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黨的十五大報告作了十分明確而簡潔的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
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面對中國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開發的現狀,面對小康社會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中國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科學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要看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開發的程度。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化,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建設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建設是現代化事業的決定性因素。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三位一體的現代化。
基本歷程
提出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
綱領性要求,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
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
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
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三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到了十四屆六中全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被提到從未有過的高度,強調指出它是
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
保證。進而指出在把
物質文明建設搞得更好的同時,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這是貫穿於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思想,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主張。“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物質文明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否則就不是真正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點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記。
發展
2017年10月18日電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四是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五是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民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地位
中國共產黨是重視先進文化建設的黨。黨的三代領導人都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作出過重大貢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
江澤民同志
審時度勢,突出地強調了先進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先進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獨立的重要基石。江澤民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國家要獨立,不僅政治上、經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在世界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趨勢曲折發展的當今世界,思想文化作為國家、民族獨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突出。
先進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江澤民同志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在十六大報告中他又進一步強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事實表明,在綜合國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滲透到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產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
先進文化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物質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在這種協調發展中向前推進。
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振興中華的重要力量。先進文化的核心是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江澤民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積千年之精華,
博大精深,
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這個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
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
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於民族精神這個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化之魂,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繼承和發揚,並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內容。
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裡,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民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常常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保證現代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並不只是人和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在人與人結成一定生產關係的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為要以科學的思想為先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闡述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盪不安,國無寧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必須記取。在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方針任務
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基本特點
時代性
文化作為一個歷史範疇,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作為一定文化的總體而言,總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它必須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民族性
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和發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們如何認識和把握它,它都要作為一種歷史的積澱和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社會心理的深層,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標準、道德情操、審美情趣、處世態度以及風俗習慣融為一體,成為“化民為俗”的東西,成為人們生下來就濡染其間的一種精神家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深深植根於人民民眾的歷史創造活動,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會主義內容和中華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全新的文化
科學性
作為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正確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了同自然觀、社會觀中一切非科學的文化思想進行堅決鬥爭的立場,為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民主性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繼承優良民主傳統,增強民主意識,同封建主義、文化專制主義殘餘進行不妥協的鬥爭,使民主精神在廣大民眾中生根開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題中應有之義。貫徹“三不主義”,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自由討論、自由創作和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自由發展,使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合理吸收外國文化一切好的東西,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成為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博大體系,是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現。
民眾性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民眾創造的事業,人民民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創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人民民眾的創造活動中汲取營養,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務人民,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四有”公民。
創造性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大動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體制,這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於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文化產品具有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