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是張兵娟創作的傳播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6月。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標誌;禮文化是華夏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系統工程的一部分。該書以中國禮文化傳播為核心,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角,對禮的崇聖傳統、教育傳播制度及家族倫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地探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 作者:張兵娟
  • 類別:傳播學著作
  • 字數:563千字
  • 首版時間:2022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四章重點梳理了禮文化的起源、發展脈絡及傳播特點,並著重論述了中國禮文化的傳播價值原則及傳播訴求;中篇五章考察了孔廟(文廟)、書院、祠堂、牌坊等禮制建築媒介的傳播機制與傳播功能;下篇四章分別探討了作為媒介的玉禮器的傳播功能與價值,以及電視與新媒體生產的文本(如電視春晚、閱兵儀式、電視劇等)在禮文化的現代傳播與創造性轉化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作品目錄

上篇 中國禮文化傳播分類、原則及價值訴求
中篇 中國禮文化傳播的制度化路徑與認同建構
下篇 媒介變遷中的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第一章 中國禮文化的起源、傳播與發展脈絡
第二章 中國禮文化傳播形態及功能
第三章 中國禮文化傳播的價值原則
第四章 中國禮文化傳播的價值訴求
第一章 “崇聖傳統”:中國禮的政治傳播
第二章 “為天地立心”:中國古代教育制度與書院學禮傳播
第三章 “尊祖敬宗”:中國宗族、祠堂與家禮的組織傳播
第四章 “彰善癉惡”:中國古牌坊旌表的媒介機制與傳播功能
第五章 “和而不同”:東亞文化圈中的中國禮文化傳播
第一章 媒介學視域下的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第二章 媒介儀式中的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第三章 電視影像中的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第四章 新媒體視域下的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創作背景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禮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再次得到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文化自信,並指出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進一步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禮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更是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基因,關係著中國人民的民族認同與愛國情感。《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作品思想

該書從禮文化傳播來探究中國本土傳播學理論的特點,明確提出中國禮文化傳播思想是中國傳播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為禮文化傳播不僅是一套行為準則,一種文化模式,一套價值體系,更是一種傳播理念,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播思想和傳播價值,是中國傳播思想及理論中重要、有特色的組成部分。該書提出,切實加快中國禮文化傳播體系建設,化解認同建構方面的危機,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國夢”的當務之急。
該書分析了禮文化傳播的形態及功能,這主要包括禮文化的分類、五禮制度的形成、傳播形態的確立及其社會整合和秩序建構的功能。具體而言,中國禮儀種目繁多,但尤為重要的是“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和凶禮。該書結合傳播學的理論,將禮文化傳播形態劃分為人生禮儀的傳播、社會禮俗的傳播和國家儀式的傳播。這些古禮經過“創造性轉換”,對建構文化認同,提供精神的慰藉與心靈的支撐仍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該書重點論述了禮文化傳播的特點與訴求。在中國“身教重於言教”,西方則注重修辭言說;中國注重潛移默化的傳播過程,喜歡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而西方則喜歡“魔彈論”“創新與擴散”。中國禮文化強調在人際交往和睦相處,以仁釋禮、以德彰禮;在家國情懷中,提倡家國一體、天下大同,濟世救民、經世致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
2022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9594-6

作者簡介

張兵娟,女,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華夏傳播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教影視藝術學會理事。主要從事電視媒介文化傳播研究、中國禮文化傳播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