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是1955年3日地圖出版社出版地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
- 作者:顧頡剛、章巽、譚其驤
- 出版時間:1955年3月
- 出版社:地圖出版社
- 頁數:75 頁
- 定價:3.9 元
- 裝幀:精裝
- 統一書號:12014-6001
內容簡介,出版背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顧頡剛、章巽編,譚其驤校。一九五五年地圖出版社出版。共有正圖三十一幅,附圖十六幅,從原始社會開始,止於鴉片戰爭,圖多為綜合性質,包括疆域、政區、城市、形勢、經濟、交通、民族分布和農民戰爭等。後有《附註》,為對各圖的說明和圖集《地名索引》。
出版背景
內容提要
出版者說明
序
第一圖 中國原始社會文化遺址的分布
附圖 傳說中的古代中國
第二圖 夏代圖
第三圖 商代圖
第四圖 西周時代圖
第五圖 春秋列國圖
第六圖 戰國時代圖
附圖一 戰國時代較重要的戰爭
附圖二 戰國時代越人的分布
第七圖 秦統一圖
附圖 楚漢戰爭圖
第八圖 西漢的人民起義和政區劃分圖
附圖 赤眉起義軍作戰地區
第九圖 西漢帝國和四鄰圖
第十圖 東漢的人民起義和政區劃分圖
附圖 黃巾起義軍的主要作戰地區
第十一圖 東漢帝國和四鄰圖
第十二圖 三國鼎峙圖
附圖 三國時代的南方海上交通
第十三圖 西晉的五胡雜居和政區劃分
第十四圖 五胡十六國一覽圖
第十五圖 宋魏的對立(南北朝圖一)
第十六圖 齊魏的對立(南北朝圖二)
附圖 北魏末主要的人民起義
第十七圖 梁和東西魏的對立(南北朝圖三)
第十八圖 陳和北周北齊的對立(南北朝圖四)
第十九圖 隋的統一和人民起義圖
附圖 隋末人民大起義後期所形成的幾個有力的集團
第二十圖 唐帝國和四鄰圖
附圖 唐代的南海
第二十一圖 唐代的人民起義和政區劃分圖
第二十二圖 五代十國圖之一(後梁時代)
第二十三圖 五代十國圖之二(後唐時代)
第二十四圖 五代十國圖之三(後晉和後漢時代)
第二十五圖 五代十國圖之四(後周時代)
第二十六圖 北宋時代的中國
附圖一 幽薊十六州圖
附圖二 燕雲兩路圖
附圖三 白溝三關圖
第二十七圖 宋金對立形勢圖
第二十八圖 蒙古帝國圖
附圖 蒙古進兵歐洲圖
第二十九圖 元代中國的人民起義和政區劃分圖
第三十圖 明代的中國及人民起義
附圖 鄭和航海圖
第三十一圖 清帝國形勢圖(鴉片戰爭前)
附圖 明朝末年的遼東形勢
中國歷史地圖集附註
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名索引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5.8-1980.12.25),漢族,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1920年,顧頡剛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雲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章巽(1914-1994),字丹楓,浙江金華市人,1914年出生。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著名的中西交通史專家。曾執教於天津南開中學、南京中央大學,從五十年代起,就一直在復旦大學任教授,講授中西交通史,專長於歷史地理、中西交通史、航海史等研究領域。與顧頡剛合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校)早在1955年出版,開綜合性歷史地圖集之先河。六十年代後還長期兼任《辭海》的中西交通史分科主編。中西交通史和中央亞細亞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章巽教授也向來致力於中央亞細亞歷史的研究。對於古西域交通線的分布和地域區分等,他都曾寫過專文,把從東到西作長形網狀分布的“絲綢之路”很具體明白地描述出來。章教授所編譯的《中亞古國史》(中華書局出版,1958年),自出版以來,一直是研究中亞史的重要參考書。自1980年以來,在復旦大學由章教授指導的有碩士研究生四人,博士研究生四人。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1] 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主要著作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