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是科學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方精雲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
  • 作者:方精雲,朱劍霄
  • 類別:工業技術類圖書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0307015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作者團隊關於森林生態系統碳收遷歸樂幾支研究的部分成果,經進一步凝練總結,並結合國內外的研究進展編著而成。本書第一部分較為系統地總結了森林的基本特徵及國家尺度森林碳收支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森林生物量、植物殘體整乘謎備和土壤等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碳儲量及其變化,以及中國森林鑽境巴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市匪式的構建。第二部分介紹樣地及區域尺度森林碳收支的案例研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鑑和方法論。附表給出了森林碳收支研究的基礎數據。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森林的基本特徵及國家尺度的森林碳收支研究
第1章 森林的結構和生長特徵 3
1.1 引言 3
1.2 森林的基本特徵 3
1.2.1 胸高直徑 3
1.2.2 樹高 4
1.2.3 林齡 6
1.2.4 個體密度 6
1.2.5 樹幹尖削度 7
1.2.6 胸高斷面積 8
1.2.7 蓄積量 8
1.2.8 生物量 8
1.2.9 蓋度 9
1.2.10 重要值 9
1.2.11 地上與地下關係 10
1.2.12 胸徑頻度分布 11
1.3 中國森林的結構特徵 11
參考文獻 12
第2章 中國森林生物量碳庫及其變化 14
2.1 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 14
2.1.1 樣地尺度生物量 14
2.1.2 區域尺度生物量 15
2.2 森林生物量研究進展 18
2.2.1 世界森林生物量 18
2.2.2 中國森林生物量 18
2.3 1997~2008年中國森林生物量碳匯的時空變化 19
2.3.1 森林碳儲量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 19
2.3.2 中國森林總生物量碳庫和碳匯 23
2.3.3 人工林和天然林碳庫及其變化 23
2.3.4 不同地帶植被類型的碳庫及其變化 26
2.3.5 不同齡級的林分生物量碳庫及其變化 28
2.3.6 利用遙感數據對中國林分生物射洪嚷量碳匯的估算 28
2.4 森林外樹木生物量碳庫及其變化 29
2.4.1 森林外樹木的定義 29
2.4.2 森林外樹木生物量碳的計算方法 31
2.4.3 森林外樹木的碳儲量和碳匯 34
2.4.4 森林外樹木碳儲量和碳匯的時空格局 34
2.4.5 中國森林外樹木碳匯的指示意義 36
2.5 森林生物量估算的誤差分析 37
2.5.1 大尺度森林生物量估算的誤差來源 37
2.5.2 主要誤差的估算分析方法 37
2.6 小結 38
參考文獻 39
第3章 中國森林植物殘體碳庫及其變化 43
3.1 植物殘體的定義及調查方法 43
3.1.1 植物殘體的定義 43
3.1.2 調查方法 45
3.2 森林植物殘體碳儲量及其控制因素 48
3.2.1 碳密度 48
3.2.2 碳儲量及其驅動因素 51
3.3 森林植物殘體碳儲量及其變化 55
3.4 小結 60
參考文獻 61
第4章 中國森林土壤碳庫及其變化 65
4.1 中國土壤碳儲量 65
4.1.1 土壤有機碳儲量和空間分布 66
4.1.2 土壤有機碳的垂直分布 68
4.1.3 土壤有機碳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69
4.2 中國森林土壤碳密度及其變化 69
4.2.1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預測方法 71
4.2.2 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預測 72
4.2.3 全國森林有機碳密度的時空變化 72
4.2.4 環境對土壤有機碳密度變化的影響 73
4.3 不同森林類型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變化 76
4.3.1 不同森林類型土婆料嚷壤有機碳密度 78
4.3.2 不同時期地帶性森林土壤碳庫 78
4.3.3 土地利用變化對森林土壤碳庫的影響 78
4.4 小結 79
參考文獻 80
第5章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及生物量碳庫的未來預測 83
5.1 森林砍伐量及其變化 84
5.2 我國森林的碳收支 84
