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
- 成立時間:2003年
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單位。
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單位。簡介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是2003年由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上海光機所聯合發起組建的,由武漢基地(依託于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基地(依託於量子光學院重點...
主要針對原子分子物理前沿科學問題,以冷原子為載體開展量子簡併氣體物性、量子調控物理基礎和精密測量物理研究,以及基於超快強光場的分子、原子及內部電子運動的實時探測和操控研究。研究部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聯合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已成為我國冷原子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研究方向 主要方向...
武漢物數所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擁有6個研究單元和專門面向產業化的高技術創新與發展中心,同時還設立了磁共振技術中心、原子頻標與雷射技術中心等2個技術支撐中心;並擁有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武漢磁共振中心、湖北省波譜探測工程中心,此外,該所還是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武漢)...
2003年,經中國科學院認可,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上海光機所聯合設立“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與華中科技大學等共同組建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時期 1957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室成立。1959年,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室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所。1961年...
空間冷原子鐘將為空間高精度時頻系統、空間冷原子物理、空間冷原子干涉儀、空間冷原子陀螺儀等各種量子敏感器奠定技術基礎,並且為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深空探測、廣義相對論驗證、引力波測量、地球重力場測量、基本物理常數測量等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由於空間冷原子鐘可以在太空中對其他衛星上的星載原子鐘...
實驗室創建於1989年,創始人為王育竹院士。.實驗室的主要學科方向是量子光學,主要研究內容為光的非經典性質和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現象,包括:雷射冷卻氣體原子、雷射操縱原子的運動、微結構原子集成光學、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研究及微重力條件下的原子物理等,同時還開展團簇物理研究。實驗室始終瞄準國際量子光學領域...
20世紀40年代開始,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原子物理學和射電微波技術蓬勃發展,科學家們利用原子超精細結構躍遷能級具有非常穩定的躍遷頻率這一特點,發展出比晶體鐘更高精度的原子鐘。1967年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時間“秒”進行了重新定義:“1秒為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下屬實驗機構。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屬於基礎理論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定位為:依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面向科學前沿,面向國家大科學工程,堅持“開放、流動、競爭、聯合”,聯合全國理論物理學工作者,凝鍊並研究理論物理...
海南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2022年1月25日,海南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在海口揭牌成立。研究方向 該中心將主要在量子信息理論、冷原子物理、光場調控和精密計算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發展歷史 2022年1月25日,海南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在海口揭牌成立。機構領導 海南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
1978年6月9日,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批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成立。1984年,研究所被選為全國第一批博士後流動站。1985年,研究所成為中國科學院向中國國內外首批開放的研究所。1993年,研究所被第三世界科學院選為首批參加協聯計畫的優秀中心。1997年,研究所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基地...
2013年4月11日,中心通過教育部認定,成為首批通過認定的14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機構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培育期中心聯合主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教授 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薛其坤院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教授 背景介紹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啟動,是兩校一所在積極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
潘建偉,男,漢族,1970年3月生,浙江東陽人,1992年7月參加工作,2005年 8月加入九三學社,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
顧強,男,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北京科技大學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人物經歷 1989—1996 蘭州大學材料科學系 理學學士(1993)、工學碩士(1996)1996—1999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理學博士 1999—2001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 博士後 2001—2003 德國得累斯頓馬克斯普朗克複雜系統物理研究所客座科學...
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現有一支488人的研究隊伍,其中教授/研究員329人。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指導思想,聚集微觀尺度科學並產生重大原創性成果,在光與冷原子物理、單分子物理與化學、低維物理與化學、納米材料與化學、納米催化與能量轉化、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神經環路與腦認知、分子醫學、Bio-X交叉科學、理論與計算科學、...
2007年10月到2008年02月,香港大學物理系訪問。2009年8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大學任教。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物理一處流動項目主任。2022年7月進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微電子學院)工作。主要成就 主要從事超冷原子...
引力中心1人次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人次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3人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0和2006年先後兩次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十五”期間研製的簧片加速度計成功進行衛星搭載飛行試驗。學術帶頭人 羅 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引力實驗與理論 引力物理研究團隊 原子分子光學研究...
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所(中科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武漢基地)從事研究,副研究員;2005年獲武漢市科技局“晨光”計畫(晨光學者);2005年4月至2005年7月在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做研究助理;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科技中心主任P. Meystre教授邀請,以高級研究助理身份赴美...
羅希望主要從事理論研究,研究方向為量子光學與冷原子物理,以及其在量子模擬、量子信息處理中的套用,研究興趣包括量子物態調控,量子多體問題,拓撲物理,非厄米物理等。人物經歷 2022.12-至 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 2021.11-2022.1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研究員 2016.09-2021.08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201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5年,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2018年,獲得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資助。2019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科技創新人才。2023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翟薈的研究方向為冷原子物理。其預言的條紋超流相等多項新物態、...
2001.10-2004.6 約克大學物理系博士後;2004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並獲擇優支持,進入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冷原子中心工作,擔任超冷原子物理與套用小組組長。研究方向 超冷原子物理與套用,包括玻色愛因斯坦(BEC)的實驗研究、冷原子光頻標、超冷費米氣體等。 2006年獲省政府專項津貼。
2017-10~2020-05,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高級工程師 2013-09~2017-10,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工程師 科研成果 專利成果 ( 1 ) 一種消除冷原子干涉儀死時間的測量方法和測量裝置, 發明, 2019, 第 1 作者, 專利號: CN201911309241.3 ( 2 ) 一種基於冷原子干涉技術尋北測量設備及...
2005年7月—2007年9月 在本院任教。2007年9月—2012年6月 在西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師從薛具奎教授攻讀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博士學位,於2012年6月獲理學博士學位,期間在本院任教。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進行博士訪學研究。2012年7月—今 在本院任副教授...
2008.9-2014.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專業理學博士學位;2001-2005年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工作經歷 2017.9-至今廣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師;2014.9-2017.9香港大學物理系博士後;2005.7-2008.9,邯鄲工程技術學校教師。研究方向 冷原子分子物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超流。量子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