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技術史(辭典卷)
- 作者:郭書春、李家明
- 題材:自然科學史
- 語言:中文
- 出版時間:2011年3月1日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頁數:480 頁
- 字數:753千字
- ISBN:9787030296245
- 類別:辭典
- 開本:16 開
- 裝幀:圓脊精裝
- CIP核字號:2010225088
成書過程,編寫背景,編寫情況,出版工作,內容說明,書籍目錄,編寫特點,編寫人員,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編寫背景
華夏大地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科學技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自公元前2~3世紀至14世紀初,中國的數學、天文曆法等學科長期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中醫藥、農學及許多技術領域則一直領先到16~17世紀。16世紀末之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與西方科學技術交流匯通,逐步邁入近代化、現代化的進程。此時,中國科學技術雖然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許多仁人志士仍作出了可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
20世紀初,除了中醫藥、農學、建築等少數學科之外,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基本中斷。此後不久,隨著以“科學”和“民主”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中國國內外幾代學者對中國古代的數學、天文曆法、農學、中醫藥學、物理、化學化工、地學、生物、建築、冶鑄、紡織、交通、造紙印刷、兵工等學科以及中國科學技術通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出版了大量學術論文和專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也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它實際上是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以歷史學的方法,整理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遺產。因古今漢語的變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由於中國傳統科學技術中斷已約百年,許多古代的科學技術術語無法與現代科學技術一一對應,甚至根本就無法對應。而今之讀書人,接受的基本上是西學教育,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典籍和術語不僅對一般讀書人來說如天書,即使是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不同學科的人亦難以互相了解,況且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本身還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術語。
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成果纍纍,然而相對說來,對科學技術史辭典的編纂、研究比較薄弱。某些綜合性辭書雖有一些科學技術史辭條,但是辭條數量很少,同時,某些辭書,特別是文史工具書,大多不是由科學技術史專家撰寫的,有許多偏頗之處。有的辭典列有科學技術史類,但多是詞語解釋,尚沒有一部百科式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專門辭典。因此,編纂一部百科式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辭典是廣大讀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發展的需要。該辭典力圖規範性地總結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史辭書的編纂與研究的初步嘗試。
