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是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泉山。

基本介紹

  • 書 名: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
  • 作 者:馬泉山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032283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是“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的第二卷,以回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特別是1958—1965年八年的工業化歷程為主要內容。
  這段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面地、大規模地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毛澤東“以蘇為鑑”,探索加快發展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儘管遭遇過嚴重的曲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不論是正面的經驗,還是反面的教訓,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人類社會的經濟飛躍現象與羅斯托的經濟起飛概念
第二節 毛澤東的經濟發展觀
第一篇 起飛前奏
第一章 加快發展的提出與反覆
第一節 加快發展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1958年“大躍進”的預演
第三節 中央一線領導人的反冒進與毛澤東的保留
第四節 弋舉扭轉“一五”計畫執行中的被動
第二章 單有經濟戰線的社會主義革命還不夠
第一節 決策層關於“波匈事件”教訓的不同關注點
第二節 還要有政治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
第三節 適當收縮下部分計畫指標的被突破
第三章 從“擋水”到加快發展再號召
第一節 周恩來的反思
第二節 寄望中下層的促進
第三節 兩個基本估計
第四章 “趕超”英國口號的提出
第一節 有利的政治經濟形勢
第二節 莫斯科會議的激勵
第三節 一個形象化的口號:“趕超”英國
第五章 由下而上和從上到下的互動
第一節 加快發展思想找到了自己的表達形式
第二節 直接訴諸廣大民眾的號召
第三節 從認識論角度總結經驗教訓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形成
第二篇 “大躍進”的三年
第六章 第二個五年的原定任務
第一節 關於中國工業化的設計
第二節 十五年遠景規劃的討論
第三節 黨的八大關於“二五”計畫建議
第七章 大煉鋼鐵與公社化運動並進
第一節 催人奮進的躍進形勢與北戴河會議
第二節 農業“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三節 工業“大躍進”與鋼鐵翻番
第四節 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經濟體制和管理模式
第八章 八個月調整
第一節 毛澤東的熱與冷
第二節 要求四級領導讀兩本書
第三節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體制的部分修正
第四節 降低過高指標壓縮過急任務
第五節 做報紙的工作
第六節 1959年上半年的經濟活動與經濟走勢
第九章 難以為繼的繼續躍進
第一節 糾“左”的轉向
第二節 農業的預警
第三節 1960年繼續“大躍進”的受阻
第三篇 意外的經濟危機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怎樣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第二節 列寧、史達林將危機概念引入社會主義經濟分析
第十一章 農業歉收引起的糧食危機
第一節 糧食增產期望一再落空
第二節 農業再生產能力削弱
第十二章 國民經濟危機的爆發
第一節 農業危機向工業部門傳導
第二節 國民經濟自由落體式下跌
第三節 經濟危機的一種特殊形態
第四節 一個糾結的問題
第四篇 同嚴重困難的鬥爭
第十三章 扭轉局面的關鍵一招:從農業抓起
第一節 由“大躍進”到收縮調整的再次轉變
第二節 農業問題的兩個方面
第三節 找出了糊塗六年的癥結
第十四章 整個國民經濟的調整與一系列工作條例的推出
第一節 構想在重工業現有生產水平上調整的失敗
第二節 “退夠站穩”有利於調整
第三節 不能失去前進的方向和信心
第四節 工業探底與農業企穩回升的意義
第十五章 決戰動員與緊要關頭的八屆十中全會
第一節 不尋常的“七千人大會”及會議導向的差異
第二節 新增赤字引發的“地震”
第三節 內外敵對勢力的挑釁與應對
第四節 農業發展道路問題的波瀾
第五節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和毛劉相得益彰的決斷
第十六章 經濟的復甦與三年過渡階段的謀劃
第一節 1962年國民經濟計畫完成情況
第二節 經濟再平衡與“超調”假定
第三節 三年過渡階段的任務
第十七章 國民經濟的恢復性增長與內涵式發展
第一節 繼續調整與再生產理論
第二節 伴隨復甦的發展
第三節 躍進的另一重含義和“大躍進”的新詮釋
第四節 承前啟後的1965年與過渡階段結束時的國民經濟
第十八章 旨在鞏固提高的舉措及其效果
第一節 充實國民經濟的“瓶頸”部門與薄弱環節
第二節 繼續改革經濟管理體制
第三節 邁出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第一步
第十九章 “大躍進”年代的自然災害與救災
第一節 中國農業的重要性與脆弱性
第二節 1959-1961年的自然災害及其特點
第三節 國家的緊急救災措施
第五篇 起飛實驗的綜合觀察
第二十章 概說
第一節 寶貴的收穫
第二節 不平坦的道路
第三節 現行統計中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第二十一章 1958年的考察
第一節 1956年的示範效應
第二節 高昂的代價
第三節 不一般的成就
第四節 評析
第二十二章 1958-1960年的考察
第一節 得在哪裡
第二節 失在哪裡
第三節 不能省卻的一筆補償性投入
第二十三章 1958-1965年的整體考察
第一節 作為發展周期的1958-1965年
第二節 基本問題在於中國工業化道路仍在探索中
第二十四章 1956-1965年十年建設成就
第一節 1956-1957年竣工投產的建設項目
第二節 1958-1960年竣工投產的建設項目
第三節 1961-1962年繼續施工的建設項目
第四節 1963-1965年建設的部分重要項目
第五節 典型案例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的經濟起飛實驗:新中國工業化回望錄(1658-1965)》:
  在展開正文以前,有必要就引入的經濟起飛概念有一個交代,同時說明我們是在什麼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
  第一節 人類社會的經濟飛躍現象與羅斯托的經濟起飛概念
  一 人類經濟社會固有的飛躍現象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也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歷史。人在同自然界的鬥爭中,總是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又總是力圖用較少的勞動獲取較多的收穫,或者用同樣多的付出謀求更大的成果。歷史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或者新型勞動組織形式的誕生;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每一次重大發現或一項重要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發明,都會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更大的能量,促使社會生產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遠勝過以往。例如,遠古的幾次社會大分工,最初曆法的出現對農業耕作技術進步的意義,鐵犁的發明及深耕法的推廣,手工紡車與織機的製作成功與普遍採用,甚至大規模集合勞動方式的套用,都具有這樣的作用。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在繁榮經濟、抵禦自然災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南北大運河,以及都江堰等偉大水利工程的修建,應該說,都是大規模集合勞動的成果。沒有這種“集合勞動”方式,在古代要興修這些工程是不可想像的。社會生產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是一種質的飛躍現象。只不過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裡,這種情況並不常有,更多的是發展遲緩,甚至停滯不前。
  二 羅斯托對18—19世紀工業革命的研究
  歷史進入近代,伴隨新生資產階級在歐洲北美幾個主要國家陸續登上政治舞台,發生顯著變化。它們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加緊推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