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百家:王充閭散文精品集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王充閭散文精品集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當代文學百家:王充閭散文精品集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頁數:218頁
  • 開本:16
  • 作者:王充閭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26034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王充閭散文精品集》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簡介

王充閭(1935—),國家一級作家,遼寧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兼任南開大學、瀋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在國內外十幾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隨筆集《淡寫流年》《何處是歸程》《一夜芳鄰》《成功者的劫難》《歷史上的三種人》《滄桑無語》《龍墩上的悖論》《張學良:人格圖譜》等近三十種,詩詞集《鴻爪春泥》《蘧廬吟草》,學術著作《詩性智慧》等;另有“王充閭作品系列”七種、“王充閭文化散文叢書”三種。散文集《春寬夢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魯迅文學獎”,並連續兩屆(2004、2007)被聘任為“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評獎委員會主任。

圖書目錄

心中的倩影
曇花,曇花
買豆腐
冰城憶
讀三峽
天上黃昏
祁連雪
涅瓦大街
泛泛水中鳧
兩個李白
青燈有味憶兒時

弔客
碗花糕
我的第一個老師
沙山夢憶
綠窗人去遠
一夜芳鄰
馴心
千載心香域外燒
靈魂的拷問
煙花三月下溱潼
人生幾度秋涼
守護著靈魂上路
未了情
一不能忘記老朋友
當人倫遭遇政治
寒夜早行人
散文困境中的一座豐碑
內在超越之路