編寫情況
該辭典聘請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各個學科術有專攻的學者擔任作者。參加該辭典撰寫的學者及分工如下:
學科 | 學者 |
---|---|
科學史概論 | 李家明 |
數學 | 郭書春、鄒大海、韓琦、嚴敦傑 |
天文曆法 | 孫小淳 |
物理 | 戴念祖、李家明、王允紅 |
化學化工 | 王揚宗 |
地學地質氣象水利 | 艾素珍 |
中醫藥 | 張志斌 |
農學 | 曾雄生 |
生物 | 汪子春 |
建築 | 沈玉枝 |
冶鑄 | 蘇榮譽 |
紡織 | 朱冰、趙翰生 |
交通橋樑 | 沈玉枝、李家明、郭書春、金秋鵬等 |
造紙印刷 | 蘇榮譽、韓琦 |
軍事技術 | 王兆春 |
出版工作
2011年3月1日,《中國科學技術史(辭典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責任編輯 | 責任校對 | 責任印製 | 封面設計 |
---|---|---|---|
孔國平、付艷、王昌鳳 | 張鳳琴 | 徐曉晨 | 陳敬 |
內容說明
一、該辭典是闡釋清末以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和比較重要的成就、遺蹟、術語、器物、原理、典章制度及科學技術機構等方面的綜合性、學術性工具書,包括科學史概論、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化學化工、地學地質、氣象、水利、中醫藥、農學、生物、建築、冶鑄、紡織、交通橋樑、造紙印刷、軍事技術等各個學科的辭條約1200條。
二、該辭典按辭條漢語拼音字母以電腦排序。
三、辭目標題多是一個詞,如“算學”“律”;有時是詞組,如“劉徽原理”“對引力的認識”。
四、該辭典不設著作、人物條目。
五、該辭典不設參見條目。
六、釋文
(1)釋文力求使用規範的現代漢語。釋文開始一般不重複辭條標題。
(3)釋文不設層次標題。
(4)釋文中的外國人名、地名的譯文按照《辭海》2009年版。外國地名不附原文。外國人名在該條第一次出現時附該民族文字原文。
(5)一辭多義者,不同的學科的釋文以(1)(2)(3)區分,同一學科的不同釋義以①②③區分。
(6)釋文中配以必要的插圖。
書籍目錄
總序 盧嘉錫 ⅰ 前言 ⅲ 凡例 ⅴ A 阿爾熱巴拉 1 阿拉吉酒 1 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鋼炮 1 阿斯塔那墓紡織品 2 安濟橋 2 安瀾橋 2 安平橋 3 按摩 3 暗虛 3 B 八法 4 八風 4 八綱 4 八音 5 壩 5 灞陵橋 6 灞橋紙 6 白瓷 6 白道 7 白道交周 7 白蠟蟲 7 白銅 8 白雁 8 百工 9 百雞術 9 斑銅 9 癍疹 10 包背裝 10 包金 10 寶船 11 寶帶橋 11 報警信號 11 北斗 11 北京古觀象台 12 倍半相生 12 被中香爐 13 本草 13 本末 13 本業 13 崩漏 14 痹 14 砭石 14 編磬 14 編鐘 15 辨證論治 16 辯者二十一事 17 標本 18 表 18 鱉腝 18 鑌鐵 19 冰燧 19 兵家 19 兵器製造機構 20 病機 20 玻璃 20 播種方法 21 C 擦生 22 材分制 22 蠶具 23 倉城鑄鐵遺址 23 滄海桑田 23 滄州鐵獅 23 草染 24 測量 24 茶 25 茶器 26 長城 26 長竹桿火槍 27 場圃 27 朝宗橋 28 潮汐 28 炒鋼 28 車 28 車船 29 車輪舸 29 車輪炮 30 辰 30 陳子答榮方問 30 城 30 城市 32 乘除捷算法 32 程君房墨 32 馳道 32 赤道 33 重差術 33 抽砂鍊汞 34 抽線琢針 35 醜 35 出入相補原理 35 船 36 船塢 36 船樣 36 船閘 36 瘡 37 垂虹橋 37 純律 37 磁偏角 38 磁石 38 刺繡 38 衰分術與返衰術 38 淬火 39 寸白 39 寸口 39 錯 40 D 搭車 41 大豆 41 大紡車 42 大火 43 大井礦冶遺址 43 大麻 43 大麥 44 大獸小蟲 44 大數進法 45 大司樂 45 大尾羊 45 大衍總數術 46 大冶銅綠山采銅冶銅遺址 46 大予樂官 47 大禹治水 47 大運河 47 代耕架 