
第一節都市民俗:內涵、要素與意義
一都市民俗的內涵
二都市民俗的要素
三都市民俗的意義
第三節歷史語境中的城市民俗
一城市文化視角下的城市民俗
二中國城市民俗、特徵及其嬗變
第三節城市化進程中的都市民俗
一城市化和現代化中的中國都市“鬥蟋蟀”民俗
二政府支持與市場競爭中的曰本戲曲民俗
三民俗學家、民間藝人與民眾同台參與的
史密森尼民俗節
第五章第四代藝術村:藝術與民俗的交融
第一節藝術與民俗
一藝術與民俗的關係
二高雅藝術、通俗藝術與民俗易感性
三民俗藝術、民問藝術與民族藝術
四現代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
第二節藝術與都市民俗
第三節藝術民俗村:功能、要素與結構
一藝術民俗村的功能定位
二藝術民俗村的文化要素
三藝術民俗村的結構構成
四藝術民俗村的都市文化意義
第六章曇華林的未來:從現代藝術到都市民俗
第一節都市民俗區:曇華林藝術村的發展前景
一曇華林再定義:都市民俗區
二曇華林都市民俗區:合理性
三曇華林都市民俗區:可能性
第二節曇華林都市民俗區:在商業與文化的交鋒中
一曇華林中的實踐性文化
二曇華林的生活性文化
三曇華林的創造性文化
第三節曇華林:目前困境的對策
一曇華林藝術村的發展優勢
二曇華林藝術村的發展劣勢
三曇華林藝術村目前困難的解決建議
第四節曇華林藝術村發展方針規劃
參考文獻
附錄:曇華林訪談問卷

作者簡介

張曉瑾,女,生於1982年,現任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貴州師範學院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暨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貴州師範學院地理與旅遊學院副教授。幼年就讀黃岡中學,後研習音樂,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發表《豐子愷音樂論著簡述》《略論唐代教坊》《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的分界點——蘄春縣檀林鎮曹沖村之民間信仰探究》《都市民俗學視野中的中國藝術村發展路徑選擇——以武漢曇華林為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及路徑》等學術論文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