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溯源論

中國社會學溯源論

《中國社會學溯源論》是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會學溯源論
  • 作者:景天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0399647
  • 定價:128.00 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該書論證了荀子群學就是中國古典社會學。群學是春秋戰國社會巨變的產物,是世界歷史上罕有的百家爭鳴的結晶,是先秦中華學術高峰的理論碩果。由此證明了康有為、嚴復、梁啓超、英國功能主義大師拉德克利夫·布朗以及費孝通等的論斷——荀子是中國社會學的巨擘。從而糾正了120多年來所謂“中國本無社會學”的舊說。群學作為合群、能群、善群、樂群之學,包含了解釋中國社會之所以繁盛不衰的密碼。繼承和發揚群學,對於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學具有重要意義。

圖書目錄

Ⅰ 中國本有社會學
中國社會學不可迴避的根本問題——從 “社會學的春天” 談起 (3)
一 九年回顧與評估 (3)
二 必須觸及社會學發展不可迴避的根本問題 (5)
三 唯有自主創新才能迎來 “ 社會學的春天” (12)
四 唯有回答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才能有重大的自主創新 (16)
五 建議 (20)
中國社會學源流辨 (23)
一 關於 “ 社會學” 學科性質與現代性的關係 (23)
二 關於 “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社會學” 的疑問 (26)
三 關於 “ 中國社會學” 之 “ 源” (34)
四 關於 “ 中國社會學” 之 “ 流” (38)
五 兩條路徑, 兩種結果 (41)
中國本來就有社會學——2015 年 11 月 15 日在南京市社會科學院舉辦的“生活方式討論會” 上的講話 (45)
一 可喜的轉變 (45)
二 深刻的反思 (46)
三 一個焦點 (47)
四 一個假說 (48)
五 一個關鍵 (48)
關於中國社會學的起源問題——2015 年 11 月 27 日在山東大學的講座錄音整理加工稿(摘要) (50)
一 山東文化的三大貢獻 (50)
二 轉移文化場景 重新調整思路 (51)
三 運用中國思維方式看待學科起源問題 (53)
四 思維方式問題背後是文化自覺問題 (56)
五 文化自覺問題背後是國運問題 (58)
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的主軸 (62)
一 關於 “ 中國社會思想史” 學科含義的思考 (62)
二 中國社會思想史的主軸應是中國社會學起源和發展史 (64)
三 “ 中國社會思想史” 要重新定位 (67)
文化自覺與中國社會學研究 (70)
一 中國社會思想史的核心內容 (70)
二 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社會思想史被邊緣化的問題 (75)
三 增強文化自覺是發展中國社會學的必要前提 (77)
Ⅱ 群學概念體系
群學精義和基礎性概念 (85)
一 “ 群” 的屬性 (86)
二 “ 群” 的辨正 (87)
三 “ 群學” 的要旨 (88)
四 荀子 “ 群學” 的命題 (89)
中國社會學崛起的歷史基礎 (90)
一 怎樣認識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史 (91)
二 怎樣對待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史 (95)
三 怎樣探尋中國社會學崛起的歷史基礎 (101)
史海拾貝——中國社會學概念體系的歷史資源 (104)
一 中國社會學起源問題的根本性 (104)
二 以本土概念體系確證中國社會學 (105)
三 關於中國社會學的基礎性概念 (109)
四 關於中國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115)
五 研究中國社會學概念體系對於實現中國社會學崛起的重要意義 (133)
六 結語 (134)
《中國社會學: 起源與綿延》 後記 (136)
華夏品位的社會學——2017 年 5 月 18 日在中國人民大學 “鄭杭生社會學大講堂” 的演講 (138)
一 歷史基礎 (138)
二 關於 “ 群學” (139)
三 史海拾貝 (141)
四 概念體系 (143)
五 結語 (146)
Ⅲ 群學命題體系
論群學復興——從嚴復 “心結” 說起 (159)
一 群學正名 (160)
二 群學要義 (165)
三 群學特質 (174)
四 群學新命 (181)
論群學元典——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第一個版本 (193)
引 言 (193)
第一節 “ 一線四層” : 群學元典的基本格局 (195)
第二節 環環嵌套: 群學命題體系的原本結構 (202)
第三節 整合—貫通: 群學命題體系的演進邏輯 (206)
結 語 (211)
欲興其學 先正其史——略談中國社會學史研究 (216)
一 為什麼要重新書寫中國社會學史 (216)
二 關於 “ 群學” 與 “ 社會學” (219)
三 為什麼要重視命題演進史 (222)
四 群學命題體系的學術價值 (224)
關於群學創立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228)
三為祭酒——稷下學宮與群學孕育 (236)
一 關於稷下學宮 (237)
二 荀子與稷下學宮 (240)
身勞而心安 (243)
一 “ 身勞而心安” 的提出 (243)
二 提出 “ 身勞而心安” 的社會背景 (245)
三 “ 身勞而心安” 的含義 (246)
四 “ 身勞而心安” 的價值 (248)
Ⅳ 中國社會學的學科自信
後 記 (3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