後記

內在超越之路一一讀王充閭的散文創作
李曉虹
散文是最貼近生命的一種文體。作家的生命存在狀態決定著作品的精神層位,能否始終不渝地走在一條自省的路上,不斷地自我超越,是一個散文作家能否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的關鍵所在。
2002年北京大學散文論壇上,王充閭做了題為《渴望超越》的演講,這個題目準確概括了他的狀態。從事散文創作已有二十多年,個人散文集也已出版二十餘本。從山水遊記到歷史文化散文,再到近年來對人性、人生和人類精神家園問題的深入探討,王充閭的寫作沒有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方位上,他始終在行走,在探尋,在自覺的超越中呈現新的氣象。
一、超越外在的喧譁與騷動
近年來的文壇像趕廟會似的熱鬧著、鼓譟著:爆炒作家,包裝作品,打造“名牌”,花樣不斷翻新,喧譁與騷動的程度絕不亞於各種商業門類。因為一些作家已經深諳經營之道,知道自我包裝、自我折騰、哄抬炒作是在市場上走俏的終南捷徑,於是,他們寫了一些作品,備了一些“資本”之後,就把熱情和興趣提到自己的市場標價上。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超越外在的喧鬧,不為世俗的種種名利誘惑所裹挾,保持一方心靈的天地?王充閭深諳這種超越的難度:“我也同樣生活在滾滾紅塵里,經受著各種各樣的心靈羈絆、思想觀念的束縛,市場、金錢方面的物質誘惑都曾擺在眼前,而且,仕途經歷又使我比一般作家多上一層心靈的障壁。”但“我覺得,人生總有一些自性的、超乎現實生活之上的東西需要守住,這樣,人的精神才有引領,才能在紛繁萬變的環境中保持相對獨立的內在品格,在世俗的包圍中保有一片心靈的淨土”(《渴望超越》)。
守住自性,保持相對獨立的內在品格,保有一片心靈的淨土,這是一種精神的內省和自覺,而它的前提是要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名利誘惑保持足夠的警覺。多年來,王充閭在這方面堅守得近乎執拗,他儘量避開電視鏡頭,避開各種宴請應酬,避開紅紅火火的頒獎剪彩,避開各種場合的沒有靈魂在場的講話……總之,避開令許多人艷羨不已、趨之若鶩的浮華,儘可能保持一種內在的精神生活,沉浸在那些文學自身永遠無法繞開的問題中:那些過往生活中呈現的人生的悖論,那些來自生命深處的困惑,那些在當下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難題,特別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時代,卻又能給今天的生活以借鑑的人和事……他為這些問題所糾纏,所困擾,在寫作中經驗痛苦和愉悅。他摒棄種種生活的誘惑,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自我,向思索的深度、冥想的廣度掘進,在散文天地中,留下清晰的生命足跡:思考愈深,詩意愈濃。
守住了這份內心的寧靜,也就守住了一個精神的天地,他以全部熱情苦苦探尋著內在超越之路。 二、超越創作視野的局限
對於一個已經成名的作家,最可寶貴的是不為已經嫻熟的技巧和固定的風格所拘囿,而能始終保有對未知境域探尋叩問的熱情。
當然,固守是一種保險而省力的做法。對同一題材反覆述說,靠數量、靠重複出書擴大知名度,進而成為一種題材一種風格或者流派的代表,甚至成為一個領域內繞不開的話題,這正是目前一些知名作家的做法,何況還可以靠炒作、靠人際關係等商業手段造成市場效應。但是,作家一旦畫地為牢,沉浸在已經定格的藝術世界裡靠炒冷飯生存,創作也就必然地滑向平庸,走向衰老,並且自蹈藝術的僵死之地。而創新則是一次次的精神冒險,是已有平衡的破壞,是對自己精神來路上的種種缺憾和不足的正視與反思,實質上是心靈境界的不斷躍升,是對創作乃至人生的局限的艱難超越。
王充閭清醒地意識到創新的難度,他知道創新“需要清醒的頭腦,開闊的視野,巨大的勇氣”,他更知道年齡和名氣是創新的障礙,“人的年齡大了,銳氣會隨之銳減,更容易師心自用,拒絕不同的見解;特別是出了名以後,讚揚的話聽多了,難免處於自我陶醉狀態,再看不到缺陷;名聲大了,到處都來約稿,文章隨地都能發表,很容易出現粗製濫造現象:。他告誡自己,“成功是一個陷阱”(《渴望超越》)。從事散文創作二十多年來,他始終處於積極的自我審視、自我破壞和自我超越之中。他一直在苦苦創新,在不間斷地叩問、摸索和探究。這種堅定而不輟的追求使他始終存在於藝術的青春之中。
1980年代,王充閭的創作多為遊記散文。收在《清風白水》中的作品大多是用清新的筆調對屐履所到之處的自然美景加以描摹。和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相比較,王充閭的這類遊記散文以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力見長。當他面對自然美景時,古詩文的名辭麗句紛至沓來,他或襲其原形而新用,或擷其神韻而重構,與現實美景共同構築起一個豐滿的有厚度的世界。進入1990年代以來,王充閭不再滿足於僅以清新的筆調錶現生活中的自然美和詩意,歷險攀高的熱情和形上思索的創化擴展了他心靈的維度和創作視野。他開始走向文化散文的創作。他的著眼點在於從當下出發,重新開掘傳統中蘊含的歷史深意和哲理意味。
王充閭有目的地走向那些曾經擁有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最終被時間湮沒,而今早已不復存在的歷史名都,在那裡打撈那些具有超越時空意義的東西。昔日的名園勝概雖已蕩然無存,但卻將沉甸甸的文化留在了那裡。作家“叩問滄桑”,專程尋訪了號稱歷史博物館、文化回音壁的古都開封、洛陽、邯鄲、阿城;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三晉”古戰場和群雄逐鹿的中原;戰國時期辯才雲集的齊都稷下;臨流淮上,體驗著莊、惠觀魚時的“濠濮間想”;踏著晚秋的黃葉,漫步在印滿詩仙李白屐痕的采石磯頭、桃花潭畔、敬亭山下、天柱峰前,衝破時空的限界,展開遼遠的遐想。《土囊吟》《文明的征服》《陳橋崖海須臾事》《存在與虛無》《獅山史影》等作品都是在這種心態下寫成的。對於名城勝跡的文化關注,使作家獲得更大的思索空間,從中打撈出超越生命長度的感慨:永恆與有限、存在與虛無、成功與幻滅、苦難與輝煌……正是這些歷史的悖論賦予廢墟文化以特殊的意義。
