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中國東部中生代出現了大規模的成礦事件,鎢錫鉬鉍銻儲量占世界第一,銅金鉛鋅銀在我國名列前茅,其成礦過程和背景是世界級重大科學問題。上世紀初翁文灝先生注意到南嶺與長江中下游花崗岩和礦產具有明顯的差異,南嶺存在巨型礦產資源分帶。80-90年代學者認為中生代成礦抑或與內陸造山有關抑或與太平洋同歐亞大陸板塊作用有關。90年代末以來國家重大計畫和中科院重大計畫先後實施,針對成礦過程和巨量物質堆積成礦的背景,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國際重要影響的創新性成果:(1)首次厘定中生代成礦作用不是連續過程,而是由晚三疊世(230-200Ma)、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175-135Ma)和早中白堊世(135-80Ma,華北135-110Ma,華南125-80Ma)三個重要成礦事件疊加而成,這三次成礦事件的厘定為研究東部成礦動力學過程奠定了基礎。(2)從成礦學角度提出中國東部構造體制大轉換(由特提斯轉變為太平洋體制)發生於175Ma,盛於140Ma左右,完成於135Ma左右。(3)論證了白堊紀岩石圈大伸展與巨量金屬堆積成礦的耦合關係。(4)相對於洋島的“O”型埃達克岩,結合我國東部的特點,創新性地提出“C”型埃達克岩,論證其形成於大陸加厚岩石圈環境,與斑岩銅礦密切相關。 此工作從礦床時空結構和成礦過程研究切入,探討了重大地質事件與大爆發成礦的耦合關係,系統地提出了中國東部中生代成礦動力學模型,初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大陸邊緣成礦理論體系。該項目發表論著145篇(76篇SCI),SCI他引1383次,CSCD他引1865次。此成果應邀在日本資源地質學會和韓國礦床地質學會年會作大會報告,在13屆國際礦床成因協會做主旨發言。本項目核心內容(岩石圈伸展與成礦模型)寫入國際礦床學權威教材《Hydrotherm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Systems》(Springer出版社,2009年),成果被2005年國際最有影響的礦床學研究總結《經濟地質100年》多次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