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3

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3

《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3》是2023年9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祁志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3
  • 作者:祁志祥
  •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1 頁
  • 字數:504千字
  • ISBN:9787309168761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當代美學研究最新成果文選第二輯。編者按照分開為文、合成為書的編輯思路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老中青作者兼顧的選文原則,從近期全國各種期刊中選取30多篇代表性的論文刪減整合,分十一章編輯成書。全書章目有:“‘美學’的使命、方法與概念”“‘美’的語義新解與字源考辨”“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美育’的內涵與方法”“‘世界文學’視野與中國‘文學’概念”“中國古代文學的美學解析”“網路文學與人工智慧”“創作發生與審美批評”“音樂美學與戲劇美學”“守護古典與追蹤前沿”“品牌美學的探索建構”。每章前設“主編插白”,對所選論文要義作出歸納,並適當評點對話,幫助讀者領會全書內容意義。本書希望為國內外學界全面把握中國當代美學研究前沿動態提供一個視窗、一份參考。

作者簡介

祁志祥,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在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任教。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主持並獨立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五項、教育部規劃教材一部。出版個人專著三十餘部,發表論文五百餘篇,內容橫跨文論、美學、哲學、佛學、中國思想史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祁志祥
第一章 “美學”的使命、方法與概念
第一節 美學:面向原創精神、面向現實與人 錢中文
一、學術思想的原創性要求
二、面向全球化語境中的現實與人
第二節 “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得失考察 王元驤
一、“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局限與價值
二、文藝創作中主客對立與互滲的辯證統一
三、情感活動與理智活動中主客體關係的不同特點
第三節 朱光潛對美學是“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 宛小平
一、前期:美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統一
二、後期:美學是包容主客觀的社會科學
第四節 “美學”譯名的重新考辨 李慶本
一、花之安並未率先創用“美學”一詞
二、並無證據證明“審美學”源自羅存德
第二章 “美”的語義新解與字源考辨
第一節 “美”的解密:有價值的樂感對象 祁志祥
一、從當前美學界的“三去”現狀說起
二、客觀主義美本質探求此路不通
三、美的現象可以從主體方面找到統一性
第二節 甲骨文羽冠“美”字的構形意涵 張開焱
一、甲骨文“美”字構形及其引發的問題
二、甲骨文“美”字與皇舞中頭戴羽冠的神王
三、羽冠“美”字與商人鳥形神祖
四、甲骨文羽冠“美”字的美學史意義
第三節 由善而美:漢字“美”的字源學考察 黃玉順
一、漢字“美”的本義:羊大為美
二、“美”與“善”的關係:由善而美
三、“善”“美”與“好”的關係:善美皆好
第三章 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
第一節 我國自然生態美學的發展及其重要意義 曾繁仁
一、新中國前三十年唯物主義的自然美論
二、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自然生態美學觀念的引進
三、生態文明新時代中國自然生態美學話語的建構
四、當代生態美學的重要價值意義
第二節 西方自然美學當代轉型的內在邏輯 程相占
一、倫理化:現代自然美學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及其倫理批判
二、環境化:自然審美的環境模式及其理論意義
三、生態化:自然審美的生態模式及其理論意義
第三節 從生態主義視野理解環境美學 徐岱
一、生態主義與生態正義
二、生態主義與環境美學
三、景觀美學與自然之美
第四章 “美育”的內涵與方法
第一節 何為美育與美育為何? 周憲
一、何為美育?
二、美育為何?
第二節 審美教育的五個維度 徐碧輝
一、作為情感教育的審美教育
二、作為生命教育的審美教育
三、作為藝術教育的審美教育
四、作為形式美感教育的審美教育
五、作為自然教育的審美教育
第三節 中學美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尋 陸旭東
