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戒指》創作於1928年底,以她的摯友、著名女詩人石評梅為原型,描寫了主人公張沁珠與伍念秋、曹長空的愛情故事,雖然這是一部充滿哀感的悲劇故事,但也充滿了愛的浪漫與美好,成為石評梅不幸的生命留下的永久紀念。《地上的樂園》以動植物為化身,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追求與迷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名作家愛情小說選6:象牙戒指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廬隱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607657, 978751660765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帶你走進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愛情故事
作者簡介
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五四新文學先驅者之一,早期與冰心齊名被稱為文壇上的雙子座。代表作有《濱海故人》、《靈海潮汐》、《雲鷗情書》、《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等。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中,她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
圖書目錄
廬隱論
廬隱自傳·其他
象牙戒指
地上的樂園
廬隱主要著作書目
廬隱自傳·其他
象牙戒指
地上的樂園
廬隱主要著作書目
序言
廬隱論
一
人們正在回憶著十五年前的“五四”,人們忽又聽說女作家廬隱女士病死在醫院裡。
這是一個“偶然”。然而廬隱之所以成其為廬隱,卻不是“偶然”的;廬隱與“五四”運動有“血統”的關係。廬隱,她是被“五四”的怒潮從封建的氛圍中掀起來的,覺醒了的一個女性;廬隱,她是“五四”的產兒。正像“五四”是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經濟的“產兒”一樣;廬隱,她是資產階級性的文化運動“五四”的產兒,“五四”運動發展到某一階段,便停滯了,向後退了,廬隱,她的“發展”也是到了某一階段就停滯;我們現在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彷佛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我們看見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們在書中苦悶地徘徊,我們又看見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思想束縛的青年們在書中叫著“自我發展”,可是他們的脆弱的心靈卻又動輒多所顧忌,這些青年,是“五四”時期的“時代兒”,廬隱,她帶著他們從《海濱故人》到《曼麗》,到《玫瑰的剌》,到《女人的心》,首尾有十三四年之久!在這裡,我們就意味著所謂“廬隱的停滯”。而因為時代是向前了,所以這“停滯”客觀上就成為“後退”,雖然廬隱主觀上是掙扎著要向前“追求”的。“我的不安於現在,可說是從娘胎裡帶來的。”廬隱她在《玫瑰的刺》里這樣說。可是她對於“現在”的認識卻很模糊,她在《亡命》里說,“在我心裡最大的痛苦,是我猜不透人類的心;我所想望的光明,永遠只是我自己的想望,不能在第二個人心裡掘出和我同樣的想望。”這永遠是廬隱“自己的想望”,廬隱她不會明白表現在作品中;也許那篇寓言體的《地上的樂園》就是她的“想望”的象徵,然而那只是一篇美麗的空想的“詩”,而且是“神秘”的“詩”。
讀了那篇《地上的樂園》,人們會覺得在這裡就伏著廬隱作品中“苦悶人生”的根,也會覺得就在這裡也伏著廬隱“發展停滯”的根!
