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大陸下地殼中水的演化》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楊曉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東部大陸下地殼中水的演化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曉志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將通過對中國東部代表性地體麻粒岩的詳細觀察,了解中國東部不同時代下地殼的含水性,旨在探索以下科學問題:(1)不同時代下地殼中的水含量相同嗎?有什麼樣的變化規律?對下地殼的性質、成因和演化有什麼制約?(2)麻粒岩礦物中結構水的耦合機理是什麼?不同時代是否會有變化?(3)麻粒岩相變質過程中水如何活動?對變質作用有什麼指示意義?本項目的實施將為了解不同時代下地殼中水的含量和耦合機制提供必要的數據,為認識不同時代下地殼乃至地殼和地球的性質和演化提供新的制約,為了解一些礦物學、岩石學、地球物理學和行星科學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結題摘要
本項目對中國東部一些典型地區的地體麻粒岩和捕擄體麻粒岩進行了礦物結構水含量的測定分析,並使用高溫高壓設備測定了一些下地殼麻粒岩代表性礦物的電導率。發現:麻粒岩的主要組成礦物(單斜輝石、斜方輝石、斜長石和石榴石)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結構水,其水含量(表示為H2O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從幾十ppm變化至上千ppm,且總的來說形成時代比較古老的麻粒岩的水含量要更高一些,指示中國東部早期的下地殼可能更加富水;以河北漢諾壩、山東莒南和安徽女山為例,華北克拉通下地殼麻粒岩的全岩水含量明顯高於橄欖岩,表明大陸深部岩石圈的水含量在垂向上具有不均一性;麻粒岩礦物(單斜輝石、斜方輝石和斜長石)在下地殼溫度、壓強和氧逸度條件下均具有較高的電導率,且其電導率都隨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意味著地球物理測定的大陸下地殼近乎普遍存在的電導率異常可能由下地殼麻粒岩的主要組成礦物構成,而並不需要石墨、流體或熔體的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