一、美育問題的理論研究
二、審美素養培育的基本範式
三、“天天美育”的運行機制
四、審美素養培育的策略和抓手
第五章 “世界文學”視野與中國“文學”概念
第一節 世界文學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王寧
一、世界文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
二、文化相對主義的建構與重構
三、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文學繪圖
第二節 “文學”概念的古今榫合 周興陸
一、從駢體正宗論到純文學觀
二、審美超功利與“情的文學”
三、從“三分法”到“四分法”
四、“文以載道”的破與立
五、幾個值得省思的現象
第三節 六朝美學兩大主潮:情感美學與形式美學 祁志祥
一、漢代美學特徵:以道德理性為美、以“情慾”和“淫麗”為醜
二、魏晉玄學的兩種追求及其主導形態
三、“情之所鐘”與“雕縟成體”:六朝美學的兩大潮流
四、“文章道弊五百年”:隋唐在批判中確認六朝美學的兩大特徵
第六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美學解析
第一節 “文”:中國抒情技藝的一個秘密 胡曉明
一、“文”即圖式化
二、“物相雜即文”的思想史文獻
三、再論聲成文,兼說錢锺書先生之失誤
四、明清時期文學及藝術批評中討論相間與交錯即文
五、“以對偶成篇”:江淹賦的兩個問題
六、以孟浩然與葉嘉瑩詩為例,相間與交錯之鑑賞
七、幾點結論
第二節 “中國文學抒情傳統”說之得失 李春青
一、“抒情傳統說”的主要觀點及其學理邏輯
二、“抒情傳統說”的問題之所在
三、闡釋中國文學傳統的恰當方式
第三節 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化敘事 張晶、李曉彩
一、在場與不在場:詩體敘事的詩學邏輯
二、以事表情:詩歌敘事的情感導向
三、化事為境:詩歌敘事的意蘊空間
四、遠近與虛實:詩歌敘事的文體審美
第七章 網路文學與人工智慧
第一節 新世紀網路文學創作的四大走向 歐陽友權
一、從“玄幻滿屏”到現實題材升溫
二、網路作家四代同屏,新生代強勢崛起
三、網文出海,從作品傳播到模式輸出
四、未來網路創作生態的三個變數
第二節 建構網路小說的類型學批評 張永祿
一、當代網路小說批評困境和突圍可能
二、網路小說類型學批評構想
三、網路小說類型學批評的使命和價值
第三節 人工智慧引發文化哲學範式終極轉型 劉方喜
一、馬克思生產工藝學及其文化哲學意蘊
二、AI引發人類文化範式終極轉型
三、AI時代文化生產工藝學批判重構及其意義
第四節 仿若如此的美學感:人工智慧的“美感”問題 王峰
一、有機體:感覺的直接性
二、人工智慧:感覺的間接性,效果的直接性
三、轉換:補足模型
四、美學效果:仿與若
五、如何理解美學感?
第八章 創作發生與審美批評
第一節 剩餘快感:當前文藝生產的驅動力 周志強
一、欲望的客體化:快感真的只是一種享受嗎?
二、剩餘快感:以周萍與繁漪為例
三、“享樂沉溺”:為什麼會“疾病獲益”?
四、走向新的寓言論批評
第二節 審美發生、過程及美感性質的神經美學闡釋 胡俊
一、審美發生:人類審美大腦進化的時間節點
二、美本質:美學千古之謎的神經美學闡釋
三、審美過程:腦審美機制的加工模型
四、美感性質:神經美學的實證分析
第三節 文學批評的客觀性、傾向性、多維性 丁國旗
一、文學批評的客觀性
二、文學批評的傾向性
三、文學批評的多維性
第九章 音樂美學與戲劇美學
第一節 蔣孔陽的音樂美學思想 陸揚
一、音樂美學的合法性
二、“省風”與“宣氣”
三、“正樂”與“非樂”
第二節 詩詞賦呈現音樂美的三重維度 王雲
一、以音樂的特徵彰顯音樂美
二、以音樂的效果映襯音樂美
三、以音樂的由來暗示音樂美
第三節 中國當代話劇接受的審美變遷 陳軍
一、1949—1976:政治壓抑審美和娛樂,接受標準化、一體化
二、20世紀80年代:審美接受得到重視,戲劇探索在爭議中前行
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感官娛樂日益凸顯,觀眾接受多元分化
第十章 守護古典與追蹤前沿
第一節 黑格爾對於藝術思考的二重性 李鈞
一、逝去的身體型的古典型藝術
二、“美學”並不僅是“美”學
三、陰影、歷史畫廊與回憶
第二節 中國現代詩的“情境”及其審美建構 汪雲霞
一、“情境”:作為一個現代詩學概念
二、中國現代詩的情境建構:擬態化
三、中國現代詩的情境建構:場域化
四、中國現代詩的情境建構:戲劇化
第三節 海德格爾的“本有”詩學觀 支運波
一、詩歌作為此在的建基
二、沉思與作詩的歷史相遇
三、作詩與沉思的棲居及澄明
第四節 辯證的感性學:韋爾施的“反審美”理論 潘黎勇
一、“感知”視域中的“反審美”內涵
二、審美與“反審美”的辯證法
三、反審美:藝術的新使命
第五節 當代法國理論關於先鋒藝術的潛在對話 吳娛玉
一、從“表象”到“抽象”:德希達到利奧塔
二、從“抽象”到“形象”“擬像”:德勒茲與培根
三、從“表象”到“擬象”:福柯與瑪格利特
第十一章 品牌美學的探索建構
第一節 “美好生活”視野下的品牌美學研究 陳忠偉
一、品牌與美好生活的關係
二、品牌美學的理論與實踐
三、未來品牌美學發展展望
第二節 品牌美的歷史源流與當代樣態 謝納
一、品牌之美:從“產品製造”到“品味製造”
二、中國品牌美的歷史積澱與造物美學
三、世界品牌美的符號表征與互鑒創新
第三節 品牌美的時尚維度 胡越
一、品牌的價值與時尚
二、品牌美的構建維度
三、品牌的時尚美判斷維度
四、品牌製造時尚美的方略
附錄一 上海市美學學會2022年工作回顧 祁志祥
附錄二 恆源祥的發展歷程 顧紅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