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電影觀眾史(1896-1949)》是2017年7月1日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一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早期電影觀眾史(1896-1949)
- 作者:陳一愚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ISBN:97871060474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2015年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既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電影110周年和世界電影120周年。在中國電影110年的風雨歷程中,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吸引公眾的關注,而其周邊學科的發展也成為電影發展的托舉之力,讓中國電影向前、向上發展。早在2005年,以中國電影百年為契機,中國電影史研究及寫作一度成為“顯學”,成為中國電影研究的一個獨特的景觀。專家學者們針對中國電影史著作薄弱、電影史研究方法單一等現象,以及已有電影史寫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電影史料的準確性、電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電影史觀的正確性都提出了質疑,探討了寫作新的電影史的可能性,並達成了共識,即應該像重寫文學史那樣,重新撰寫中國電影的歷史。在呼籲要重視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眾聲中,“重寫電影史”成為了一個標誌性的口號,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在此旗幟下,各種重修的或新編寫的中國電影史一度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出版的電影史著作總數已經達到了幾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驚喜,給人以不少新的啟迪。2015年,中國電影110周年,電影史的研究和寫作已然進入一個更為理性和深入的階段,然而,面對日益蓬勃的電影產業、更加久遠和錯綜複雜電影歷史,我們該如何面對?之前提出的“重寫”或“再寫”是否依然是我們面對電影史研究和寫作的思路?
在筆者看來,“重寫電影史”所針對的主要對象是出版於1963年的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初稿)》(第1、2卷)。有電影史學家普遍認為,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澱,“《中國電影發展史》越來越顯現出它對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電影歷史材料的豐富性、史學研究架構的完整性,以及基本歷史觀念的規範性,依然為今天的中國電影史研究提供著豐富的養料和重要的借鑑”。但是,同樣有學者認為,“貫注其中的濃厚的意識形態特徵、階級鬥爭色彩使它失去了繼續發揮史學價值的依據”。如《中國電影發展史》對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的評價,幾乎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電影發展史》出版三十多年和重版十多年後,《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編著者之一李少白先生髮表了重論《小城之春》的長文,對費穆及其《小城之春》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一個概念的歷史
從古代觀眾到現代電影觀眾
最早的電影觀眾:從活動西洋鏡到“活動影像”
“奇觀電影”及觀眾訴求
二、現代電影觀眾的初顯與形成
“敘事”的出現與加強,學習中的電影觀眾
放映場所的轉變,進入現代公共空間的電影觀眾
定義電影觀眾:被不斷想像與重構的觀眾群體
三、缺席的中國電影觀眾研究
客群研究視野下的中國電影
多視角觀察電影觀眾,研究早期中國電影觀眾的源起
中國早期電影觀眾史研究意義
四、一次有關中國早期電影觀眾成長歷史的回溯
第一章 萌芽:從“戲園觀眾”到紀錄片觀眾(1896-1908)
一、沒有影院的時代:誕生自傳統娛樂場所的電影觀眾
從各地電影放映概況看晚清民眾最初的觀影生活
中國影戲觀眾的誕生,多樣的觀影身份
最初的觀影心理:驚奇、夢幻與看把戲
二、觀眾群體的初顯
最早的電影觀眾,作為戲曲觀眾的附屬角色
電影從業者,意識到電影商業價值的觀眾
看不懂影戲的普通觀眾
三、最早的電影觀念:電影作為記錄工具
京劇紀錄片,國人的初次製片嘗試
新聞、風光紀錄短片的攝製與觀影
發展的觀影態度:從看“奇觀”到看電影
第二章 發展:影院觀眾與“戲人電影”觀眾(1909-1922)
一、步入影院——逐漸脫離喧囂娛樂場所的影戲
各地第一批電影院建立概況與放映標準的確立
鮮有普通百姓問津的“一二十年代”影戲院
從茶園/戲園到影劇院,變化的空間與觀影體驗
全新的“感觸結構”
二、漸入官方視野的中國電影
看不到國片的中國觀眾
介於官方與民間意識形態間的電影檢查機構出現
觀眾群體的分流,專業影評者的出現
三、好萊塢衝擊下中國影人與中國觀眾
電影觀念的轉變:電影作為敘事工具
好萊塢對電影人的影響:以三部長故事片為例
好萊塢衝擊下普通觀眾的審美與接受
第三章 繁華:影院觀眾與明星消費(1923-1936)
一、進入尋常百姓生活的電影院
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設與普通電影觀眾的湧現
輪次分級制下的觀眾階級分層
不同的觀影喜好與不同的觀影目的
……
第四章 割裂:多場域與多導向(1937-1949)
第五章 輪迴的觀影現象
參考資料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