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混沌中華:民國(6)(典藏版)》作者以飽滿的愛國熱情,謳歌了歷朝保衛和振興祖國的英雄人物,鞭撻和抨擊了歷代統治階級的兇殘、荒淫和偽善,還以較大篇幅描繪出舊中國政治黑暗,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慘烈圖景。《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混沌中華:民國(6)(典藏版)》在記述歷朝史事和人物時,顯現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對資治平亂、休養生息、治學為政之道,書中均有精彩的闡發和獨到的見解,給讀者帶來豐厚的教益與啟示。因此,《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混沌中華:民國(6)(典藏版)》是一部進行中國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歷史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通俗演義 混沌中華:民國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165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人民出版社
- 作者:蔡東藩
- 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2037893, 978721203789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混沌中華:民國(6)(典藏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蕭山臨浦鎮人。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040回、600餘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文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
圖書目錄
第一回 受擁戴黎公復職 議撤兵張氏求和
第二回 圍公府陳逆乾紀 避軍艦總理蒙塵
第三回 三軍艦背義離黃埔 陸戰隊附逆陷長洲
第四回 離廣州乘桴論時務 到上海護法發宣言
第五回 失名城楊師戰敗 興大獄羅氏蒙嫌
第六回 朱培德羊城勝敵 許崇智福建鏖兵
第七回 發宣言孫中山回粵 戰北江楊希閔奏功
第八回 臧致平困守廈門 孫中山討伐東江
第九回 戰博羅許崇智受困 截追騎范小泉建功
第十回 昧先機津浦車遭劫 急兄仇抱犢崮被圍
第十一回 避追剿肉票受累 因外交官匪議和
第十二回 吳佩孚派兵人四川 熊克武馳軍襲大足
第十三回 楊春芳降敵陷瀘州 川黔軍力竭失重慶
第十四回 朱耀華乘虛襲長沙 魯滌平議和誅袁植
第十五回 救後路衡山失守 爭關餘外使驚惶
第十六回 發宣言改組國民黨 急北伐緩攻陳炯明
第十七回 下辣手車站劫印 講價錢國會爭風
第十八回 大打武議長爭總理 小報復政客失閣席
第十九回 宴中興孫美瑤授首 竄豫東老洋人伏誅
第二十回 養交涉遺誤佛郎案 巧解釋輕回戰將心
第二十一回 識巧計劉湘告大捷 設陰謀孫督出奇兵
第二十二回 失廈門臧楊敗北 進仙霞萬姓哀鳴
第二十三回 受賄托倒戈賣省 結去思辭職安民
第二十四回 假紀律浙民遭劫 真變化盧督下台
第二十五回 石青陽團結西南 孫中山宣言北伐
第二十六回 籌軍餉恢復捐官法 結內應端賴美人兵
第二回 圍公府陳逆乾紀 避軍艦總理蒙塵
第三回 三軍艦背義離黃埔 陸戰隊附逆陷長洲
第四回 離廣州乘桴論時務 到上海護法發宣言
第五回 失名城楊師戰敗 興大獄羅氏蒙嫌
第六回 朱培德羊城勝敵 許崇智福建鏖兵
第七回 發宣言孫中山回粵 戰北江楊希閔奏功
第八回 臧致平困守廈門 孫中山討伐東江
第九回 戰博羅許崇智受困 截追騎范小泉建功
第十回 昧先機津浦車遭劫 急兄仇抱犢崮被圍
第十一回 避追剿肉票受累 因外交官匪議和
第十二回 吳佩孚派兵人四川 熊克武馳軍襲大足
第十三回 楊春芳降敵陷瀘州 川黔軍力竭失重慶
第十四回 朱耀華乘虛襲長沙 魯滌平議和誅袁植
第十五回 救後路衡山失守 爭關餘外使驚惶
第十六回 發宣言改組國民黨 急北伐緩攻陳炯明
第十七回 下辣手車站劫印 講價錢國會爭風
第十八回 大打武議長爭總理 小報復政客失閣席
第十九回 宴中興孫美瑤授首 竄豫東老洋人伏誅
第二十回 養交涉遺誤佛郎案 巧解釋輕回戰將心
第二十一回 識巧計劉湘告大捷 設陰謀孫督出奇兵
第二十二回 失廈門臧楊敗北 進仙霞萬姓哀鳴
第二十三回 受賄托倒戈賣省 結去思辭職安民
第二十四回 假紀律浙民遭劫 真變化盧督下台
第二十五回 石青陽團結西南 孫中山宣言北伐