二
廬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是《海濱故人》。這集子裡共收小說十四篇,大約是民國十年到十三年這一時期的作品。這一時期,正是所謂“五四”的全盛時代。廬隱那時正在“五四”運動的中心——北平,她還在女高師讀書。“五四”初期的“學生會時代”,廬隱是一個活動分子。她向“文藝的園地”跨進第一步的時候,她是滿身帶著“社會運動”的熱氣的,《海濱故人》集子裡前頭的七個短篇小說就表示了那時的廬隱很注意題材的社會意義。她在自身以外的廣大的社會生活中找題材。
我們讀了廬隱的全部著作,總覺得她的題材的範圍很仄狹;她給我們看的,只不過是她自己,她的愛人,她的朋友——她的作品帶著很濃厚的自敘傳的性質。但是我們卻不能忘記短篇集《海濱故人》中間有七篇是例外。這七篇是她的初期作品,是同在一個時期內寫下來的。那時候,廬隱是朝著客觀的寫實主義走。例如《一封信》寫農民的女兒怎樣被土財主巧奪為妾,以至慘死;《兩個小學生》寫軍閥政府轟打請願的小學生;《靈魂可以賣嗎》寫紗廠女工;《余淚》寫一個真正為“和平”而殉道的女教士即如《月下的回憶》雖然只能說是一篇小品,但作者很沉痛地告訴我們日本帝國主義怎樣用他們的“帝國教育”來麻醉大連的中國兒童,用嗎啡來毒害大連的中國成人。是的,那時候向“文藝的園地”跨進第一步的廬隱,滿身帶著“社會運動”的熱氣!雖然這幾篇在思想上和技術上都還幼稚,但“五四”時期的女作家能夠注目在革命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這幾篇,雖然幼稚但證明了廬隱如果繼續向此路努力不會沒有進步。《兩個小學生》就很使人感動。我們看了這兩位請願受傷的小英雄的故事,我們明明白白看到那時候教育界的“正人君子”所謂“小學生無知盲從,受人利用”那些話,是怎樣的卑劣無恥,替軍閥政府辯護;我們看了這兩位小英雄的堅決勇敢,我們耐不住要大叫一聲:敬禮!
但是此後,跟著“五四”運動的落潮,廬隱也改變了方向。從《或人的悲哀》(短篇集《海濱故人》的第八篇)起到最近,廬隱所寫的長短篇小說,在數量上十倍二十倍於她最初期諸作,然而她告訴我們的,只是一句話:感情與理智衝突下的悲觀苦悶。《或人的悲哀》中的主人公亞俠說:“我心彷徨得很呵!往哪條路上去呢?……我還是遊戲人間罷!”《海濱故人》《麗石的日記》中的主人公麗石,《彷徨》的主人公秋心,《海濱故人》中的主人公露沙,可說都是亞俠的化身,也就是廬隱她自己的“現身說法”。自然,我們也承認這一串的“現身說法”也有其社會的意義。因為這也反映著“五四”時代覺悟的女子——從狹的籠里初出來的一部份女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然而我們很替廬隱可惜,因為她的作品就在這一點上停滯。
因為大約十年以後廬隱她寫《歸雁》和《女人之_心》這兩個中篇,她並沒給我們什麼新的,她這兩個中篇依然是《海濱故人》的“繼續”。雖然《海濱故人》中的主人公露沙的苦悶彷徨,和《歸雁》中的“我”,《女人的心》中的素璞,稍有程度上的不同,然而本質上是一樣的,尤其是這三位女主角都是幻想很旺,非常sentinental,有一顆“禁不起挑撥的心”!
三
《曼麗》是廬隱的第二短篇小說集。這本集子上有廬隱的短短的自序,告訴我們,這是在一九二七年九月以前四五個月里寫的十八篇,是在她“從頹唐中振起的作品,是閃爍著劫後的余焰”。
一九二七是民國十六年,離開《海濱故人》集的“問世”已經有三年之久了。這三年中間,廬隱大概沒有什麼“出產”。而不生產的原因大概是廬隱生活上的“傷痕”(她的愛人郭夢良死了)使她一時“頹唐”起來。
