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梵谷

中國梵谷

《中國梵谷》是由荷蘭Trueworks、深圳世紀映像出品,余海波、余天琦聯合執導的紀錄片,於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ADFA)首映。

該片講述世界最大的油畫複製工廠——深圳大芬油畫村的農民畫工趙小勇、周永久,多年來以複製西方經典油畫謀生。時代的變遷和歐洲之行,使得他們在面對現實、面對自我、道德、藝術追求的等方面不得不進行多重選擇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梵谷
  • 外文名:China's Van Gogh
  • 其他譯名:Van Gogheja Kiinasta(芬蘭)、Alla ricerca di Van Gogh(義大利)、Chinskie Van Goghi(波蘭)
  • 類型:紀錄片
  • 出品公司:荷蘭Trueworks、深圳世紀映像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拍攝地點:深圳大芬村、荷蘭
  • 導演:余海波、余天琦
  • 編劇:余海波、余天琦
  • 主演:趙小勇、周永久、林錦濤
  • 片長:82分鐘(電影版); 52分鐘(電視版)
  • 上映時間:2016年11月
  • 對白語言:國語
  • imdb編碼:tt6013920
  • 主要獎項: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最佳中外合拍長片
劇情簡介,幕後製作,主創團隊,演員表,職員表,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大芬油畫村位於深圳西部,是一個城中村。1989年香港畫商黃江到大芬創業,由此聚集了數千名畫工從農村來到這裡臨摹西方油畫。趙小勇、周永久等大芬畫工們,在過去的20多年裡,手工複製並賣出幾十萬張梵谷作品,銷往世界各地。梵谷對他們來說,不僅是為了維持生計,解決溫飽,梵谷的藝術和經歷激勵著他們去思考和追尋自己的理想。2014年,趙小勇到阿姆斯特丹去看梵谷真跡,歐洲的經歷讓他發現,在國內幾百塊錢一張的畫像,到了國外價格翻了十幾倍,他默默不說話只顧抽菸。當趙小勇到達梵谷博物館看到梵谷真跡的時候,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歐洲之行對趙小勇的觸動很大,自己畫了梵谷作品十萬幅不如博物館裡的一幅作品。他深深地感受到,原創的意義是無價的,任何臨摹都無法與之相比。於是趙小勇決定由臨摹名作轉型為做原創。他在寧波開了一間畫廊,作品也大部分在國內銷售。當大家仍舊把大芬村看成一個油畫的複製工廠時,這些畫工已慢慢地從複製中轉型。大芬村越來越多像趙小勇一樣的畫工在複雜的現實與夢想中尋找原創動力。

幕後製作

該片導演余海波於2004-2005年拍攝的大芬油畫村的系列報導照片獲得荷賽獎,這段拍攝經歷使得導演對於這群人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女兒余天琦在英國讀的是紀錄片專業,因此兩人有了合作拍攝該片的想法。2011年,該片開始籌劃,經歷了6年時間的拍攝、剪輯,後期製作。導演和編劇由余海波、余天琦父女兼任,余天琦還擔任製片人。在創作過程中,余海波在深圳主要拍攝,導演父女商量好理念之後,就圍繞著一個中心點去拍。去歐洲的時候,兩人一起負責拍攝製作。該片於2014年11月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圓桌提案。余海波、余天琦拍攝完成後,把素材送到荷蘭完成後期製作。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趙小勇趙小勇
周永久周永久
林錦濤林錦濤

職員表

導演編劇配樂剪輯發行
余海波、余天琦余海波、余天琦Lukas Julian LentzSøren Bilsted Ebbe Tom Hsin-Ming Lin Axel Skovdal RoelofsYleisradio(YLE) [芬蘭]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頒獎方
獎項
獲獎方
提名/獲獎
資料
2013年
四川電視節中國紀錄片國際提案大賽
最佳提案獎
《中國梵谷》
獲獎
2017年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紀錄單元最佳中外合拍長片
《中國梵谷》
獲獎
2017年
洛杉磯華語電影節
最佳非劇情長片獎
《中國梵谷》
獲獎
2017年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
優秀中外聯合製作紀錄
《中國梵谷》
獲獎
2017年
第七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評審會大獎
《中國梵谷》
獲獎
2017年
第十四屆日本skip city國際電影節
最佳導演獎
余海波、余天琦
獲獎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時間
備註

荷蘭
2016年11月20日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荷蘭
2016年12月15日


芬蘭
2017年4月20日
電視首映

波蘭
2017年5月12日
反重力電影節

義大利
2017年6月16日
Biografilm Festival

中國
2017年7月22日
第十一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日本
2017年11月24日


美國
2017年11月16日
洛杉磯華語電影節
日本
2018年8月24日
Qualite Fantastic Cinema Collection

日本
2018年10月20日


作品評價

該片導演余海波和余天琦拒絕以廉價的影像娛樂以討好大眾,從而獲取商業利潤,所據守的導演立場在製作的策略上是自覺的。該片記憶與敘事的接受度是拍攝給西方觀眾看的,以敘述深圳大芬村農民畫工趙小勇生存故事為框架,詮釋中國社會底層的問題,以其地道的中國現實及中國元素,在視聽上引起了異質文化(heterogeneous culture)語境下西方客群的好奇。
該片首先應該被定義為一部探索中國社會問題的紀錄片,兩位導演選擇了一個特定的視角,思考從農村湧向城市尋找生活出路的農民工及其生存境遇的問題。該片在探索這個問題時,所攝製的視角繞過了公眾視界一般所同情的農民工,而是聚焦於深圳大芬村的農民工,把那些複製梵谷作品及歐洲經典油畫的農民畫工作為記憶與詮釋的對象。除卻這部紀錄片所觸及的社會學問題,其精緻的視角,無可迴避地觸動了中國美術界及人文學界長久以來對藝術討論的若干重要問題。(《上海藝術評論》楊乃喬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