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論(吳忠民創作社會學著作)

中國現代化論(吳忠民創作社會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現代化論》是吳忠民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9月。

該書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成就、波折與前景。該書認為,所謂現代化,是指以大工業為發端的整個社會的變革。現代化是世界性的歷史潮流,任何一個國家只要不想滅亡,就必須進行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必然會催生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方方面面的巨大變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現代化論
  • 作者:吳忠民
  • 首版時間:2019年9月
  • 字數:約450千字
  • 類別:社會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析、概括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以及中國現代化的歷程,探討中國現代化的一些獨特規律以及中國現代化之所以能夠獲得初步成功的、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某些獨特的差異化“奧秘”。如中國現代化內生動力的形成,世俗化、規劃性、大國規模效應、政治精英優勢以及有價值的歷史遺產對中國現代化特有的巨大助推效應;探討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建設問題、社會力量配置結構問題、社會動盪的可能性問題以及基本價值觀問題等等。

作品目錄

引言 現代化意味著什麼
第八章 有價值的歷史遺產與中國的現代化
第一章 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第九章 社會矛盾倒逼型改革的來臨及去向
第二章 中國近現代“V字型”演化歷程
第十章 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建設
第三章 現代化內生動力與中國的現代化
第十一章 中國精英群體的演進及問題
第四章 世俗化與中國的現代化
第十二章 中國中近期社會動盪的可能性問題
第五章 規劃性與中國的現代化
第十三章 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含義及實踐意義
第六章 大國規模效應與中國的現代化
第十四章 社會公正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第七章 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
第十五章 從外在拉動型現代化到自覺內生型現代化

創作背景

現代化是中國的百年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現代化問題如此之重要,理應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現代化研究理應成為學術界當中的顯學。吳忠民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就開始從事現代化研究,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相關研究,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專著《中國現代化論》。

作品思想

該書認為,所謂現代化,是指以大工業為發端的整個社會的變革。現代化是世界性的歷史潮流,任何一個國家只要不想滅亡,就必須進行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必然會催生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方方面面的巨大變化。現代化意味著經濟生產能力的巨大飛躍,與之相適應的是現代經濟基礎的形成。現代經濟基礎包括大工業體系、社會化的大生產和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內容。現代經濟基礎是整個現代社會的基礎,不能脫離這個基礎談論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現代化意味著高度社會分化和高度社會整合的同時並存,進而使得社會各個成員、各個群體的潛能和活力充分迸發,也使得社會的團結日益增強;現代化意味著以人為本的行為取向,融入到整個發展進程當中;現代化意味著國家社會共同體必然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風險,因此必須把社會風險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限度;現代化意味著並非一種固定現代化模式在世界範圍當中的普遍複製。相反,基於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傳統,各個國家或地區必然會形成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模式。
該書對於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不同階段,進行了有啟發意義的概括。該書用“較為明顯的V字型形狀”一語,來概括中國一百多年現代化歷程外在表征。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打壓,中國的現代化步履維艱,只能以一種畸形、低度的狀態發展,直至下沉的底部峰值。當時的時代中心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為自主性的現代化建設確立必需的前提性條件。繼之,中國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誌,終止了持續百年的下降趨勢,開始了自主性的現代化建設,開啟了現代化“上行”的歷史發展趨勢。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鬥,到21世紀初葉,中國實現了初步的現代化起飛,社會的方方面面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以及影響力也隨之越來越大。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現代化論》
2019年9月
商務印書館
978-7-100-17783-2

作者簡介

吳忠民,中共中央黨校一級教授,科社教研部副主任。1959年出生於青島市。1982年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1985年碩士生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公正研究、社會發展研究、社會矛盾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