第二十六回 籌軍餉恢復捐官法 結內應端賴美人兵
文摘
卻說曹、吳和各團體各省的代表,紛紛赴黎宅請黎元洪復位。黎元洪被逼不過,只得說道:“我亦是中華民國國民一份子,各方迫於救國熱忱,要我出來復職,我亦豈能再事高蹈?但現在國事的癥結,在於各省督軍擁兵自衛,如能廢督裁兵,我自當犧牲個人之前途,以從諸公之後。”措詞卻亦得體。因又發出一個長電,洋洋數千言,不但文辭很佳,意思亦極懇摯。原電如下:
前讀第一屆國會參議院王議長眾議院吳議長等宣言,由合法總統,依法組織政府。並承曹、吳兩巡閱使等十省區冬電,請依法復位,以維國本。曾經復電辭謝,頃復奉齊督軍等十五省區冬電,及海軍薩上將各總司令等江電,京省各議會、教育會、商會等來電,均請旋京復職。又承兩位議長及各省區各團體代表敦促,僉以回復法統,責無旁貸,眾意所趨,情詞迫至,人非木石,能無動懷?第念元洪對於國會,負疚已深,當時恐京畿喋血,曲徇眾請,國會改選,以救地方,所以紓一時之難,總統辭職,以謝國會,所以嚴萬世之防,亦既引咎避位,昭告國人。方殷思過之心,敢重食言之罪?縱國會諸公,矜而復我,我獨不愧於心歟?抑諸公所以推元洪者,謂其能統一也。十年以還,兵禍不絕,積骸齊阜,流血成川,斷手削足之慘狀,孤兒寡婦之哭聲,扶吊未終,死傷又至。必謂恢復法統,便可立消兵氣,永杜爭端,雖三尺童子,未敢妄信,毋亦為醫者入手之方,而癥結固別有在乎?癥結惟何?督軍制之召亂而已。民軍崛興,首置都督,北方因之,遂成定製。名號屢易,權力未移,千夫所指,久為國病。舉其大害,厥有五端:練兵定額,基於國防,歐戰既終,皆縮軍備,亦實見軍國主義,自促危亡。獨我國積貧,甲於世界,兵額之眾,竟駭聽聞,友邦之勸告不聞,人民之呼籲弗恤。
前讀第一屆國會參議院王議長眾議院吳議長等宣言,由合法總統,依法組織政府。並承曹、吳兩巡閱使等十省區冬電,請依法復位,以維國本。曾經復電辭謝,頃復奉齊督軍等十五省區冬電,及海軍薩上將各總司令等江電,京省各議會、教育會、商會等來電,均請旋京復職。又承兩位議長及各省區各團體代表敦促,僉以回復法統,責無旁貸,眾意所趨,情詞迫至,人非木石,能無動懷?第念元洪對於國會,負疚已深,當時恐京畿喋血,曲徇眾請,國會改選,以救地方,所以紓一時之難,總統辭職,以謝國會,所以嚴萬世之防,亦既引咎避位,昭告國人。方殷思過之心,敢重食言之罪?縱國會諸公,矜而復我,我獨不愧於心歟?抑諸公所以推元洪者,謂其能統一也。十年以還,兵禍不絕,積骸齊阜,流血成川,斷手削足之慘狀,孤兒寡婦之哭聲,扶吊未終,死傷又至。必謂恢復法統,便可立消兵氣,永杜爭端,雖三尺童子,未敢妄信,毋亦為醫者入手之方,而癥結固別有在乎?癥結惟何?督軍制之召亂而已。民軍崛興,首置都督,北方因之,遂成定製。名號屢易,權力未移,千夫所指,久為國病。舉其大害,厥有五端:練兵定額,基於國防,歐戰既終,皆縮軍備,亦實見軍國主義,自促危亡。獨我國積貧,甲於世界,兵額之眾,竟駭聽聞,友邦之勸告不聞,人民之呼籲弗恤。
序言
治世有是非,濁世無是非。夫濁世亦曷嘗無是非哉?弊在以非為是,以是為非,群言魘雜,無所適從,而是非遂顛倒而不復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楊墨,筆削謹嚴,辯論詳核,其足以維持世道者,良非淺鮮,故後世以聖賢稱之。至秦漢以降,專制日甚,文網繁密,下有清議,偶觸忌諱,即罹刑辟。世有明哲,亦何苦自拚生命,與濁世爭論是非乎?故非經一代易姓,從未有董狐直筆,得是是非非之真相。即憤時者忍無可忍,或托諸歌詠,或演成稗乘,美人香草,聊寫憂思,《水滸》、《紅樓》,無非假託,明眼人取而閱之,鉤深索隱,煞費苦心,尚未能洞燭靡遺,而一孔之士,固無論已。今日之中華民國,一新舊交替之時代也,舊者未必盡非,而新者亦未必儘是。自紀元以迄於茲,朝三暮四,變幻靡常,忽焉以為是,忽焉以為非,又忽焉而非者又是,是者又非,膠膠擾擾,莫可究詰,繩以是非之正軌,恐南其轅而北其轍,始終未能達到也。
回憶辛亥革命,全國人心,方以為推翻清室,永除專制,此後得享共和之幸福,而不意狐埋狐拊,迄未有成。袁氏以牢籠全國之材智,而德不足以濟之,醉心帝制,終歸失敗,且反釀成軍閥干政之漸,貼禍國是。黎、馮相繼,迭被是禍,以次下野。東海承之,處積重難返之秋,當南北紛爭之際,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豆萁相煎,迄無寧歲,是豈不可以已乎?所幸《臨時約法》,絕而復甦,人民之言論自由,著作自由,尚得蒙約法上之保障。草茅下士,就見聞之所及,援筆直陳,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此則猶受共和之賜,而我民國之不絕如縷,未始非賴是保存也。竊不自揣,謹據民國紀元以來之事實,依次演述,分回編纂,借說部之體裁,寫當代之狀況,語皆有本,不敢虛誣,筆愧如刀,但憑公理。我以為是者,人以為非,聽之可也;我以為非者,人以為是,聽之亦可也。危言乎?卮言乎?敢以質諸海內大雅。中華民國十年一月古越東藩自識於臨江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