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個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
  • 定義: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個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現有固定人員35名,主任為曹軍驥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安芷生院士和David Y. H. PUI教授。 實驗室瞄準國際前沿氣溶膠科學問題和緊迫的國家需求,積極參與國內外競爭與交流,與國內外一流科學家和學術機構建立穩固而長期的實質性合作,在粉塵、黑碳、有機和PM2.5等氣溶膠前沿領域開展原創性研究,獲得的諸多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經二十餘年發展,實驗室正成為活躍在國際氣溶膠研究舞台上的重要學術機構。
中國科學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瞄準當前國際全球變化研究中氣溶膠氣候環境影響等科學問題, 及國家面臨的空氣污染治理和大氣灰霾控制技術等緊迫的科技需求,重點開展氣溶膠關鍵物種及其氣候、環境效應,先進的氣溶膠技術及其套用,氣溶膠數值模擬,以及PM2.5來源解析與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實驗室率先在國內開展大氣碳氣溶膠研究,目前主要從事大氣氣溶膠、大氣環境、室內空氣污染等方面的研究,開展了氣溶膠的物理/化學/光學特徵、來源與形成、時空分布、演化歷史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的研究,通過過去與現代環境的觀測與模擬結合研究辨明氣溶膠在地球大氣演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為環境保護部門治理我國沙塵暴、城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及我國環境外交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室在西部城市及環境背景點已設定了多個長期採樣監測點,擁有較為完備的採樣和分析設備。可以對大氣顆粒物樣品進行理化全分析,正在承擔著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創新方向項目等課題多項。研究室自2000年建設至今,研究成果已經在Science、PNAS、JGR、ACP、ES&T、AE等國際高水平雜誌上發表氣溶膠相關SCI論文~200餘篇,被引用率達到了~3000餘次,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
中國科學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承擔科研課題40項,總經費8343萬。其中主持國家科技部基礎性研究專項(1項)、科技部科技支撐計畫(2項)、國家基金委重點基金(1項)和傑出青年基金(1項),共同主持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中氣溶膠項目(1項)。實驗室在黑碳、粉塵、有機氣溶膠和PM2.5研究方面取得諸多重要研究成果。建立了不同類型黑碳分離測試方法和有機碳/元素碳穩定同位素源解析方法,為黑碳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並套用到不同城市和區域氣溶膠來源分析,獲得我國主要城市與背景地區碳氣溶膠分布。開發粉塵碳酸鹽含量測試新技術,明確高含量碳酸鹽的亞洲粉塵對區域和全球減緩酸雨和降低CO2濃度的明顯作用,定量獲取了沙漠粉塵氣溶膠硫酸鹽的含量;論證了土壤來源的硫酸鹽對長距離傳輸粉塵氣溶膠中硫酸鹽貢獻的重要性,並建立了粉塵源譜(元素/離子/碳/同位素),豐富亞洲粉塵研究。開展東亞多城市、高山和海洋有機氣溶膠同步觀測,獲得有機氣溶膠來源、組成和時空分布。在分子水平上獲得其組成、時空變化、粒徑分布等特徵。闡明煤煙型、生物質燃燒型、機動車尾氣型灰霾有機氣溶膠的指紋特徵,為污染治理提供依據。確證多環芳烴(PAH)在長距離傳輸過程中的揮發、吸附/凝縮,豐富了無機和有機組分的耦合演化研究。開展全國14城市PM2.5冬夏兩季的同步觀測,獲得PM2.5質量濃度和化學全組分的空間分布格局(迄今最全面的數據集),為國家開展PM2.5監測與防治提供背景數據。建立自2003年以來西安PM2.5日均質量濃度和各個物質組成的變化特徵(國內唯一的長序列日均變化的連續曲線)。提交6份政府諮詢報告,為PM2.5污染控制提供對策與建議。發表SCI論文171篇(2009-2013年),影響因子>2.0達120篇,包括PNAS、JGR、ACP、EST和AE等國際高水平雜誌,被SCI引用1688次,篇均引用9.9次/5年,出版《PM2.5與環境》專著一部、譯著《洛杉磯霧霾》一部,在國內外氣溶膠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粉塵和碳相關成果獲2012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開發DNPH-ACN同步萃取、衍生化技術和氣質聯用(TD-GC/MS)快速分析技術,獲“進樣口直接熱解析測量氣溶膠中有機物的設備”實用新型專利一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