48 代田法 48 帶下 49 丹房 49 單層榙 49 膽銅 50 彈力 51 刀 51 刀耕火種 51 導引 52 道 52 道法自然 53 道家 53 道器 53 道術 54 登封觀星台 54 等差數列 54 堤防 55 笛律 55 地道支架 56 地動 56 地動而人不知 57 地光 57 地雷 58 地理 58 地力常新壯說 59 地名 59 地聽 59 地圖 60 地形 61 地震 62 地質 62 墊底接力 63 雕版 63 吊橋 63 疊鑄 64 疔瘡 64 鼎 64 碇 64 東江橋 65 東渭橋 65 冬月種冬谷法 65 動物 65 都江堰 65 斗拱 66 斗建 67 鋀版 67 痘 67 獨輪車 67 堵口工程 68 杜氏九術 68 度量衡 69 端 70 緞 70 對數 71 對數函式展開式 71 盾 71 砘車 72 頓牟掇芥 72 多邊形面積 72 多熟種植 73 多綜多躡紋織機 73 垛積術 74 舵 74 E 鱷和鼉 76 《爾雅》動物分類 76 《爾雅》植物分類 77 二簡法 77 二里頭遺址 77 二十八宿 78 二十四氣 79 F 法顯西行天竺 81 帆 81 凡重則下直 82 范 82 方 82 方程和方程術 83 方程新術 84 方家 84 方士 84 方術 85 方田 85 方於魯墨 85 方圓與圓方 86 方誌 86 防汛搶險 87 紡車 87 紡墜 88 飛歸 88 飛火槍 88 飛空沙筒 89 飛石索 89 分數四則運算法則 89 分野 90 轒轀車 91 糞藥說 91 風 92 風角 92 風土論 93 風箏 93 葑田 93 佛郎機 94 佛山鐵冶 94 佛塔 94 伏硫黃法 95 伏龍橋 95 伏氣 95 服食 95 浮力 95 浮橋 96 福船 96 福州船政局 97 斧 97 復道 98 G 改歷 99 改元 99 蓋天說 100 蓋圖 100 乾欄式建築 101 乾支 102 甘薯 102 甘蔗 103 柑橘 103 疳 104 鋼輪發火裝置 104 槓桿 104 高粱 104 高台建築 105 膏肓 105 篙 105 藁城鐵刃銅鉞 105 戈 106 割圓八線 106 割圓術 106 格物致知 107 葛 108 隔聲 108 根纜固土說 108 根與係數判別法則的創立 108 耕具 109 耕—耙—耖 109 耕—耙—耱 110 弓 110 攻城器械 110 宮 111 宮殿建築、宮城、皇城 111 拱花 113 勾股 114 勾股容方 114 勾股容圓和九容 115 勾股生變十三名圖 116 勾股數組 116 古代都城 116 古代音差 117 古代戰車 117 古琴 118 古音階 119 古滎冶鐵遺址 119 骨度 120 蠱 122 瞽 122 故宮計算工具 122 顧繡 122 刮痧 122 卦 123 管律 123 灌溉工程 123 灌鋼 124 鸛 124 廣船 125 廣東水陸師學堂 125 廣濟橋 125 廣學會 126 歸除 126 歸經 126 | 規矩 127 癸卯學制 127 滾動 128 郭守敬四海測量 128 果樹 128 過洋牽星 129 H 海 130 海上絲綢之路 130 海市蜃樓 130 海塘 131 海嘯 132 邗溝 133 旱灘坡紙 133 翰林醫官院 133 航海圖 133 航跡推算 134 壕橋車 134 喝鳥 134 和劑局 135 河防令 135 河流制導 135 河上盪杯 136 河圖洛書 136 河源 137 鶴 137 紅夷炮 138 侯馬東周鑄銅遺址 138 候風地動儀 139 候風器 139 候氣 140 呼吸與脈動 140 忽變 140 弧田術 141 湖南澧縣城頭山城址 141 湖羊 142 蝴蝶裝 142 虎門要塞 142 互乘相消法 142 護岸 143 護灘 143 戽斗 144 瓠種 144 花 144 花卉 145 花樓提花機 146 花生 147 華池 147 化石 147 化學 148 還丹 149 還魂紙 149 還原染 149 環田術 149 洹北商城 150 幻出嘉種 150 黃白 151 黃道 152 黃道渾儀 152 黃道十二宮 152 黃道游儀 153 黃河浮橋 153 黃銅 153 黃芽 153 蝗生原本 154 灰吹法 154 回回科 154 回回司天台 154 回音壁 154 會圓術 155 彗星 155 昏旦中星 155 渾天說 156 渾象 156 渾儀 157 活字 158 活字印刷 158 火 159 火銃 159 火法煉丹 160 火耕水耨 160 火攻器具 160 火箭 161 火箭溜 161 火井 161 火龍出水 161 火炮 162 火器 162 火器戰車 163 火毬 