《曼麗》集所收的十八篇,一小半是小品文,題作集名的那篇《曼麗》也不是結構謹嚴的短篇小說。在廬隱的全部著作-中,這《曼麗》集算不得怎樣重要。但是要知道廬隱“發展”的過程,這《曼麗》集很給了我們一些訊息。這集子上有瞿菊農的一篇序,他說:“這本小說集與《海濱故人》很有不同的地方。就內容說,《曼麗》的取材,範圍要比《海濱故人》寬些,例如《房東》一篇,《海濱故人》集子就不會有。《海濱故人》集子裡據我猜想大部份是作者自身的直接的描述,好處是親切;在這本集子裡,雖則大部份還是自身經驗的描述,但要比較蘊蓄些。《海濱故人》集子裡,很多熱烈的感情,對於人生的感覺是直接的;在這本集子裡,所表現的感情是很深摯的,對於人生的感覺,似乎比較深切些。《海濱故人》集子裡很多爆發式的感情,在這本集子裡比較的經過一番洗鍊工夫。我並不是對這兩本集子,有所抑揚,只覺得兩本的內容的確不同,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近年來作者生活上有變動,從前是春夏之氣,現在不免有初秋的意味。”我們對於瞿先生的意見有同感。《曼麗》集和《海濱故人》集內容不一樣。但是瞿先生著眼在這兩本集子裡感情表現的方式,我們則著眼在這兩本集子裡的題材。一位作家在某一時期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他所處理的題材中也可以部份的看出來。《曼麗》集中除了幾篇小品而外,大多數表示了作者頗想脫落那《或人的悲哀》以來那件幻想的sentimental的花衫,而企圖從新估定人生的價值。於是在《時代的犧牲者》,在《一幕》,在《憔悴梨花》,這幾篇里,廬隱把婚姻問題和男女問題不當作單純的戀愛問題而當作社會問題提了出來。在《風欺雪虐》和《曼麗》中廬隱給我們看“戀愛失敗後轉入革命的女子”,以及大革命時代一個女子的幻想和失望。在《房東》里廬隱懷疑了近代的“都市文明”,感染起“懷鄉病”來。這些,都是《海濱故人》集子裡沒有的。這些,雖然觀察得並不深刻,意識也不大正確,可是這些到底表示了作者頗想從她自己的“海濱故人”的小屋子裡走出來。
這是廬隱第二次的“轉向”。促成她這一轉的,與其說是她個人生活上的變動,倒不如說是時代的暴風雨的震湯。她這一轉動,雖然微弱到幾乎不惹人注意,然而在她的“創作生活”中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波瀾。
四
廬隱她只在她那“海濱故人”的小屋子門口探頭一望,就又縮回去了。以後她就不曾再打定主意要想出來,她至多不過在門縫裡張望一眼。以後三四年中間,她的作品的生產量比前兩期多了,可是內容還只有那么一點。
我們拿《靈海潮汐》和《玫瑰的刺》這兩本短篇集來看罷,我們實在說不出這兩本後出的短篇集和十年前出世的《海濱故人》的後半部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亞俠,或是麗石,或是露沙,換了一身打扮,在《靈海潮汐》和《玫瑰的刺》里出現,打扮雖然不同,可是我們認得她們是十年前的亞俠她們呀!十年的顛沛生活使得她們的一個“化身”說:“當我們和家庭奮鬥,一定要為愛情犧牲一切的時候,是何等氣概?而今總算都得了勝利,而勝利以後原來依舊是苦的多樂的少,而且可希冀的事情更少了,可藉以自慰的念頭一打消,人生還有什麼趣味?從前以為只要得一個有愛情的伴侶,便可以廢我們理想的生活,現在嘗試的結果,一切都不能避免事實的支配,超越人間的樂趣,只有在星月皎潔的深夜,偶爾與花魂相聚,覺得自身已徜徉四空,優遊於天地之間。”這不是《海濱故人》里那種“爆發式的感情”了,但這正是“爆發式的感情”必不可免的辨證法的發展。亞俠她們為了“找求人生意義”而苦悶(雖然她們終於“找得”了人生的意義只是戀愛),但沁芝她們卻因為“發見了”人生終究“無意義”而悲哀。十年的時光不是沒有痕跡的,亞俠她們老了!