三、超越文化反思,進人靈魂叩問
1990年代以來,歷史文化散文衝破了散文創作中的小家子氣,而顯示出一種闊大的、豪縱的有史學深度的文學架構和話語風度。當時作為歷史文化散文創作群體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應該說王充閭是極有特色的。而當世紀之交這種文體的創作處於停滯不前甚至式微狀態時,王充閭又以其可貴的探索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歷史文化散文創作的困境,與其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缺陷有關:一是作品中的歷史敘述往往為知識所累,很難看到作者的情懷,本應屬於背景的史料,因著作者的引述,反倒成了文章的主體,留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很小,使人讀起來難以喘息;二是缺少具有現代意識的文化反省、靈魂撞擊,缺乏精神的發掘。在不少文化歷史散文中,看不到那種穿透歷史,進人人性、人生和精神家園層面的精神思索。
近年來,王充閭最突出的超越,就表現在力矯自己乃至當前文化散文創作中普遍存在的作家精神主體參與不足的問題,由“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由自我放逐到主體凸顯;立足於生命本體,注重自由心性的抒發,在對歷史的述說、對古人的靈魂叩問中,解析文化悖論,尋找人性的出口,抵達心靈深處,深入思考一些帶有明確精神指向的問題。這樣,就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精神視界和心靈空間,進入到更深層次的形上思考。也為歷史文化散文的發展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特別是近一時期,他專注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獨立性及其歷史命運的思考,表現出對獨立自由的心靈世界的嚮往和對扼殺個性、製造奴性的封建統治者的明確的批判立場。作品中也更多顯露出作者的生命情懷和價值理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發表的《用破一生心》,對曾國藩這樣一個一向存在著巨大歧義的人物,作品未做簡單的善惡、是非判斷,而是深入到人性的層面進行解讀。在曾國藩身上,智慧、經驗、知識、修養,可說應有盡有;唯一缺乏的是本色,天真。他只是一具猥猥瑣瑣、畏畏縮縮的軀殼,不見一絲生命的活力、靈魂的光彩,他一輩子活得太苦、太累。苦從何來?來自於過多、過強、過盛、過高的欲望。結果是心為形役,勞神苦心,最後不免活活地累死。他的人生追求是既要建不世之功,又想做今古完人,“內聖外王”,全面突破。他的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為荒淫君主、陰險太后的忠順奴才,並非源於真心的信仰,也不是寄希望於來生,只是為了實現一種現實的欲望。這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絕無絲毫樂趣可言。對曾國藩的深入剖析實際上是切人了一個被仕途扭曲變形的知識分子的內在本質,寫透了這個人物。從這個道德典範身上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心靈萎縮、臨深履薄的人仕知識分子的縮影,並能感受到這種人生悲劇在現實生活中也並沒有絕跡。
以反封建為旨歸的《馴心》更是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被奴化過程的深刻揭示。歷代統治者都希望知識分子像圈中的馴虎那樣,奴性十足,俯仰由人。清朝統治者更是棋高一著,他們悟解到,僅靠科考應試以收買手段控制其人生道路,使之終身陷入爵祿圈套還不夠;還必須滲透到精神層面,馴化其心靈,扼殺其個性,斫戕其智慧型,以求徹底消解其反抗民族壓迫的意志,死心塌地作大清帝國的忠順奴才。於是,他們施展一套高明的策略:大興文字獄,毫不留情地懲治、打擊那些心存異念的桀騖不馴者;組織大批學者纂修《四庫全書》,編撰《明史》,把他們集中到皇帝眼皮底下,免得一些人聚徒結社、搖唇鼓舌,散布消極影響;設餌垂鉤,特設博學鴻詞科,吸引天下碩學名儒到京城做官,坐收懷柔、撫慰之效;提倡程朱理學,推行八股制藝,以整合思想,禁錮性靈,加重道德約束力,扼殺讀書士子的個性。通過展示這種種伎倆,把封建帝王的心術、治術、權術徹底剖剝出來。
在對歷史的關注中,王充閭還充滿同情地寫了另一些知識分子,像莊子、嚴光、阮籍、嵇康、張翰、駱賓王、李白、蘇軾、陸游、李清照、李贄、納蘭性德等。作者努力發掘他們生命深處的詩性,以及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所面臨的巨大精神衝突。他關注詩人李白坎坷蹭蹬的生涯和他的內心矛盾。一方面是渴望登龍人仕、經國濟民而不得的現實存在,一方面是體現生命的莊嚴性及由此而產生的超越時空的深遠魅力的詩意存在。這兩者之間的強烈衝突構成了李白無可避免的內心矛盾,也很典型地反映了“士”的性格與命運悲劇。(《青山魂》)對“心靈無羈絆”“賦性淡泊”的莊子作者有著一種心靈的切近,對那種“萬物情趣化,生命藝術化”“把身心的自由自在看得高於一切”的審美的人生態度表現了發自內心的嚮慕與認同。(《寂寞濠梁》)《桐江波上一絲風》則透過對“高隱不出,漁釣澤中”的嚴光的審視與描述,深刻地讀解了中國歷史上的整個隱逸文化。作者更欣賞憂樂兩忘,隨遇而適,在本體的逍遙中安頓一個逍遙人生的魏晉風度,從中感受到詩性人生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也表現出對於自覺自主的人生狀態和生命獨立色彩的嚮往之情。(《存在與虛無》)
對古代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探索,無疑是王充閭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深度的部分,也是他實現自我超越後達到的新的境界,正是在這裡,作者與歷史與當下構成了立體的對話關係,表現出新的氣象。

