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網路濕地教育中心項目
- 啟動日期:2018年9月10日
- 發起單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原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保爾森基金會、老牛基金會、和紅樹林基金會(MCF)
- 啟動地點:北京市
發展歷程,目的,總目標,項目進展,
發展歷程
該項目於2018年7月,由保爾森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與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簽訂項目實施協定,開展前期準備工作;並於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正式啟動。
目的
該項目旨在通過在全國範圍內培養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濕地教育中心,以期能將這些樣板中心的經驗擴展、複製到內陸其他類型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中,並最終通過發起建設中國濕地教育中心行動,整體推動中國沿海濕地的宣傳教育工作更加專業化地發展,為有效開展沿海濕地保護工作奠定公眾支持和社會參與基礎。
作為該項目的成果之一,本次《指引》的發布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濕地教育中心創建和運營技術指南。
總目標
● 制定符合中國濕地情況的濕地教育中心標準體系。
● 在3年內培養3~5箇中國濕地教育中心的樣板點。
● 搭建中國濕地教育中心交流、研討的專業網路,為眾多濕地教育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支持。
項目進展
1、工作會議與行業交流、培訓
第一屆濕地教育中心研討會
2018年1月18日,第一屆濕地教育中心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本次會議是中國第一次針對濕地教育舉行的研討會,以此開啟國內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一線工作者對濕地教育的認識和探討。
研討會邀請到了來自濕地國際、拉姆薩爾東亞中心、英國水禽與濕基金會(WWT)、世界自然基金會米埔保護地等機構的專家以及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網路和其他地區的濕地代表一起,就濕地教育及濕地教育中心的組織、建設、運營等經驗、方法、困難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溝通,了解國際濕地中心的成功經驗、最新發展趨勢,探討了在中國推廣濕地教育的前景和可能性。在會議討論中,專家還提出了濕地教育中心工作中的阻礙和困難,比如語言障礙、地區政策、資助資質等。這也為濕地教育中心網路今後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參考和建議,以期為沿海濕地保護凝聚力量,推動沿海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
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網路濕地教育中心項目啟動會暨濕地教育培訓會
2018年9月10日—11日,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網路濕地教育中心項目啟動會暨濕地教育培訓會,在北京順利舉行。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爾森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以及各濕地教育中心、濕地公園、保護區、研究所、政府機構、社會企業等的50多位相關從業人員參加。
在啟動儀式上,保爾森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於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巡視員程良、紅樹林基金會理事長雷光春和秘書長閆保華等分別做了重要講話,再次強調了濱海濕地及其價值、宣傳教育工作對濱海濕地保護的重要性,明確了“濕地教育中心”項目的任務、目標及重要意義。6位來自國內外的濕地保育和教育專家分別介紹了濕地教育中心的發展趨勢、國內外優秀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的規劃和運營模式。長期從事沿海濕地教育工作的同行從理論學習、經驗分享、案例分析,到親身參訪優秀教育中心,交流了濕地教育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經驗、創建依據和評估標準等,為項目實施提出了建議與意見。本次會議和培訓初步建立起了專業交流的聯繫網路和平台,為“濕地教育中心”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濕地教育中心解說規劃”培訓
2018年11月7日-8日, “濕地教育中心解說規劃”培訓在成都植物園圓滿完成。
本次培訓是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網路濕地教育中心項目的第二次能力建設活動。來自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及成都市濕地保護中心等24名濕地宣教人員參與了培訓。培訓邀請到了英國水禽和濕地基金會(WWT)的首席顧問安娜·威爾遜(Anna Wilson)前來為學員們分享“解說規劃”的概念、原理及工作方法。MCF公眾教育部副總監陳陽以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為例,為學員們梳理了濕地場域解說規劃的步驟和方法。MCF公眾教育部主管夏雪為學員講解了解說規劃在濕地教育中心總體規劃以及CEPA(Communication、Education、Participation,and Awareness)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了開展本次培訓的意義。MCF公眾教育部黃芳以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為例,針對濕地場域中的解說路徑設計,進行了解說規劃案例分析。