即使在處理“戀愛問題”的時候,廬隱也更加顯明地為“精神戀愛”說教了。《父親》寫一個兒子對於和他一般年紀的庶母的愛戀,這愛戀是“精神的”。《戀史》也是這么一種色調。中篇《歸雁》也不是例外。雖則《歸雁》里的心理描寫比較複雜得多,但主人公的故意“放浪”要使她的戀人灰心,這一“手段”出發的根源,還是為的她主張“精神戀愛”而對方則不願,於是乎主人公不得不用這樣的“苦肉計”以求“保全”她所愛的人,免得他一天一天消沉頹唐起來。
《女人的心》的主人公素璞似乎比《歸雁》中的主人公“現實”一些,然而她那最後的辦法也正和《歸雁》里主人公最後的“手段”有點“異曲同工”。《樹蔭下》的主人公沙冷說:“我是一個最脆弱的人……我尊重情感的偉大,它是超出宇宙一切的束縛的——然而我一面又反抗感情的命令,我俯首生活於不自然的規律下……行雲,你知道我平生最大的苦悶,就是生活於這不可調解的矛盾中呵!”這一句話,就說盡了廬隱作品中所有的重要人物的性格!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看,我們並不一定要反對一位作家描寫了這樣的“人物”,然而廬隱給我們看的,未免太多了,多到使我們不能不厭倦。
五
廬隱作品的風格是流利自然。她只是老老實實寫下去,從不在形式上炫奇鬥巧。她的前期的作品(包括短篇集《海濱故人》及《曼麗》),結構比較散漫;《海濱故人》那樣長的短篇作品,故事的結構頗覺雜亂,人物很多,忽而講到這個,忽然又講到那個,“控制”不得其法。她的後期的作品如《歸雁》和《女人的心》就進步得多了。並且前期作品內那些過多的“詞藻”也沒有了。
廬隱未嘗以“小品”文出名。可是在我看來,她的幾篇小品文如《月下的回憶》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說更好。那篇“散記”式的《玫瑰的刺》也是清麗可愛的。今年的文壇大有小品文“值年”的神氣,然而廬隱卻在此時死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損失。
在小品文中,廬隱很天真地把她的“心”給我們看。比我們在她的小說中看她更覺明白。她不掩飾自己的矛盾。(她這種又天真又嚴肅的態度在她的小說中也是一貫,這是她叫人敬重的一默。)現在我們引她那篇《醉後》里的幾句話收束這篇短論罷:
“我是世界上最怯弱的一個,我雖然硬著頭皮說‘我的淚泉幹了,再不願向人間流一滴半滴眼淚。’因此我曾博得‘英雄’的稱許,在那強振作的當兒,何嘗不是氣概軒昂……”
1934年6月7日
一
人們正在回憶著十五年前的“五四”,人們忽又聽說女作家廬隱女士病死在醫院裡。
這是一個“偶然”。然而廬隱之所以成其為廬隱,卻不是“偶然”的;廬隱與“五四”運動有“血統”的關係。廬隱,她是被“五四”的怒潮從封建的氛圍中掀起來的,覺醒了的一個女性;廬隱,她是“五四”的產兒。正像“五四”是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經濟的“產兒”一樣;廬隱,她是資產階級性的文化運動“五四”的產兒,“五四”運動發展到某一階段,便停滯了,向後退了,廬隱,她的“發展”也是到了某一階段就停滯;我們現在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彷佛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我們看見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們在書中苦悶地徘徊,我們又看見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思想束縛的青年們在書中叫著“自我發展”,可是他們的脆弱的心靈卻又動輒多所顧忌,這些青年,是“五四”時期的“時代兒”,廬隱,她帶著他們從《海濱故人》到《曼麗》,到《玫瑰的剌》,到《女人的心》,首尾有十三四年之久!在這裡,我們就意味著所謂“廬隱的停滯”。而因為時代是向前了,所以這“停滯”客觀上就成為“後退”,雖然廬隱主觀上是掙扎著要向前“追求”的。“我的不安於現在,可說是從娘胎裡帶來的。”廬隱她在《玫瑰的刺》里這樣說。可是她對於“現在”的認識卻很模糊,她在《亡命》里說,“在我心裡最大的痛苦,是我猜不透人類的心;我所想望的光明,永遠只是我自己的想望,不能在第二個人心裡掘出和我同樣的想望。”這永遠是廬隱“自己的想望”,廬隱她不會明白表現在作品中;也許那篇寓言體的《地上的樂園》就是她的“想望”的象徵,然而那只是一篇美麗的空想的“詩”,而且是“神秘”的“詩”。
讀了那篇《地上的樂園》,人們會覺得在這裡就伏著廬隱作品中“苦悶人生”的根,也會覺得就在這裡也伏著廬隱“發展停滯”的根!