序言

文章結集出版,有如嫁女出門,精心料理自不必說,還必然有一番沾沾自得的話語要講一一孩子總是自己的好嘛!不同之點在於,面對會眾變成了面向讀者,婚禮上的致辭改作卷首的序言。
“可憐天下父母心”!圍繞著“之子于歸”,我要說些什麼呢?無非是交代些情況,宣示點心跡,也就是所謂“文心”吧。
這部自選集收錄了二十多年來的三十幾篇散文,大體上揭櫫了作品的全貌,也能從中看出散文寫作的發展脈絡:初始階段多為紀游、抒懷文字;爾後寫了一些反映鄉情、親情、師友情的憶舊懷人、人生感悟之作;進入新世紀之後,以文化歷史散文為主,內容更為厚重、深邃一些。這種狀態的形成,當與散文觀的嬗變與深化有關。
實際上,各類題材的抒寫往往是交錯間雜的,比如,《土囊吟》《青山魂》等反響頗大的文化歷史散文,都產生於1990年代中期,而抒情、紀游類散文,現在也還在寫;而且,各階段的作品固然有稚拙與成熟之分,但並不意味著題材與表現形式有高下之別。還是那句話:重要的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如何寫。
蘇珊·朗格說,藝術表現的是人類的情感本質。這種情感本質,應該是個體生命對主客觀世界的真切感悟。具體化到這個散文選本上,自然處處顯現著作者靈魂、心性的特徵一一對人生、人性的關注,對命運與價值的思考,對精神家園、心靈淨土的追尋。燭照歷史,觸摸現實,探索文化,追尋美境。無分古人、他者,無分外在環境與客觀事件,一經形成文字,便都是作者靈魂的曝光、內心的折射。
在創作實踐中,我力求在濃郁的傳統文化基因與古典風韻中,展現著一己的現代意識。即便素材是傳統的,而在認知方式、語境意境方面,都要經過現代思維的過濾與升華。現在有一個誤區,就是一說創新,一就必須與傳統決裂,錯誤地把生物進化中那種後者不斷淘汰前者的發展過程,套用於文學創新的實踐。帕斯有言:“詩歌沒有發展,只有變化。”散文何獨不然!散文創作面對的是中國古代、“五四”以來三四十年代以及域外異質文學的三種傳統。如何找出結合點,實現融會貫通、“六經注我”,在展現思想、暢寫情懷方面勇辟新途?在下有志於此久矣,惜乎成效尚不昭著。
我的散文寫作,一直在不斷地變化、摸索之中,談不上有成型的文學見解,只是固守一條:不能重複他人,更不重複自己。創新是文學的生命。一旦發覺自己闖不出固有的藩籬,亦即再端不出新鮮的貨色,喪失了創造能力,那就趕緊擱筆,再不要枉拋心力,誤人兼誤己也。
王充閭
2011年10月於瀋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