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硯文化:硯雕》內容詳實,例證豐富,文字通俗,圖片精美,全面介紹了硯雕歷史、硯雕知識與硯雕技藝,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對硯雕工作者、硯台愛好、收藏與研究者具有參考價值。
湖南美術出版社在推出《中國名硯》叢書得到市場認可後,再次邀請作者主編《中國硯文化》叢書作為名硯系列圖書的後續產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
一、引言
二、硯雕的歷史
(一)萌芽於史前
(二)發展於兩漢
(三)興盛於隋唐
(四)卓越於宋元
(五)精繁於明清
(六)輝煌於當代
三、硯雕的風格及歷史流派
(一)硯雕的風格
(二)歷史流派
四、歷史上的制硯名家
第二章 硯雕的基本知識
一、硯的基本結構
二、歷史上的經典硯式
三、硯雕與一般雕刻的區別
(一)硯雕不應紋飾滿身
(二)硯雕不宜做立體造型
(三)硯雕要選擇專用硯材
四、現代硯雕與古代硯雕的區別
(一)器形更加豐富
(二)題材更加廣泛
(三)技藝更加成熟
(四)風格更加多樣
(五)藝術表現力更強
第三章 硯雕的基本內容
一、硯雕的設備工具
(一)硯雕的設備
(二)硯雕的刀具
(三)其他工具
二、硯雕的基本內容
(一)硯體的雕刻
(二)紋飾圖案的雕刻
三、硯雕的雕刻技法和表現手法
(一)雕刻技法
(二)表現手法
四、硯雕的刀法及套用
(一)刀法的種類及表現效果
(二)硯雕刀法的套用
第四章 常規硯與藝術硯的雕刻
一、常規硯的製作過程
(一)整形
(二)起邊
(三)鏟堂
(四)挖池
(五)挖覆手
(六)修整
(七)刻花
(八)打磨
二、常規硯雕刻的基本要求
(一)材質的要求
(二)實用性要求
(三)工藝的要求
(四)比例的要求
三、藝術硯的創作步驟
(一)選料
(二)構思設計
(三)勾樣
(四)出坯
(五)二次勾樣
(六)粗雕
(七)精雕
(八)磨光
(九)刻字
(十)上光
四、藝術硯創作的評判標準
(一)創意要新穎
(二)設計要合理
(三)技藝要嫻熟
(四)繁簡要適當
(五)風格要鮮明
第五章 硯雕藝術
一、一般硯雕工藝與硯雕藝術
二、藝術硯的處理方法
(一)不同硯材的處理方法
(二)不同紋色的處理方法
(三)不同形狀的處理方法
(四)不同肌理的處理方法
三、藝術硯的表現技法
(一)不同題材的表現技法
(二)意境的表現方法
四、硯銘和款識的表現技法
(一)硯銘的書寫
(二)硯銘的鐫刻
五、硯雕藝術中的幾大關係
(一)整體關係
(二)主次關係
(三)虛實關係
(四)疏密關係
(五)線面關係
(六)粗細關係
(七)方圓關係
(八)動靜關係
(九)剛柔關係
(十)守破關係
第六章 感悟硯雕
一、硯雕藝術的內外功夫
二、硯雕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三、我與硯雕
第七章 精品賞析
後記
作者簡介
吳榮開,男,漢族,一九七三年出生,江西婺源人,現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其作品具有思想性和文化藝術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收藏價值。
後記
看著眼前即將付梓的書稿,我的心中百感交集。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出生在歙硯(龍尾硯)的發祥地—江西婺源。那時縣裡有個大畈魚子硯廠,記得每當放學之後到那裡去玩,看到那一塊塊青黛色的石頭在刻硯師傅的雕刀下成為一方方紋飾精美、造型各異的硯台,不僅被深深地吸引以至痴迷,而且對師傅們羨慕崇拜得不行,夢想著自己將來也能有機會成為他們那樣技藝精絕的人。說來也巧,在我高中畢業後,經朋友介紹我還真就進了硯廠當了一名制硯工人,圓了我的夢,並從此和硯雕結下了不解之緣,走上通往藝術殿堂的路。
在其後幾年的工作中,我深得老師傅們的重視和厚愛,他們嚴格的教育和傳授,使我的硯雕技藝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本功,特別是我在那裡有幸結識了硯雕大師胡中泰並得到他的悉心指導,使我在硯雕的設計創作理念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相對而言,婺源畢竟是一個地域較為偏僻,文化積澱相對淺薄的地方。為了我的硯雕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本世紀初期我來到北京。在北京我接觸到不少硯界的專家、學者和同人,有機會閱讀了許多與硯有關的著作,親眼目睹了許多古今諸多硯種和各硯雕流派的精品,進一步加深了我對硯雕的理解,切實感受到中國硯雕藝術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也萌發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把自己從藝以來學習硯雕的心得和感悟寫出來,為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點貢獻。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對我這個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來說,拿筆顯然遠比拿刻刀困難得多。但在眾多專家和學者的鼓勵下,在硯界同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在我自己堅定信念的支撐中,我還是在歷經了兩個寒暑後交出了這份答卷。為此,我在這裡首先要感謝蔡鴻茹老師在百忙中為本書寫了序言,還要感謝劉演良、姜書璞、劉克唐、胡中泰、李鐵民等諸多老師提供的精美作品,為本書增色多多。限於篇幅之囿,還有許多老師、同仁、朋友不能一一具名,感謝你們提供的精美的作品圖片。最後,我還要感謝郭兵、關鍵老師對本書的結構、文字進行的加工和潤色。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自己畢竟年輕,學識和經驗都差得很遠,因此書中缺點謬誤肯定難免,謹請大家不吝批評指正!