二
廬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是《海濱故人》。這集子裡共收小說十四篇,大約是民國十年到十三年這一時期的作品。這一時期,正是所謂“五四”的全盛時代。廬隱那時正在“五四”運動的中心——北平,她還在女高師讀書。“五四”初期的“學生會時代”,廬隱是一個活動分子。她向“文藝的園地”跨進第一步的時候,她是滿身帶著“社會運動”的熱氣的,《海濱故人》集子裡前頭的七個短篇小說就表示了那時的廬隱很注意題材的社會意義。她在自身以外的廣大的社會生活中找題材。
我們讀了廬隱的全部著作,總覺得她的題材的範圍很仄狹;她給我們看的,只不過是她自己,她的愛人,她的朋友——她的作品帶著很濃厚的自敘傳的性質。但是我們卻不能忘記短篇集《海濱故人》中間有七篇是例外。這七篇是她的初期作品,是同在一個時期內寫下來的。那時候,廬隱是朝著客觀的寫實主義走。例如《一封信》寫農民的女兒怎樣被土財主巧奪為妾,以至慘死;《兩個小學生》寫軍閥政府轟打請願的小學生;《靈魂可以賣嗎》寫紗廠女工;《余淚》寫一個真正為“和平”而殉道的女教士即如《月下的回憶》雖然只能說是一篇小品,但作者很沉痛地告訴我們日本帝國主義怎樣用他們的“帝國教育”來麻醉大連的中國兒童,用嗎啡來毒害大連的中國成人。是的,那時候向“文藝的園地”跨進第一步的廬隱,滿身帶著“社會運動”的熱氣!雖然這幾篇在思想上和技術上都還幼稚,但“五四”時期的女作家能夠注目在革命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這幾篇,雖然幼稚但證明了廬隱如果繼續向此路努力不會沒有進步。《兩個小學生》就很使人感動。我們看了這兩位請願受傷的小英雄的故事,我們明明白白看到那時候教育界的“正人君子”所謂“小學生無知盲從,受人利用”那些話,是怎樣的卑劣無恥,替軍閥政府辯護;我們看了這兩位小英雄的堅決勇敢,我們耐不住要大叫一聲:敬禮!
但是此後,跟著“五四”運動的落潮,廬隱也改變了方向。從《或人的悲哀》(短篇集《海濱故人》的第八篇)起到最近,廬隱所寫的長短篇小說,在數量上十倍二十倍於她最初期諸作,然而她告訴我們的,只是一句話:感情與理智衝突下的悲觀苦悶。《或人的悲哀》中的主人公亞俠說:“我心彷徨得很呵!往哪條路上去呢?……我還是遊戲人間罷!”《海濱故人》《麗石的日記》中的主人公麗石,《彷徨》的主人公秋心,《海濱故人》中的主人公露沙,可說都是亞俠的化身,也就是廬隱她自己的“現身說法”。自然,我們也承認這一串的“現身說法”也有其社會的意義。因為這也反映著“五四”時代覺悟的女子——從狹的籠里初出來的一部份女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然而我們很替廬隱可惜,因為她的作品就在這一點上停滯。
因為大約十年以後廬隱她寫《歸雁》和《女人之_心》這兩個中篇,她並沒給我們什麼新的,她這兩個中篇依然是《海濱故人》的“繼續”。雖然《海濱故人》中的主人公露沙的苦悶彷徨,和《歸雁》中的“我”,《女人的心》中的素璞,稍有程度上的不同,然而本質上是一樣的,尤其是這三位女主角都是幻想很旺,非常sentinental,有一顆“禁不起挑撥的心”!
