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史·第一卷·群學的形成

中國社會學史·第一卷·群學的形成

《中國社會學史·第一卷·群學的形成》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景天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會學史·第一卷·群學的形成
  • 作者:景天魁
  • 出版時間:2019年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 978752035711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學史 第一卷 群學的形成(套裝全2冊)》闡述了群學形成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論證了群學是先秦中華文明高峰的結晶,是春秋戰國社會劇變的產物,是先秦崛起的士階層的智慧集成,是世界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百家爭鳴的碩果,稷下學宮是群學的孕育之地,苟子作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群學當之無愧的創立者。由此證明了嚴復、梁啓超、費孝通等的論斷,從而中國社會學史應該從戰國末期開始重新書寫。
  該書從浩瀚的文獻中梳理和篩選出100多個群學命題,構成群學元典形態,這是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一個版本,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學話語體系、學科體系的歷史基礎。

圖書目錄

總序 論群學復興
一 群學正名
二 群學要義
三 群學特質
四 群學新命
前言 欲興其學先正其史
——略談中國社會學史研究
一 為什麼要重新書寫中國社會學史
二 關於“群學”與“社會學”
三 為什麼要重視命題演進史
四 《中國社會學史》第一卷兼具“群學概論”性質
上冊
第一章 群學創立的社會基礎
引言
第一節 人文之本:群學與先秦中華文明高峰
第二節秩序重構:群學與春秋戰國社會劇變
第三節事在人為:群學與先秦士階層崛起
第四節天賜良機:稷下學官與荀子際遇
結語
第二章 群學創立的思想基礎
引言
第一節 群聚與群分:從文字考古學考察群學的悠遠源頭
第二節 交匯與爭鋒:從百家爭鳴中的諸子之學梳理群學的
思想資源
第三節 積澱與傳承:先秦諸子的“四群”論述
第四節 集成與創新:荀子群學的體系建構
結語
第三章 群學的基礎性命題
引言
第一節 群:人類的存在形式
第二節 倫:群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仁:群的建構理念
第四節 中庸:群的和諧之道
結語
第四章 合群的基本命題
引言
第一節 參天地:合群的前提
第二節 修身為本:合群的根基
第三節 修身以禮:合群的原則
第四節 修身人群:合群的方法
第五節 修身以學:合群的途徑
結語
下冊
第五章 能群的基本命題
引言
第一節 家:能群的基礎
第二節 各循其禮:能群的規則
第三節 齊家有道:能群的方法
第四節 家齊而國治:能群的歸宿
結語
第六章 善群的基本命題
引言
第一節 以民為本:善群的基礎
第二節 禮法並重:善群的方略
第三節 尚賢使能:善群的關鍵
第四節 富民強國:善群的手段
第五節 修養政德:善群的保證
結語
第七章 樂群的基本命題
引言
第一節 公天下:樂群的理念
第二節 和為貴:樂群的基礎
第三節 和而不同:樂群的原則
第四節 兼愛相利:樂群的手段
第五節 天下大同:樂群的理想
結語
第八章 總結:論群學元典
——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第一個版本
引言
第一節 “一線四層”:群學元典的基本格局
第二節 環環嵌套:群學命題體系的原本結構
第三節 整合一貫通:群學命題體系的演進邏輯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景天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1943年4月8日生於山東蓬萊,1967年8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和1987年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評為研究員。1995-2006年先後擔任社會學所副所長、黨委書i己、所長1996年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8-2006年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2001-2005年任國際社會學會(IIS)副會長。為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6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社會認識論、社會發展理論、福利社會學、時空社會學、中國社會學史獨著:《打開社會奧秘的鑰匙》《社會認識的結構和悖論》《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底線公平:和諧社會的基礎》《底線公平福利模式》:合著《福利社會學》《發展社會學概論》《時空社會學:理論和方法》《中國社會學:起源與綿延》等
  高和榮,博士,廈門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畢天雲,博士,雲南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哲學與政法學院院長、教授。
  楊善民,博士,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現代傳播研究所所長、首席研究員。
  鄧萬春,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