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8年5月,經原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在儋州寶島新村籌建熱帶作物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0年12月,實驗室建成並通過了國家驗收,1991年,實驗室正式開始運行,是當時海南省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於1996年、2001年兩次通過了國家組織的評估。
1998年,實驗室搬遷海口。
2002年10月,根據《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編辦關於農業部等九個部門所屬科研機構改革方案的批覆》(國科發政字[2002]356號),中國熱帶農業學院在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
2003年6月,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共有職工425人(其中編內302人,編外123人),擁有“973”首席科學家、中央直接聯繫掌握高級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組部“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農業部部有突出貢獻專家、農業部高級專家、農業科研傑出人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及專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聯繫重點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一批人才。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央直接聯繫掌握高級專家、“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彭明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木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廣西百名頂尖支撐人才工程特聘專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李開綿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郭安平、李開綿、彭明
公益性(農業)行業科研專項首席專家:郭安平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周鵬、劉志昕、鮑時翔、李開綿
農業部高級專家庫人選:周鵬
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郭安平、李開綿
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周鵬、戴好富、李開綿、彭明
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聯繫重點專家:戴好富、李開綿、彭明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沈文濤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設有種質與基因資源研究室、作物遺傳改良研究室、微生物工程研究室、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熱帶生物質能源研究室、甘蔗研究室、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研究室和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室等8個研究室。研究室下設若干研究組,形成“研究所—研究室—研究組”三級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
研究所擁有省部級等各類科研平台12個,其中包括部級平台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院級研究中心3個和所企合作研究中心1個。
部級平台(2個):農業部熱帶作物生物學與遺傳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海口)。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海南省熱帶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省沉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海南省熱帶微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海南省黎藥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熱帶藥用植物研究與利用國際聯合實驗室。
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海口市熱帶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院級研究中心(3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研究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航天育種研究中心。
設施設備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科研實驗樓總建築面積12500m2,有儀器設備3427台,價值約9153萬元。
公共實驗平台占地2000平方米,擁有生物質譜儀、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500HZ核磁共振波譜儀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總計50餘台(套),設有天然產物研究、蛋白質組學研究、基因測序、微生物發酵、生物信息學、顯微觀測等六個技術平台。
文昌試驗基地面積536畝,新建了田間實驗室、隔離溫室、大棚、防蟲網室等農業設施,完善了田間道路系統、高低壓供電系統、給排水系統、灌溉系統等基礎設施,重點建設微生物發酵中試平台、健康水產養殖平台和畜禽健康飼料研發平台。作物培養精細化控制平台總面積710m2,包括人工氣候室5間、模式植物培養室3間、作物培養室6間、低溫培養室1間、自控玻璃溫室8間。
學術交流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先後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義大利、阿根廷、巴西、法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古巴、哥倫比亞、泰國、韓國、牙買加和日本等國近50個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並開展了科技合作;主持國際合作項目50餘項,項目經費3000餘萬元。
通過項目實施,研究所與巴西國家農業科學院、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德國杜塞道夫大學和夏威夷熱帶農業中心等國際科研組織機構建立了項目合作關係,引進了一批木薯、番木瓜、劍麻、沉香等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建立了熱帶藥用植物研究與利用國際聯合實驗室;向第三世界國家如泰國、寮國、印度和越南等國家進行技術輸出和技術培訓。
研究所經常選派研究人員出國學習、參加會議、科學訪問及進行專家服務,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所進行學術交流。先後主辦或承辦國際會議20次,國際培訓班4次;接待來訪外賓500餘人次,派出專家200餘人次參加國際會議、合作研究、考察。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先後承擔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基金、支撐計畫、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基礎性工作專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500多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2項,授權專利133件,發表科技論文2700多篇;出版專著36部。
研究所完成了木薯野生祖先種和栽培種2個全基因組測序,提出木薯碳硫分配和塊根澱粉高效積累模型,創建基因組序列草圖,為全球木薯育種從表型選擇走向基因組選擇奠定基礎。
研究所建立了甘蔗高效遺傳轉化體系,獲得300多個抗旱/病/蟲和調節糖分積累的甘蔗株系;培育的甘蔗健康種苗可提高產量20%以上、提高蔗糖分0.5%-1%,節約用種量60%;建立了香蕉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完成了BB型香蕉的全基因組深度測序,初步揭示了香蕉重要性狀關聯的基因變異、關鍵途徑、轉錄調控網路。
研究所系統調查和整理了黎藥資源,完成了《黎族藥志》的編寫,對沉香、見血封喉、海南血竭、海南黃花梨等35種特色黎藥的活性天然產物進行了研究,研發沉香系列護膚品、益智酒、高良薑茶、海蜜膠囊等48種黎(南)藥系列功能性新產品。
研究所首次揭示了蛋白翻譯後修飾在乙烯促進天然橡膠合成過程中的新調控機制,對如何提高巴西橡膠樹膠乳產量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首次構建了木薯塊根膨大過程中參與碳代謝和澱粉積累途徑的蛋白調控模式圖,為培育高澱粉木薯品種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向。
成果轉化
研究所利用技術優勢加強與海南、廣西等示範基地的聯合建設,推廣甘蔗脫毒種苗及配套技術,不斷提升甘蔗科技服務能力,技術評估入股廣西康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地區等沉香種植區推廣沉香整樹結香技術;最佳化水產養殖技術,加快海洋生物技術的研發,利用熱帶海洋生物資源,深入研發海洋生物新產品;加強文昌基地建設微生物發酵和天然產物開發與利用轉化平台、開發微生物添加劑系列產品、健康飼料、天然產物系列產品、沉香結香劑等科技新產品;利用儀器設備、平台、生物技術等優勢為科研及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和特色熱帶作物種苗。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副所長:馬子龍
副所長(主持工作):戴好富
副所長:周鵬
副所長、紀委書記:劉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