163 火山 163 火繩槍 164 火信 164 火藥 164 火藥方 165 火藥箭 165 J 機制火藥 167 雞鳴山觀象台 167 雞兔同籠 167 積分 167 積力 168 畿服制 168 極光 168 幾何 169 戟 169 記里鼓車 170 紀限儀 170 劑型 170 濟渡器材 171 夾纈 172 甲骨文數字 172 甲騎具裝 173 賈魯治河 173 賈讓治河三策 174 賈憲三角 174 嫁樹 175 尖錐術 175 簡平儀 175 簡儀 176 建除 176 劍 177 鑑湖 177 鑒團 178 箭 178 江東犁 179 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絲織品 180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180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 181 江源 181 槳 182 蕉麻 182 礁 182 角法 182 絞車 183 絞纈 183 接樹 183 結繩記數與書契 183 解勾股形 184 解舒 185 疥蟲 185 借根方 185 今有術 185 斤兩法 186 金箔 186 金剛寶座塔 186 金關紙 188 金陵機器製造局 188 金石 188 金液 189 金銀分離術 189 金魚選育 189 津液 190 錦 190 浸染 191 禁 191 京師大學堂 191 京師同文館 191 經具 192 經絡 192 經水 192 經緯儀 193 經星 193 經幢 193 驚風 194 精 194 精氣 194 景符 195 鏡 195 九道術 195 九歸 196 九九 196 九竅 197 九數 197 九針 197 九州 198 居庸關 198 桔槔 199 菊花 199 距度 200 捲軸裝 200 絹 200 钁和鐵搭 200 軍器監 201 軍事技術 201 君臣佐使 202 均 202 均輸 202 K 開方術 204 鎧甲 204 坎兒井 205 康乾測繪 205 靠田 206 科學 206 科學救國 206 克虜伯後裝線膛鋼炮 207 客星 207 緙絲 207 空心敵台 208 快利步槍 209 卝人 209 盔頂 209 窺幾 209 L 喇嘛廟 210 喇嘛塔 210 蠟版印刷 211 蠟纈 211 蘭州製造局 211 勞 211 雷電 212 耒耜 212 類中風 212 冷兵器 213 犁 213 李善蘭恆等式 214 力 214 歷 214 歷數 215 歷物十事 215 歷注 216 立成釋鎖法 216 立織機 217 利國驛冶鑄遺址 217 癘 217 痢疾 217 礰礋和碌碡 217 連枝同體術 218 蓮子驗鹽滷 218 鐮 219 練漂 219 練丹術 220 兩鑒相鑒 220 量天尺 221 ○ 222 伶 222 靈渠 222 靈台 222 玲瓏儀 223 凌家灘原始聚落 223 凌山 223 欞星門 224 綾 224 溜索橋 225 劉焯律 225 劉徽原理 225 流沙 226 “流盈變謙”說 226 留頭乘 227 鎏金 227 六經 227 六齊 228 六氣 228 六十律 228 六一泥 229 六淫 229 六宗 229 龍捲風 229 龍首渠 230 龍興寺銅佛 230 樓船 230 樓閣 231 樓閣式塔 231 耬車 233 漏壺 234 漏刻 235 盧溝橋 235 瀘定橋 235 爐 235 櫓 236 轆轤 236 呂公車 237 旅順海岸要塞 237 律 238 律呂 238 律數 238 律學 238 律準 238 率 239 綠松石 240 輪船 240 羅 240 羅布淖爾紙 241 羅織機 241 騾 241 洛陽橋 242 M 麻 243 麻紙 243 馬鐙 243 馬鈴薯 244 馬騎燈 244 馬王堆一號漢墓紡織品 244 麥釤、麥綽、麥籠 245 脈象 246 毛瑟槍 246 矛 247 矛端生火 247 媒染 247 煤 248 美田之法 248 密率 248 冪 248 | 蜜蜂 249 棉花 249 滅火器材 250 名家 251 明算科 251 鳴榔 251 螟蛉有子辯 251 螟滕蟊賊 252 命門 252 磨轉蟻行 252 末端效應 253 莫角山遺址 253 墨海書館 254 墨家 254 耱和耖 254 牟合方蓋與球體積 255 木板水印 256 木蘭陂 257 木牛流馬 257 木鳶 257 牧百獸 258 苜蓿 258 N 內境圖 259 內傷 259 內治 260 南京都城 260 硇砂 