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症

《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症》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症
  • 作者:費孝通
  • 作品出處: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任何對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總難免流於空泛和偏執。空泛,因為中國具有這樣長的歷史和這樣廣的幅員,一切歸納出來的結論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偏執,因為當前的中國正在變遷的中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觀察都不易得到應有的分寸。因之,我在開講之始願意很明白的交代清楚,我並不想討論本題所包括的全部,我只想貢獻一種見解,希望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方向。我在這次演講中,並不能把社會各方面,好像經濟、政治、宗教、教育等等的變遷情形,一一枚舉,只願分析在這些方面所共具的基本問題,也可說是文化的問題。所謂文化,我是指一個團體為了位育處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我說一“套”,因為文化只指一個團體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當一致性的個人行為。這是成“套”的。成套的原因是在:團體中個人行為的一致性是出於他們接受相同的價值觀念。人類行為是被所接受的價值觀念所推動的。在任何處境中,個人可能採取的行為很多,但是他所屬的團體卻準備下一套是非的標準,價值的觀念,限制了個人行為上的選擇。大體上說,人類行為是被團體文化所決定的。在同一文化中育成的個人,在行為上有著一致。
講到這裡,我應該特別提出位育這個字。一個團體的生活方式是這團體對它處境的位育(在孔廟的大成殿前有一個匾寫著“中和位育”。潘光旦先生就用這儒家的中心思想的“位育”兩字翻譯英文的adaptation,普通也翻作“適應”。意思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遷就以達到生活的目的)。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文化是位育的設備和工具。文化中的價值體系也應當作這樣看法。當然在任何文化中有些價值觀念是出於人類集體生活的基礎上,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日,這些價值觀念的效用也存在一日。但是在任何文化中也必然有一些價值觀念是用來位育暫時性的處境的。處境有變,這些價值也會失其效用。我們若要了解一個在變遷中的社會,對於第二類的價值觀念必然更有興趣。因之,我在這次演講中將要偏重於這方面,去分析那些失“時宜”的傳統觀念。
我這裡所說的“處境”其實可以代以常用的“環境”一詞。但是我嫌環境一詞太偏重地理性的人生舞台,地理的變動固然常常引起新的位育方式,新的文化;但是在中國近百年來,地理變動的要素並不重要。中國現代的社會變遷,重要的還是被社會的和技術的要素所引起的。社會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關係,技術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關係中人的一方面。處境一詞似乎可以包括這意思。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省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人。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至清華大學研究院社會學部隨俄裔人類學家史祿國學習體質人類學,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隨波裔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1978年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長。從1979年開始主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翌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創辦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費孝通在農村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結構、民主政治、小城鎮建設等方面著述豐厚,影響巨大;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編者簡介呂文浩,1971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學史、社會思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