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學科同根同源,共同起源於1950年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焦作工學院時期的電機工程學系。
1952年,在教育部批覆的中國礦業學院組織機構中,礦山電機工程學系下設礦山電機等兩個專業。
1953年,礦山電機工程學系更名為礦山機電系。
1954年,礦山機電系下設普通電工、礦山電工、礦山機械設備(通風、壓氣、排水、提升)、等教研組及其實驗室。
1958年,礦山機電系增設熱工實驗室。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img/3/81a/wNjVTNjRWOmR2MmlzNjRzM4EmM5YTY1ATOwcjNlNjZ3cTM5MmN4YT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學院活動
1972年,礦山機電系將所屬的教學機構調整重組為流體機械、礦山電工和普通電工等四個教研室。
1978年,礦山機電系更名為機電系。
1980年,機電系更名為自動化系,下設電工、電子、自動化、礦山電工、流體機械等7個教研室。
1985年,流體機械教研室由自動化系劃歸到礦山機械系。
1985年,煤礦電氣工程專業更名為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1988年,自動化工程系增設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等兩個專業。
1993年,增設電氣技術專業。
1995年,自動化工程系更名為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學院下設電力工程系等一部三系。
1997年,原電氣技術、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合併為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
1999年,原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自動化兩個專業合併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
2007年,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調整設立了電力傳動與自動控制、電氣工程等5個研究所和電氣自動化學系等2個學系。
2012年,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更名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並設立電氣工程等四個教學實驗部,同時設立新能源與電動車研究所、大功率傳動與制動控制研究所。
2014年,電氣工程教學實驗部和自動化教學實驗部合併為電氣自動化教學實驗部。
1987年,礦山機械系成立熱能教研室。
1988年,設立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1992年,礦山機械工程系設立流體機械實驗室、熱能實驗室。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img/2/405/wYmRGNxgDZ2YmYjNGO1UGZ1UWZ3UGM3ATOwEDZ4UjM5UGN2UDN1MG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2019年學生表彰大會
1993年,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熱能工程專業。
1997年,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專業。
1998年,礦山機械工程系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成立動力工程系。
1999年,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專業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2000年,流機實驗室與熱能實驗室合併為動力工程實驗室。
2004年,動力工程系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系。
2008年,動力工程實驗室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中心。
2010年,熱能與動力工程系從機電工程學院劃出,成立電力工程學院。
2012年,電力工程學院機構調整,熱能與動力工程系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中心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中心,並設立流體機械及水射流研究所、煤與煤層氣燃燒及利用研究所、礦井製冷與低溫研究所、新能源利用與發電研究所。同年,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2013年,成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14年,礦井製冷與低溫研究所和新能源利用及發電研究所合併組建製冷與新能源研究所。
合併發展
2016年10月24日,中國礦業大學決定,將原電力工程學院整體和原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電氣工程學科及專業整合組建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個教學系,有2個本科專業。
教學系:電氣工程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
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
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個、“十三五”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個、中國礦業大學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電氣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流體力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二級學科碩士點:流體力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電氣工程、動力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十三五”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電氣工程
中國礦業大學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40餘人,專任教師110餘人,教授20多人,副教授近60人,博士生導師15人,50餘人次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孫越崎青年科技獎”、“全國煤炭青年科技獎”等、萬人計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青藍工程”、江蘇省“333”人才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特聘教授、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項目資助、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
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陳昊
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業領軍人才:譚國俊
中國礦業大學百佳教師:李嘉薇、史玉鳳、王利軍、昝小舒、曹海洋、李德玉、鄒正龍、韓東太、楊春敏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方新秋、譚國俊、饒中浩、陳昊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方新秋、譚國俊、饒中浩、陳昊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方新秋、譚國俊、饒中浩、陳昊
(名單不全)
教學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電氣與動力工程實驗中心,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學科綜合訓練中心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2個、江蘇省重點專業1個、江蘇省品牌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img/7/69f/wNjdjNxUTZhFmZkZmNxITOjdzYyQzNkNjNjZzNmVGM5ETM3UGZkRT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教學活動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江蘇省工程學科綜合訓練中心:江蘇省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綜合訓練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
江蘇省重點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江蘇省品牌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2009年)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11個研究所,擁有2個江蘇省工程實驗室、1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工程實驗室:江蘇省煤礦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實驗室、江蘇省高效儲能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電力傳動與自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所:大功率電力傳動與控制研究所、先進電力電子電能變換與套用研究所、流體科學與套用研究所、電網安全與節能研究所所長、智慧型電網安全與保護研究所、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供配電自動化與安全研究所、可持續能源與清潔燃燒研究所、流體機械研究所、高電壓與故障診斷研究所、煤炭爆燃發電研究所
研究成果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十二五”以來,學院教師先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和項目360餘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4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與教學獎勵40餘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6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00餘項。
年度 | 成果名稱 | 獎勵名稱 | 等級 |
---|
| | | |
| | | |
| | | |
| 基於礦區閉鏈循環的煤矸石電廠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套用 | | |
| | | |
| | | |
合作交流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img/7/f15/wMmVjZ4AzMwI2NhBTN5ITMxYzY4czYwYTMwkTY5kDOiRjM5UGMzUW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學術活動
文化傳統
學院標識
院徽中間為黃色的閃電圖案,上下外環為學院中英文名稱。
社團文化
學院開展的學生工作有社會實踐與志願者活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文化藝術活動,設有學生會、新聞與新媒體傳播中心、青年志願者協會、科學技術協會等學生組織。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