此外,MCF工作人員陳陽、夏雪、黃芳還帶領學員們利用培訓中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案例經驗,深度挖掘、分析和分享各自場域的資源和特色,探討符合其濕地使命的場域解說規劃,並依據成都植物園場域現有的解說體系,進行了實地解說規劃練習,幫助學員們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戰經驗。
工作坊結束後,工作人員對本次培訓進行了問卷調查,以評估培訓效果。調查問卷向24名培訓學員開放,回收17份有效問卷結果。在問卷中,有學員反饋道:“本次培訓掌握了規劃理論,了解了福田、倫敦等濕地教育中心的案例,為我單位指導濕地公園或濕地類型保護區開展濕地解說規劃奠定了基礎。”
“水活力”公民科學家活動
“水活力”濕地公民科學家項目是由紅樹林基金會(MCF)研發的公眾參與測水質的CEPA活動,以此為切入點提升濕地一線宣教人員的課程設計和本地化能力。MCF希望通過一個公眾參與的濕地公民科學項目,讓濕地公園和保護區的宣教人員了解到如何把濕地已有的監測和濕地修復項目轉化為濕地教育活動,來吸引學校、社區、公眾等相關群體參與到濕地的保護行動當中。
2018年5月31日-6月1日為期兩天的針對沿海濕地網路中的保護區或濕地公園的一線濕地宣教者的培訓,共有來自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等10家單位或機構的16名參與者,培訓結束後,MCF發放了“水活力工具包”,並提供了小額資助以鼓勵參與者回到濕地開展活動。廣東、海口、河北的三家濕地申請了小額資助並在本地開展了示範,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更是把“水活力”納入到學校團隊來到沙家浜參與戶外教學的學校課程的體系當中。
參與培訓者說:這次培訓“了解到濕地自然教育課程研發、執行、反饋、修正的過程,對我今後的相關工作起到了指導性作用。具體的水質監測、打綠怪等課程和活動讓我親身體驗了公眾參與的感受,會將活動作為今後工作的標準。”
2、濕地教育中心考察及調研
中國沿海地區現有40個與濱海濕地相關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濕地公園、16塊國際重要濕地。這些保護區/濕地公園大都是由保爾森基金會和中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於2015年6月聯合倡導成立的“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網路”的成員單位。這些場所既是濱海濕地保護的重要區域,也是進行系統濕地教育的最佳場所。但是以往缺乏對這些保護區/濕地公園宣教情況的基本了解,因此該項目啟動了濕地保護/濕地公園宣教情況調研。
本次調研採用了兩種方法,線上量化問卷調查法和線下質性訪談法,對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崇明東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20個濕地教育中心的宣教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統計分析,並完成了《中國濕地教育中心調查報告1.0版》。
從量化調研數據有以下發現,參與調研的20家濕地教育中心
1、硬體建設普及率高,使用率低;原因是願景不明確、規劃不合理;
2、宣教資金相對充裕,宣教人員少、活動類型少、方式單一趨同;原因是缺少人開發並執行CEPA活動;
3、濕地離城市距離近,但公眾對濕地宣教活動知曉度、參與度低;原因是濕地教育中心缺乏市場調研、行銷和評估。
調研分析發現,在所調研的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大部分在建立之初並沒有把這個場域當作濕地教育中心來做規劃,只是把展館、戶外解說設施當作標配而加以建設,認為“建好了自然有人來”。但事實證明,如果願景不明確、規劃不合理,即使硬體建設好了,也不會有相應的公眾來參訪和了解濕地。調查分析結果為濕地教育中心樣板點選點和《中國濕地教育中心創建標準》的編制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3、濕地教育中心樣板點確定
2018年3-8月,MCF工作人員前往華北、華東和華南的15個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做現場調研和訪談,並以調研的一手資料為依據選取了三個樣板點: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鹽城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從空間戰略布局上,目標是選取華北、華東、華南地區的各一個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區,通過打造該地區的優秀濕地教育中心樣板點,起到給本區域的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區濕地教育的示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該區域的其他濕地夥伴看到,無論哪個區域都有能力建成優秀的濕地教育中心。同時,這三塊濕地都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上,對於鳥類及其棲息地的保護都有著重要意義的濕地。
後續建設和培訓等工作將主要在2019和2020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