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本以CSSCI引證數據為基礎的學術史的定量研究作品,對中國三十年來法學發展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歷程做出了獨具視角的系統研究,從長時段和眾多文獻中梳理出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法學學術史的基本格局和總體脈絡。本書所揭示的中國法學三十年的學術特點,不論對於認識歷史還是放眼未來,都提供了可資批判的研究基礎。 以往的學術史研究,主要是一種定性研究,要么是“口述史”、“自傳體”的“自述式學術史”,要么是根據史料記載復原歷史因素的“重構式學術史”。本書則提供了一種學術史的定量研究方法。儘管定量研究永遠不會替代定性研究,但是也提供了定性研究不能替代的重要內容。以往的引證研究,主要集中於作品和作者的學術影響排序,但是引證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前景,是推進學術史的定量研究。本書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把定量研究方法擴展和套用到了對學術史基本結構和總體變遷的理論梳理。這一研究也同時表明,學術史的定量研究對於理解學術史的結構和變遷特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潛力和套用價值。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n Intellectual Map of the Chinese Legal Scholarship
- 書名:中國法學時局圖
- 作者:凌斌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23366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數據充分,闡述深入到位,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三十年來法學發展的參考圖書
作者簡介
凌斌,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北大,2005),法學碩士(耶魯,2006)。
圖書目錄
序言:為了中國法學——法學末世論批判
一、時局圖:中國法學的當下處境
二、法律移植主義的典型主張
三、末世論:思想演變與精神實質
四、法學末世論
五、“未來法學”的自我異化
六、法學理想的中國轉向
上篇定量研究
導論:學術斷代史的定量研究
一、學術評價、引證索引與引證分析
二、資料庫和定量研究的局限
三、學術量化的困難與衡量學術的標準
四、作為一種經驗素材的引證數據
五、學術史的定量研究
六、反思與展望
七、認真對待自己的歷史
第一章背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三十年
一、十年管窺三十年:問題與方法
二、三十年中國學術史:基本分類與核心作品
三、主導中國學界的重要作品:結構與變遷
四、影響中國學界的主要作品:結構與變遷
五、走向開放的“中國心智”
六、結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第二章中國法學三十年:主導法學的思想圖式
一、問題與說明
二、三十年法學核心作品的影響排序
三、三個十年間法學重要作品的影響排序
四、中國法學的思想圖式:主導作品
五、中國法學的思想圖式:主導作者
六、法學時局圖:中國法學思想圖式的基本結構
第三章中國法學三十年:主要作品的學科特點
一、問題與說明
二、總體變遷
三、地域取向:內向型法學
四、時代取向:時效性法學
五、風格取向:教科書法學
六、結語:從三十年法學到三十年法治
第四章中國主流法學引證的統計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二、關於分析數據和變數的說明
三、法學整體引證情況的統計分析
四、法學各引證群引證情況的統計分析
五、法學“核心作者”引證情況的統計分析
六、中國法學引證特點的初步結論與評論
七、結語:中國法學引證特點與完善引證評價機制
附錄:學術史定量研究的數據處理方法
一、採集、備份與核對
二、校對
三、合併與排序
四、編碼
五、描述
六、結語:數字背後的歷史
下篇定性研究
導論:交叉學科時代的法學研究
一、從法學翻譯談起
二、例一:法律經濟學的“成本”
三、例二:法律統計學的“發生比”
四、例三:法律心理學的“推想”
五、交叉學科的法學影響
第一章洞悉法律的多維視角
一、引子
二、主旨
三、脈絡
四、內容
五、啟迪
第二章洞穴里的微光
一、為什麼理“性”
二、性選擇的生物學基礎
三、性態經濟學
四、性態經濟史
五、性規制的效率評價
六、中國的性與理性
第三章民法典:民族生活的法律歸宿
一、問題:民法典論爭的重啟
二、法治的時間性:法典制定的歷史過程
三、法典制定與民族共識的民主塑造
四、法典制定與法律技術的科學表達
五、法典制定與法學研究的憲政意義
六、結語:民族生活的法律歸宿
第四章改造我們的教學:歷史使命與法學教育
一、歷史機遇與教學使命
二、哈佛法學院的兩次“世紀改革”:用意與啟迪
三、中國法學教育的“亞里士多德教學法”
四、美國法學教育的“蘇格拉底教學法”
五、中國古代教育的“孔子教學法”
六、教學方法與教育目的:職業、智識與倫理
後記:書中自有
一、時局圖:中國法學的當下處境
二、法律移植主義的典型主張
三、末世論:思想演變與精神實質
四、法學末世論
五、“未來法學”的自我異化
六、法學理想的中國轉向
上篇定量研究
導論:學術斷代史的定量研究
一、學術評價、引證索引與引證分析
二、資料庫和定量研究的局限
三、學術量化的困難與衡量學術的標準
四、作為一種經驗素材的引證數據
五、學術史的定量研究
六、反思與展望
七、認真對待自己的歷史
第一章背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三十年
一、十年管窺三十年:問題與方法
二、三十年中國學術史:基本分類與核心作品
三、主導中國學界的重要作品:結構與變遷
四、影響中國學界的主要作品:結構與變遷
五、走向開放的“中國心智”
六、結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第二章中國法學三十年:主導法學的思想圖式
一、問題與說明
二、三十年法學核心作品的影響排序
三、三個十年間法學重要作品的影響排序
四、中國法學的思想圖式:主導作品
五、中國法學的思想圖式:主導作者
六、法學時局圖:中國法學思想圖式的基本結構
第三章中國法學三十年:主要作品的學科特點
一、問題與說明
二、總體變遷
三、地域取向:內向型法學
四、時代取向:時效性法學
五、風格取向:教科書法學
六、結語:從三十年法學到三十年法治
第四章中國主流法學引證的統計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二、關於分析數據和變數的說明
三、法學整體引證情況的統計分析
四、法學各引證群引證情況的統計分析
五、法學“核心作者”引證情況的統計分析
六、中國法學引證特點的初步結論與評論
七、結語:中國法學引證特點與完善引證評價機制
附錄:學術史定量研究的數據處理方法
一、採集、備份與核對
二、校對
三、合併與排序
四、編碼
五、描述
六、結語:數字背後的歷史
下篇定性研究
導論:交叉學科時代的法學研究
一、從法學翻譯談起
二、例一:法律經濟學的“成本”
三、例二:法律統計學的“發生比”
四、例三:法律心理學的“推想”
五、交叉學科的法學影響
第一章洞悉法律的多維視角
一、引子
二、主旨
三、脈絡
四、內容
五、啟迪
第二章洞穴里的微光
一、為什麼理“性”
二、性選擇的生物學基礎
三、性態經濟學
四、性態經濟史
五、性規制的效率評價
六、中國的性與理性
第三章民法典:民族生活的法律歸宿
一、問題:民法典論爭的重啟
二、法治的時間性:法典制定的歷史過程
三、法典制定與民族共識的民主塑造
四、法典制定與法律技術的科學表達
五、法典制定與法學研究的憲政意義
六、結語:民族生活的法律歸宿
第四章改造我們的教學:歷史使命與法學教育
一、歷史機遇與教學使命
二、哈佛法學院的兩次“世紀改革”:用意與啟迪
三、中國法學教育的“亞里士多德教學法”
四、美國法學教育的“蘇格拉底教學法”
五、中國古代教育的“孔子教學法”
六、教學方法與教育目的:職業、智識與倫理
後記:書中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