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精粹第四冊:養生秘笈》是2016年線裝書局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俗文化精粹第四冊:養生秘笈
- 作者:王麗娜主編
- 出版時間:2016年
- 出版社:線裝書局
- ISBN:9787512021433
- 類別:文化類圖書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流傳積澱下來的民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乍一聽好像離我們挺遙遠,眼睛看不見,伸手也摸不著。其實不然,從先民那兒開始,民俗就一直在你我的身邊。可以這樣說,民俗是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經過一代又一代民眾的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來源於人民、規範著人民、傳承於人民,是整個民族行為、語言和內心的基本力量。民俗是社會生活的生動體現,其內容和範圍非常廣泛,包括物質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方面,如方言、藝術、信仰;社會生活方面,如社會組織以及歲時節日。這些都關係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翻開國學經典《管子·正世》,可以發現這樣一句話:“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這足以說明民俗於人民,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覆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民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本土文化的標誌。中國自古就有“入國問禁,入鄉隨俗”的民間傳統,民俗是貼近身心和生活、並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繫群體團結的黏分劑,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當今世界民族林立,各民族值得拿出來“炫耀”的就非民俗莫屬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裡,各民族創造了風格迥異、色彩斑斕的民情風俗。我們常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流光溢彩的中國傳統民俗好似一張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有特色。儘管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於非物質文化保護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於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倖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我國所開發的文化產業,多是針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而進行,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台,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現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如今,在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中,有這樣一類“學說”,他們自成體系,與眾不同。她們穿過高不可測的外衣,也戴過封建迷信的帽子;她們包含有盲目的信奉,也隱藏著偉大的真理 她們有令人驚嘆的神奇巧合,也有屢試不爽的箴言哲理;她們有時會成為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壁壘,同時也是打開神秘世界的鑰匙……她們也許不是科學,但她們卻比科學更加深奧和神秘。千年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民俗精粹;百年運程,為你人生髮展指點迷津。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河裡,中華傳統民俗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亮在世界的東方。這是一種摸不著看不到的文化,卻通過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了下來,人們又對其進行了藝術加工,形成了今天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我們將這些傳統民俗文化匯集起來,取其精華中的精華,並對其深入挖掘和邊緣探索,分門別類的編排出此套《中國民俗文化精粹》叢書,將我國珍貴的傳統民俗文化遺產圖文並茂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本套叢書用簡潔明了、通俗而又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節日風俗、婚喪嫁娶、姓氏文化、健康養生等諸多民情風俗。書中每一部分都精挑細選,非常具有代表性,還穿插了許多精美的圖片,旨在立體形象地展示博大厚重的中華民俗。捧起這本書,就好像端起了盛有各種民俗“鮮果”的果盤,讓您好好品嘗中華民俗那無法替代的“美味”。
圖書目錄
第一章禮儀溯源
一、禮儀概述
二、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古代五禮
一、吉禮
二、凶禮
三、賓禮
四、軍禮
五、嘉禮
第三章民俗禮儀
一、拜訪禮
二、節日往來禮
三、宴飲禮
四、敬老尊賢禮
五、尊師重教禮
六、鄉里社會禮
七、見面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