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全長一般為207至314毫米。吻鈍圓,吻長與眼耳間距約相等。吻鱗大,背面可見部分一般略小於額鼻鱗;上鼻鱗1對,較小,長略大於寬,在中線相接;額鼻鱗一般被額鱗前端分隔,少有相接,一般與前頰鱗相接;前額鱗顯著大於上鼻鱗,相接構成中縫溝;額鱗相對地短,其長度約等於額頂鱗與間頂鱗之和,短於從它到吻端的距離;額頂鱗一般大於前額鱗,相接構成鱗溝;間頂鱗1枚,一般比額頂鱗小,將頂鱗分離,直與頸鱗相接;頂眼清晰;頂鱗一對彼此分離;頸鱗1至3對。鼻鱗小,鼻孔位於鼻鱗中央,將鼻鱗分為前後兩半,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縫線;一般無後鼻(偶有1枚);頰鱗2枚,前頰鱗高大於寬,僅略高於後頰鱗,後頰鱗較大,長略大於高,一般與第3枚上唇鱗相接;眶前下鱗2枚;眶後下鱗4枚(偶有5枚);一枚較小的眶前鱗,下面有一列逐漸變小的粒鱗;兩枚小的眶後鱗,下面的1枚較大;眶上鱗4枚,第2枚相對地很大,前2枚與額鱗相接(偶有3枚相接);上睫鱗一般8枚,中間部分的眼鱗上緣與上睫鱗相接:下眼瞼被鱗.有少數擴大的鱗片,有2行小粒鱗將它與眶下鱗分隔;顳鱗1+2+3,第1列顳鱗相對地小,第2列上顳鱗長,略呈扇形,有的後部寬於前部,第2列下顳鱗與上顳鱗接近或等大,上緣變寬,下緣楔形端與第1列顳鱗和最後枚上唇鱗相接,第3列顳鱗窄長,碎裂為小鱗,在枕部進入耳區;顳部較寬,雄性更肥腫;上唇鱗7枚(偶有6枚或8枚),第1枚與前頰鱗相接,後面5枚唇鱗顯著高大於前面的唇鱗,後面的2枚唇鱗等大或最後1枚最大,並接近耳孔部位;下唇鱗6枚;頦鱗中等大,與唇鱗緣僅略長於吻鱗;後頦鱗2枚,不對稱,前後排列,後枚大於前枚;頷片3對,內側緣長顯著大於寬;耳孔小,前緣具2至3枚瓣突,周圍有18至20枚鱗片;鼓膜深陷。體鱗平滑,圓形,覆瓦狀排列。耳孔後的頸部一周有32至34枚鱗,頸部最細小部一周有鱗26至29枚;環體中段鱗22至26行,一般24行;肛前鱗8枚,中間1對最大,側面的漸次變小,外側鱗重疊於內側鱗之上;肛後側鱗略有區分,無棱鱗;尾長為頭體長的1.5倍左右,尾腹面正中1行鱗擴大,從基部至尾端約90枚鱗片。四肢發達,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端恰相遇,或不相遇,或相重疊;前肢前伸時指端可達眼;腋區覆蓋小鱗,前肢基部一周有13至14枚鱗片,腕部有2枚結節鱗,指長順序為3-4-2-5-1,後肢基部無小鱗,蹠部的一團結節鱗有6枚,後面的最大,後肢基部一周鱗約有18枚,無擴大的結節鱗痕跡;股部後面有和它略相區別的鱗片,膝部有兩對大的墊狀板鱗、後對最大,有時分離;僅在第Ⅳ趾基部添加鱗行,趾長順序為4-3-5-2-1;第Ⅳ趾趾下瓣為14至17枚。石龍子典型的色斑常有5條淺色縱線,背正中一條在頭部不分叉,側縱線由斷續斑點綴連而成,背面和腹面散布淺色斑點。石龍子一般生活時成體背面橄欖色,頭部棕色,頸側及體側紅棕色,雄蜥更顯著,有的體側散布黑斑點,腹面白色。幼體背面黑灰色,鱗片邊緣色較深,有3條淺黃色縱紋,正中一條起自間頂鱗後端,背側兩條起自眶上鱗向後直達尾部,隨個體成長,淺縱紋完全消失或隱約可見,體側黑斑約跨3至4鱗行,尾部藍色,腹面色較深。各地區石龍子色斑亦有差異:浙江地區的石龍子生活時體棕色,頭部略淺,背部略帶灰褐色;自耳孔沿體兩側至尾基部有紅棕色縱線紋;雄體生殖季節時更鮮艷,背側散布黑斑;腹面灰白色。幼體背面灰褐色,體背有淺黃縱條紋3條,至成體則消失。
棲息環境
石龍子生活於低海拔的山區,平原耕作區,住宅附近公路旁邊草叢中,及樹林下的落葉雜草中,丘陵地區青苔和茅草叢生的路旁,低矮灌木林下和雜草茂密的地方,均可見石龍子。
生活習性
中華石龍子是晝行性地棲型蜥蜴,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同時一日間也有強度波動。適溫22℃―38℃,33℃―38℃為活動覓食高峰期,常發現在路旁、田間、土埂或石塊不動,伺機捕食。石龍子春季主要以象鼻 、鼠婦、步行 、金龜 、螞蟻、叩頭 幼蟲、蚯蚓、刺蛾幼蟲等動物為食,夏季食性更廣泛,有叩頭 幼蟲、鼠婦、蝗蟲等,亦吃小蛙、蝌蚪、北草蜥仔蜥等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廣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香港、海南、四川、貴州、雲南。其垂直分布範圍在海拔10米(江蘇)至1030米(福建)。
繁殖方式
卵生,每年5至7月繁殖,一年只產一次卵,每次產卵多枚,不同地方卵數不一致。卵白色,橢圓球形,卵殼革質。多產於石下或草根、樹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室內人工孵化期約為53天,雌性每窩可產下15-20顆蛋。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拉丁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中國石龍子指名亞種 | Plestiodon chinensis chinensis
| Gray, 1838
|
2 | 中國石龍子白斑亞種 | Plestiodon chinensis leucostictus
| Hikida, 1988 |
3 | 中國石龍子岱山亞種 | Plestiodon chinensis daishanensis
| Mao, 1983 |
4 | 中國石龍子台灣亞種 | Plestiodon chinensis formosensis | Van Denburgh, 1912 |
種群現狀
中國石龍子極為常見,數量多,分布廣,是蜥蜴區系的重要成分。因其可入藥,已進行人工飼養。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低危(LC)
主要價值
捕食害蟲,有益於農林業。成體去內臟乾燥後加工成中藥材有解毒、散結、行水的功效。鮮品去內臟洗淨後同瘦肉一起蒸煮,可治小兒虛弱、疳瘦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