261 年 261 農本 262 農家 262 農田水利約束 262 奴拉賽采銅冶銅遺址 263 弩 263 怒潮 264 瘧 264 P 耙 265 排水 265 潘季馴治河 266 旁要 266 礮 266 炮風 267 炮台 267 炮製 267 胚胎髮展 268 噴水魚洗 268 噴筒 268 蓬萊水城 269 皮紙 269 平衡 270 婆羅門天文算法 270 破船舸 270 鋪地錦 270 Q 七沖門 271 七情 271 七聲 271 七十二候 272 七損八益 272 戚 272 齊同原理 272 其率術與反其率術 273 奇經八脈 273 棋局都數 273 棋驗法 274 綺 274 氣 274 氣稟 275 氣候 276 氣化 276 氣血 276 氣種說 277 錢山漾遺址絲織品 277 乾嘉古算整理 278 乾嘉學派 278 槍 279 蕎麥 279 橋樓殿 280 橋屋 280 親田法 280 欽天監 280 秦簡《數》面世 280 秦始皇陵銅車馬 281 琴徽 281 琴律 282 琴室 282 禽類 282 青瓷 283 清後期的兵工製造 283 清角 284 清末數學教育 284 清真寺 285 求一術 286 區種法 287 麴 287 去極度 287 畎畝法 287 闕 288 群道 288 R 荏 290 日躔 290 日法 290 日晷 290 日食 291 容橫容直原理 292 柔荑 292 儒家 292 入宿度 293 閏周 293 S 灑金 295 塞門刀車 295 三百六十律 295 三部九候 295 三分損益法 296 三焦 296 三角 297 三角垛 297 三率法 297 三品 298 三斜求積 298 三要法 298 三因 298 三垣 299 三正 299 桑基魚塘 300 桑黍相生 300 桑樹 300 繅車 302 埽工 302 沙船 303 沙田 303 紗 303 砂田 304 山東機器局 304 山海關 304 山脈 305 傷寒 305 商高答周公問 305 商功 306 上便 306 上海格致書院 306 上海廣方言館 306 上元積年 307 燒灼器械 308 芍陂 308 少廣術 308 舌象 309 蛇色逐地 309 伸臂木樑橋 309 神 310 聲學 310 聲音 310 笙 310 屍體解剖 311 失蠟法 311 師夷制夷 312 施工導流 312 施膠 313 十八般兵器 313 十八反 313 十八律 314 十產 314 十二辰 315 十二次 315 十二經脈 316 十二律 316 十暉 317 十劑 317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 317 十進小數 317 十九畏 318 十三科 318 十四律 318 十問 318 十月曆 319 石碉群 319 石拱橋 320 石窟寺 320 石門隧道 321 石蜜 321 石棉布 321 石炮 321 石染 321 石油 322 時 322 識別雜記 322 實如法而一 323 實業 323 實業救國 323 實業學堂 323 食用菌 323 食治 324 史前城堡 324 駛風技術 325 勢 325 守城器械 326 獸類 326 獸醫 326 蔬菜 327 熟溪橋 328 黍 328 蜀道 328 蜀錦 328 蜀繡 329 術 329 束水攻沙 329 數術 330 數學 330 腧穴 330 水部式 331 水車 331 水尺 331 水稻 332 水法 333 水工 333 水庫 334 水雷 334 水利 335 水利職官 335 水密隔艙 335 水膜生面 336 水排 336 水飾 336 水體 336 水紋紙 337 水系 337 水運儀象台 337 水閘 338 朔實 338 朔望 339 絲籰 339 司母戊鼎 339 司南 339 四不等田 340 四分曆 340 四根法 340 四海說 340 四氣五味 341 四始 341 四維 341 四象 341 四元術 342 四診 343 泗水橋 343 淞滬鐵路 343 菘 343 宋錦 344 溲種法 344 蘇繡 344 蘇州天文圖 345 俗樂音階 346 速度 346 粟 346 粟米 347 算 348 算籌 348 算術 349 算學 349 算學博士 349 算學館 349 歲差 350 歲實 351 歲星超辰 351 歲星紀年 351 損益術 352 T 它山堰 353 胎教 353 胎氣 353 颱風 353 太常寺 354 太初 354 太極 354 太史令 355 太素 355 太虛 356 太一 356 太醫署 356 太易 356 痰飲 