三
《曼麗》是廬隱的第二短篇小說集。這本集子上有廬隱的短短的自序,告訴我們,這是在一九二七年九月以前四五個月里寫的十八篇,是在她“從頹唐中振起的作品,是閃爍著劫後的余焰”。
一九二七是民國十六年,離開《海濱故人》集的“問世”已經有三年之久了。這三年中間,廬隱大概沒有什麼“出產”。而不生產的原因大概是廬隱生活上的“傷痕”(她的愛人郭夢良死了)使她一時“頹唐”起來。
《曼麗》集所收的十八篇,一小半是小品文,題作集名的那篇《曼麗》也不是結構謹嚴的短篇小說。在廬隱的全部著作-中,這《曼麗》集算不得怎樣重要。但是要知道廬隱“發展”的過程,這《曼麗》集很給了我們一些訊息。這集子上有瞿菊農的一篇序,他說:“這本小說集與《海濱故人》很有不同的地方。就內容說,《曼麗》的取材,範圍要比《海濱故人》寬些,例如《房東》一篇,《海濱故人》集子就不會有。《海濱故人》集子裡據我猜想大部份是作者自身的直接的描述,好處是親切;在這本集子裡,雖則大部份還是自身經驗的描述,但要比較蘊蓄些。《海濱故人》集子裡,很多熱烈的感情,對於人生的感覺是直接的;在這本集子裡,所表現的感情是很深摯的,對於人生的感覺,似乎比較深切些。《海濱故人》集子裡很多爆發式的感情,在這本集子裡比較的經過一番洗鍊工夫。我並不是對這兩本集子,有所抑揚,只覺得兩本的內容的確不同,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近年來作者生活上有變動,從前是春夏之氣,現在不免有初秋的意味。”我們對於瞿先生的意見有同感。《曼麗》集和《海濱故人》集內容不一樣。但是瞿先生著眼在這兩本集子裡感情表現的方式,我們則著眼在這兩本集子裡的題材。一位作家在某一時期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他所處理的題材中也可以部份的看出來。《曼麗》集中除了幾篇小品而外,大多數表示了作者頗想脫落那《或人的悲哀》以來那件幻想的sentimental的花衫,而企圖從新估定人生的價值。於是在《時代的犧牲者》,在《一幕》,在《憔悴梨花》,這幾篇里,廬隱把婚姻問題和男女問題不當作單純的戀愛問題而當作社會問題提了出來。在《風欺雪虐》和《曼麗》中廬隱給我們看“戀愛失敗後轉入革命的女子”,以及大革命時代一個女子的幻想和失望。在《房東》里廬隱懷疑了近代的“都市文明”,感染起“懷鄉病”來。這些,都是《海濱故人》集子裡沒有的。這些,雖然觀察得並不深刻,意識也不大正確,可是這些到底表示了作者頗想從她自己的“海濱故人”的小屋子裡走出來。
這是廬隱第二次的“轉向”。促成她這一轉的,與其說是她個人生活上的變動,倒不如說是時代的暴風雨的震湯。她這一轉動,雖然微弱到幾乎不惹人注意,然而在她的“創作生活”中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波瀾。
四
廬隱她只在她那“海濱故人”的小屋子門口探頭一望,就又縮回去了。以後她就不曾再打定主意要想出來,她至多不過在門縫裡張望一眼。以後三四年中間,她的作品的生產量比前兩期多了,可是內容還只有那么一點。