2013年3月 吳榮開於北京雪辰硯齋
序言
中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文房四寶”,硯和紙、筆、墨共同承擔起傳承文明、延續文化的歷史使命,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對在硯林中占據絕大多數的石質硯來說,任何質地優良、紋色秀美的硯石如果不經過加工,依然是“頑石”一塊,而經過雕琢,則可以賦予“頑石”以新的生命。特別是經過精心雕琢,才可以成為具有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並融入文學、歷史、書法、繪畫、金石、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實用品、工藝品乃至藝術品。也正是基於此,從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器”直到今日,歷代先賢們在硯的形制、紋飾、雕刻技法、設計創意上不斷探索和開拓創新,使硯雕藝術從簡單實用逐步走向精緻完美,並產生了眾多位制硯高手,名播華夏。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硯雕藝術,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流派紛呈,精品迭現,達到了新的高峰,並且湧現出了一大批技藝超群、成就突出的硯雕藝術家。本書作者,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吳榮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平心而論,剛開始見到吳榮開,其矮小單薄的身材,樸素隨意的衣著,以及說話時的輕聲細語甚至帶有幾分靦腆,都使人很難將其與硯雕師的身份聯繫在一起。然而,當我看到其硯作後不禁感到驚詫,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其作品不僅形制各異、題材廣泛、技藝精熟、立意高遠,而且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真是難能可貴。這中間規矩形硯、仿物形硯,如“銅鏡”硯、仿清代松花硯,法度嚴謹,張弛有道;隨形硯、自然形硯,如“歸根”硯、“萌芽”硯,清新質樸、率真自然。特別是其匠心獨運,將中國的傳世名畫大膽刻入硯中,如書中的“溪山行旅硯”和“竹石硯”,一山一水、一竹一石,包括印章題跋,不僅彰原作之風骨,而且奪原作之神韻,完全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令人嘆為觀止。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較高的書畫造詣,恐怕絕難為之。
吳榮開出生於歙硯的發祥地—江西婺源,初時在家鄉雕硯,十年前到北京發展。從進京初期少有人問津,常遭人白眼,到如今求硯者趨之若鶩,應接不暇,短短几年創造了一段神話。如今,他克服文化基礎的欠缺,努力將自己多年來對硯雕藝術的研究和感悟編著成書,又在創造一個新的奇蹟。這得益於他勤勞刻苦,使自己練就了堅實的硯雕功底;得益於他博學慎思,深刻而全面地領悟了硯雕藝術的真諦;得益於他廣泛涉獵紫砂、竹雕等兄弟藝術,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當然,藝無止境,作為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中青年硯雕家,今後要學的東西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對硯雕藝術的執著追求、不懈努力,吳榮開的硯雕技藝必將還有一個很大的飛躍,還會有更多的佳作問世。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從事硯雕的藝人工匠們基本處於社會底層,沒有文化,更缺少藝術素養,硯雕技藝基本上靠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授來沿襲,更被視為“低賤”和“難登大雅之堂”,故雖然品硯、論硯、藏硯的書很多,但有關硯雕技藝的文字記述幾乎是空白。新中國成立迄今,也只有上海硯雕大師李鐵民先生等少數人出過專著。吳榮開的這本《硯雕》,為硯雕類書籍又增添了一朵新葩。全書內容翔實、例證豐富、文字通俗、圖片精美,儘管尚存在著不足和謬誤之處,一些觀點也屬一家之言,但仍不失為廣大硯雕工作者、硯台研究者、愛好者學習和參考的資料,一定能為宣傳硯雕歷史,普及硯雕知識,傳承硯雕技藝發揮重要作用。
有幸應邀為此書作序,也算是我或對該書出版的祝賀。
蔡鴻茹
2012年5月於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