357 堂祠 357 堂花術 357 桃花魚 358 套版印刷 358 套染 359 藤花落城遺址 359 藤索橋 359 梯田 359 天 359 天道 360 天地人三才說 360 天官 362 天癸 362 天津電報總局 362 天津機器製造局 363 天津水師學堂 363 天理 363 天年 363 天氣 364 天然穴洞 364 天人感應 364 | 天人合一 365 天人相類 366 天人之分 366 天數 367 天體 367 天體儀 368 天文 368 天元 369 天元術 369 田忌賽馬 369 甜菜 369 調經 370 挑結花本 370 鐵官 370 鐵火砲 371 鐵生溝冶鑄遺址 371 鐵索橋 372 亭 372 通幾 372 通濟橋 373 同律度量衡 373 同式形 373 銅版印刷術 373 銅嶺礦冶遺址 373 銅四羊尊 374 筒車 374 鍮石 374 透光鏡 375 突火槍 375 塗布 376 塗田 376 土化之法 376 土壤 376 土宜之法 376 推鐮 376 陀螺 377 橐龠 377 W 瓦房莊冶鐵遺址 378 外丹 378 外感 378 外治 379 宛田術 379 王景治河 380 王朴律 380 望樓 380 望氣 381 微分 381 微數 381 圩垸 382 痿 382 溫病 383 溫縣招賢村鑄造遺址 383 文昌橋 383 倭鉛 383 無梁殿 384 無名異 384 五倍子蚜 384 五兵 384 五道嶺礦冶遺址 384 五方人群 385 五穀 385 五家共井 386 五輪 386 五色說 386 五聲 387 五星 387 五行說 388 五運六氣 388 塢壁 389 廡殿頂 390 武庫 390 物不知數 390 物固相累 390 物候 391 物化 391 物理 391 物食啄長 391 X 西湖橋 392 西算的第二次傳入 392 西算的第一次傳入 392 西渭橋 393 西學 393 西學東漸 393 西學中源說 394 西域儀象 394 習算綱目 395 弦律 395 線裝 395 相風鳥 395 相畜術 395 湘繡 396 鑲嵌 396 蠁蟲 396 象耕鳥耘 397 象數相倚 397 象數學 398 象限儀 398 消 398 硝石 399 小麥 399 小數進法 400 小罅光景 401 校正醫書局 401 歇山頂 402 斜栱 402 斜織機 403 榭 404 新法密率 404 新疆絲路東漢墓紡織品 405 新律 405 新音階 405 信風 405 信水 406 興隆鐵范 406 星官 406 星圖 407 形而上與形而下 408 雄黃雌黃 408 髹漆 409 畜牧 409 宣夜說 410 宣紙 411 玄奘西遊天竺 411 旋宮轉調 412 璇璣玉衡 412 血脈周流不息 412 Y 閹割術 414 沿革地理 414 鹽 415 羨除術 416 演段 416 驗燥濕器 416 秧馬 417 揚州知新算社 417 陽道 417 陽曆 417 陽馬 418 陽燧 418 洋 419 仰儀 419 養蠶 419 養生 420 養魚 420 養真珠 421 窯洞 421 葉公神銃 421 一行主持四海測量 422 醫案 422 欹器 423 儀象 423 以舟稱象 423 異乘同除 424 異徑管律 424 譯書公會 424 益疾里 424 陰道 425 陰曆 425 陰燧 425 陰陽 425 陰陽家 425 陰陽五行說 426 陰陽學說 426 音律 427 引漳十二渠 427 應聲 427 應縣木塔 427 盈不足術 428 營衛氣血 429 癰疽 429 永嘉八蠶 430 永樂大鐘 430 用矩之道 430 郵驛 431 油菜 431 油用亞麻 431 有不可去 431 有生論 432 幼童留學 432 釉 432 竽律 433 漁具 433 宇宙 434 玉 435 玉米 435 玉泉寺鐵塔 436 芋 436 尉遲寺聚落遺址 436 元氣 437 原始聚落 438 圓 438 圓率與周率 438 圓者常轉 439 圓錐曲線 439 圜道 439 樂律學 440 月 440 月離 441 月食 441 月周 441 鉞 442 粵繡 442 雲 442 雲綿 443 雲梯 443 耘器 443 耘田 444 隕石 445 運動與靜止 445 Z 雜家 446 雜氣 446 雜式兵器 446 臟腑 447 髒象 447 造船務 447 造紙術 447 噪聲 448 曾侯乙編鐘 448 曾侯乙編鐘樂律 449 增乘開方法 450 軋車 451 鱣 451 占 451 占候 451 戰船 452 棧道 452 桟橋 