我們拿《靈海潮汐》和《玫瑰的刺》這兩本短篇集來看罷,我們實在說不出這兩本後出的短篇集和十年前出世的《海濱故人》的後半部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亞俠,或是麗石,或是露沙,換了一身打扮,在《靈海潮汐》和《玫瑰的刺》里出現,打扮雖然不同,可是我們認得她們是十年前的亞俠她們呀!十年的顛沛生活使得她們的一個“化身”說:“當我們和家庭奮鬥,一定要為愛情犧牲一切的時候,是何等氣概?而今總算都得了勝利,而勝利以後原來依舊是苦的多樂的少,而且可希冀的事情更少了,可藉以自慰的念頭一打消,人生還有什麼趣味?從前以為只要得一個有愛情的伴侶,便可以廢我們理想的生活,現在嘗試的結果,一切都不能避免事實的支配,超越人間的樂趣,只有在星月皎潔的深夜,偶爾與花魂相聚,覺得自身已徜徉四空,優遊於天地之間。”這不是《海濱故人》里那種“爆發式的感情”了,但這正是“爆發式的感情”必不可免的辨證法的發展。亞俠她們為了“找求人生意義”而苦悶(雖然她們終於“找得”了人生的意義只是戀愛),但沁芝她們卻因為“發見了”人生終究“無意義”而悲哀。十年的時光不是沒有痕跡的,亞俠她們老了!
即使在處理“戀愛問題”的時候,廬隱也更加顯明地為“精神戀愛”說教了。《父親》寫一個兒子對於和他一般年紀的庶母的愛戀,這愛戀是“精神的”。《戀史》也是這么一種色調。中篇《歸雁》也不是例外。雖則《歸雁》里的心理描寫比較複雜得多,但主人公的故意“放浪”要使她的戀人灰心,這一“手段”出發的根源,還是為的她主張“精神戀愛”而對方則不願,於是乎主人公不得不用這樣的“苦肉計”以求“保全”她所愛的人,免得他一天一天消沉頹唐起來。
《女人的心》的主人公素璞似乎比《歸雁》中的主人公“現實”一些,然而她那最後的辦法也正和《歸雁》里主人公最後的“手段”有點“異曲同工”。《樹蔭下》的主人公沙冷說:“我是一個最脆弱的人……我尊重情感的偉大,它是超出宇宙一切的束縛的——然而我一面又反抗感情的命令,我俯首生活於不自然的規律下……行雲,你知道我平生最大的苦悶,就是生活於這不可調解的矛盾中呵!”這一句話,就說盡了廬隱作品中所有的重要人物的性格!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看,我們並不一定要反對一位作家描寫了這樣的“人物”,然而廬隱給我們看的,未免太多了,多到使我們不能不厭倦。
五
廬隱作品的風格是流利自然。她只是老老實實寫下去,從不在形式上炫奇鬥巧。她的前期的作品(包括短篇集《海濱故人》及《曼麗》),結構比較散漫;《海濱故人》那樣長的短篇作品,故事的結構頗覺雜亂,人物很多,忽而講到這個,忽然又講到那個,“控制”不得其法。她的後期的作品如《歸雁》和《女人的心》就進步得多了。並且前期作品內那些過多的“詞藻”也沒有了。
廬隱未嘗以“小品”文出名。可是在我看來,她的幾篇小品文如《月下的回憶》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說更好。那篇“散記”式的《玫瑰的刺》也是清麗可愛的。今年的文壇大有小品文“值年”的神氣,然而廬隱卻在此時死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損失。
在小品文中,廬隱很天真地把她的“心”給我們看。比我們在她的小說中看她更覺明白。她不掩飾自己的矛盾。(她這種又天真又嚴肅的態度在她的小說中也是一貫,這是她叫人敬重的一默。)現在我們引她那篇《醉後》里的幾句話收束這篇短論罷:
“我是世界上最怯弱的一個,我雖然硬著頭皮說‘我的淚泉幹了,再不願向人間流一滴半滴眼淚。’因此我曾博得‘英雄’的稱許,在那強振作的當兒,何嘗不是氣概軒昂……”
1934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