5.2.1 不同森林類型碳儲量及其變化 85
5.2.2 森林碳儲量及其變化的區域格局 86
5.3 森林生物量碳庫的未來預測 90
5.3.1 我國森林面積的未來變化 90
5.3.2 基於生物量密度-面積頻度方法的預測 90
5.3.3 基於林齡-生物量密度方法的預測 92
5.3.4 基於齡級面積轉移矩陣方法的預測 96
5.4 小結 99
參考文獻 100
第6章 森林生物量碳庫變化的巨觀捆遷危驅動因素 103
6.1 森林恆等式及其套用 103
6.1.1 森林生長的基本屬性特徵 103
6.1.2 森林恆等式及森林各生長屬性變化率的計算 104
6.1.3 全國尺度森林生長屬性的變化 104
6.1.4 省(區)尺度森林生長屬性的變化 105
6.2 森林面積與生物量密度變化對中國森林碳匯的相對貢獻 108
6.2.1 森林碳匯的驅動機制 108
6.2.2 面積與密度變化相對貢獻的分離方法 108
6.2.3 森林面積與生物量密度對森林碳匯的相對貢獻 109
6.2.4 中國與日本、韓國森林碳匯驅動因素的比較 114
6.3 森林生物學生長與環境變化引起的生長對碳匯貢獻的區分 115
6.3.1 分離兩種生長對碳匯貢獻的方法 115
6.3.2 環境變化對人工林碳匯的貢獻 117
6.3.3 研究意義 117
6.4 小結 117
參考文獻 118
第二部分 樣地及區域尺度森林碳收支的案例研究
第7章 北京3種主要森林類型的碳循環 125
7.1 碳循環主要過程的測定方法 126
7.1.1 碳庫的調查方法 126
7.1.2 林分呼吸的測定方法 127
7.1.3 碳通量的測定 130
7.2 生態系統各組分碳庫的變化 131
7.2.1 碳密度 132
7.2.2 碳通量 133
7.2.3 碳循環 135
7.3 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的20年變化 136
7.3.1 碳密度的20年變化 137
7.3.2 碳通量的20年變化 139
7.3.3 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式 140
7.4 小結 141
參考文獻 141
第8章 東北地區森林生物量及其變化 146
8.1 東北地區森林生物量和生產力的估算 146
8.1.1 生物量與蓄積量的關係 146
8.1.2 森林生物量與氣候的關係 147
8.1.3 淨初級生產力與氣候的關係 149
8.2 長白山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碳密度及其垂直格局 150
8.2.1 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碳密度的測定 150
8.2.2 不同植被類型生態系統碳密度及其分配 154
8.2.3 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與其他研究結果的比較 156
8.3 東北地區森林生物量的時空變化 157
8.3.1 基於GLM模型對東北森林生物量空間格局的模擬 157
8.3.2 基於NDVI數據對東北森林生物量時空變化的估算 160
8.4 小結 163
參考文獻 163
第9章 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變化的環境梯度分析 165
9.1 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及其分配的海拔梯度分析 165
9.1.1 長白山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碳密度及其海拔格局 165
9.1.2 梵淨山水青岡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及其沿海拔梯度的變化 166
9.2 東北地區落葉松林碳儲量及其分配沿林齡梯度的變化 172
9.2.1 小興安嶺落葉松林生態系統碳密度的測定 172
9.2.2 落葉松林碳儲量及其分配沿林齡梯度的變化 173
9.2.3 落葉松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與其他研究結果的比較 176
9.3 東北森林凋落物產量沿環境梯度的變化 176
9.3.1 凋落物產量的測定 177
9.3.2 不同森林類型凋落物產量 178
9.3.3 凋落物產量的環境梯度分析 179
9.4 小結 180
參考文獻 181
附表 中國森林碳收支研究的基礎數據
附表1 各省(區、市)不同時期的森林面積、蓄積量和生物量 187
附表2 主要森林類型面積、蓄積量和生物量碳儲量 193
附表3 中國不同土壤類型0~30cm和0~100cm土壤有機碳密度、碳儲量及土壤有機碳密度方程參數 194
附表4 189個森林樣地的地點、類型、林齡、優勢種,以及地上生物量、土壤、植物殘體碳密度參數表 196
附表5 用於計算林分材積-生物量關係的主要文獻(更新至2011年) 210
附表6 本團隊關於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及碳循環相關研究的論文清單(按發表年代由近及遠排列) 2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