453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出土 453 張騫通西域 453 彰施 454 丈量步車 454 障礙器材 454 招差術 454 針灸 455 針灸銅人 456 針路 456 振動 456 癥瘕 456 正負開方術 457 正負術 457 正骨 458 正律 458 正聲 458 正邪 458 鄭白渠 459 鄭和下西洋 459 鄭州商城鑄銅遺址 460 鄭州西山古城 460 芝麻 460 織金錦 461 植物垂直分布 461 植物分布序列 461 植物學 462 紙簾 462 紙藥 462 指南針 462 製圖六體 463 治河防洪 464 治蝗 464 質測 464 中風 465 中國數碼 465 中氣 465 中聲 465 中體西用 466 鐘鼓樓 466 鐘律 466 種痘 467 重力 467 重心 468 周公測景台 468 周日分 468 帚化 468 胄 469 珠算 469 竹拱橋 470 竹索橋 470 竹筒探魚 470 竹紙 470 逐月養胎 470 苧麻 471 樁工 471 撞車 472 撞歸起一 472 撞擊式燧發槍 472 錐亭之類 472 綴術 473 卓筒井 473 輜重車 474 紫膠蟲 474 自鳴 474 宗氣 474 縱橫圖 475 祖率 475 祖孝孫十二律 475 祖暅之原理 476 遵化鐵冶 476 左家公山毛筆 477 總跋 479 |
編寫特點
該辭典的編纂力求體現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和穩定性。所謂全面性,就是辭目的設定全面涵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各個學科重要和比較重要的成就、遺蹟、術語、器物、原理、典章制度及科學機構。所謂系統性,就是通過辭條釋文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各個學科的發展史,由此可系統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所謂科學性,就是釋文力求科學準確地表述各辭條的內容,並汲取新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成果。所謂穩定性,就是釋文所述內容,包括採納的新研究成果,必須是學術界公認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對學術界尚有爭論的內容,或者以一家為主,兼及別家,或者並列諸家之說。該辭典力求使用規範的辭書語言,同時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
編寫人員
職務 | 姓名 | ||||
---|---|---|---|---|---|
主編 | 郭書春 | 李家明 | |||
編委 (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 | 艾素珍 | 戴念祖 | 郭書春 | 韓琦 | 李家明 |
沈玉枝 | 蘇榮譽 | 孫小淳 | 王揚宗 | 王允紅 | |
王兆春 | 汪子春 | 曾雄生 | 張志斌 | 趙翰生 | |
朱冰 | 鄒大海 |
作者簡介
郭書春,男,1941年8月26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州,漢族,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數學史研究,在《九章算術》的校釋和學術價值,劉徽的數學體系、數學思想邏輯、時代背景,以及賈憲、秦九韶等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發表和出版大量高水平數學論文和專著。
李家明,男,1945年生,雲南昆明人,196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獲工程學士學位,1974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原子分子理論專家,長期從事原子分子物理領域的研究工作,長期致力於原子、分子激發態結構和其動力過程之基礎研究,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學部委員),1992年當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