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銳批評家文叢:歷史的反動與進步的幻象》由路文彬所著,從文學出發,兼及哲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直指當下社會生活的諸多問題,試圖透過消費、網路、閱讀、性別以及權力,重新構建一種中庸健全的生活價值觀。期待人們明曉,文學及學術常常誤讀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學及學術。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新銳批評家文叢:歷史的反動與進步的幻象》由崑崙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路文彬,博士、教授;學者、作家。出版有長篇小說《流螢》、《天香》、《你好,教授》,長篇隨筆《閱讀愛情》,學術論著《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視覺時代的聽覺細語——20世紀中國文學倫理問題研究》、《視覺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失聰》、《理論關懷與小說批判》,另有譯著《迷失的男孩》、《我母親的自傳》、《安琪拉的灰燼》、《女性與惡》、《動物英雄》等。現居北京和威海。
圖書目錄
序言 譚五昌
上編文學與生活
歷史的反動與進步的幻象——試論“年輕主義”於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形成
網路一寫作:意義的解放還是死亡
消費文化統治之下的非暢銷讀物出著作權利何以主張
教育:情感的智慧——關於教育現代性情感缺失問題的反思及批判
自由的禁忌與失范——關於中國當代小說60年的回眸與沉思
悲劇與苦戲——關於悲劇觀念的再認識
論“17年”中國鄉村文學中的土地意義之變
論“17年”中國鄉村文學中的空間政治問題
論“17年”中國鄉村文學中的家庭歷史變革
論許地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兼談許地山人生觀的轉變
老舍與“京味兒”文學的未來生長空間
下編閱讀與考問
殘酷冷漠背後的歷史感匱缺——評張愛玲《小團圓》
大河灣里的詩意人生歸屬——曹多勇小說論
聖雄甘地:難以複製的神話
除了憤怒,我一無所有——評牙買加·金凱德《我母親的自傳》
向生而死——評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
惡之善——評讓一保羅·薩特《波德萊爾》
女性視角下的惡之道德——評內爾·諾丁斯《女性與惡》
殘酷的戲謔——就唐納德·巴塞爾姆《歐也妮·葛朗台》
談“黑色幽默”小說
成長的歷險——讀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
用愛心善待生活——讀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小婦人》
木偶是如何變成真人的——讀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記》
殘酷無邊的柔情——讀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魅力人物——讀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金銀島》
可憎可敬的執著——讀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
在巔峰中把住永恆——讀渡邊淳一《失樂園》
喬伊斯的主角——讀布倫南·馬多克斯《喬伊斯和諾拉》
聆聽孩子——讀戴夫·佩爾澤《迷失的男孩》
感受遲子建——讀方守金《北國的精靈——遲子建論》
風景這邊獨好——小小說文體現狀一瞥
作為自由與反抗的個體寫作——在首屆“中國新銳批評家高端論壇”上的發言
上編文學與生活
歷史的反動與進步的幻象——試論“年輕主義”於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形成
網路一寫作:意義的解放還是死亡
消費文化統治之下的非暢銷讀物出著作權利何以主張
教育:情感的智慧——關於教育現代性情感缺失問題的反思及批判
自由的禁忌與失范——關於中國當代小說60年的回眸與沉思
悲劇與苦戲——關於悲劇觀念的再認識
論“17年”中國鄉村文學中的土地意義之變
論“17年”中國鄉村文學中的空間政治問題
論“17年”中國鄉村文學中的家庭歷史變革
論許地山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兼談許地山人生觀的轉變
老舍與“京味兒”文學的未來生長空間
下編閱讀與考問
殘酷冷漠背後的歷史感匱缺——評張愛玲《小團圓》
大河灣里的詩意人生歸屬——曹多勇小說論
聖雄甘地:難以複製的神話
除了憤怒,我一無所有——評牙買加·金凱德《我母親的自傳》
向生而死——評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
惡之善——評讓一保羅·薩特《波德萊爾》
女性視角下的惡之道德——評內爾·諾丁斯《女性與惡》
殘酷的戲謔——就唐納德·巴塞爾姆《歐也妮·葛朗台》
談“黑色幽默”小說
成長的歷險——讀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
用愛心善待生活——讀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小婦人》
木偶是如何變成真人的——讀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記》
殘酷無邊的柔情——讀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魅力人物——讀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金銀島》
可憎可敬的執著——讀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
在巔峰中把住永恆——讀渡邊淳一《失樂園》
喬伊斯的主角——讀布倫南·馬多克斯《喬伊斯和諾拉》
聆聽孩子——讀戴夫·佩爾澤《迷失的男孩》
感受遲子建——讀方守金《北國的精靈——遲子建論》
風景這邊獨好——小小說文體現狀一瞥
作為自由與反抗的個體寫作——在首屆“中國新銳批評家高端論壇”上的發言
文摘
著作權頁:
“17年”中國鄉村文學在重新構建土地的意義時,不僅整合了零散的土地,而且也賦予了其以新的生命。如《正月新春》(康濯)中所描寫到的那面“北望坡”,在過去,這是“一面有名的窮坡。從坡根往北望,山連山,梁串梁,山坡上儘是樺樹、荊、蒿、葛針和野草,儘是陡的、削的、凹的、凸的山洞和山崖,四外沒長過什麼養人的東西,找不出什麼乾淨的平地。亘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年,這裡沒有過人煙,只住著野獸……”可到了今朝,它竟而開始煥然一新:“看起來。北望坡哪裡是什麼窮坡!世道一成了人民的,坡上就盡長養人的物件!而且,坡坡還是村里建設的根本,是平原上人們想也想不來的寶貝呢……”一面山坡新舊社會的兩種不同變化,企圖闡明的就是土地的意識形態真理。讓農民獲得土地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應是使其收穫關於土地的真理。或許,秦牧創作於1960年的散文《土地》更算得上是一篇關於土地真理的啟蒙性宣言:“呵!這寶貴的土地!不事稼穡的剝削階級只知道想方設法地掠奪它,把它作為榨取財富的工具,而親自在上面播種五穀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這是原始意義上的質樸土地,它關涉著農民的生存和繁衍。接下來,他又寫道:“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絕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這是現代意義上的升華了的土地,它象徵著民族的人格與尊嚴。在完成土地意義由個人向集體、由私人空間向公共空間的過渡之後,秦牧也開始毫無例外地謳歌這一蘊藉著嶄新真理含義的土地:“二十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革命鬥爭,打垮了反動統治者,推翻了剝削制度,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的鐐銬才被徹底打碎。勞動人民才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我們熱愛土地,我們正在豪邁地改造著土地,使它變成一片錦繡……”同樣,在秦牧這裡,對於土地的熱愛亦是通過對於它的改造和索取表現出來的:“乾呵乾呵,向土地奪寶,把我們所有的土地都利用起來。一定要用我們這一代人的雙手,搬掉落後和窮困這兩座最後的大山!”
“17年”中國鄉村文學在重新構建土地的意義時,不僅整合了零散的土地,而且也賦予了其以新的生命。如《正月新春》(康濯)中所描寫到的那面“北望坡”,在過去,這是“一面有名的窮坡。從坡根往北望,山連山,梁串梁,山坡上儘是樺樹、荊、蒿、葛針和野草,儘是陡的、削的、凹的、凸的山洞和山崖,四外沒長過什麼養人的東西,找不出什麼乾淨的平地。亘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年,這裡沒有過人煙,只住著野獸……”可到了今朝,它竟而開始煥然一新:“看起來。北望坡哪裡是什麼窮坡!世道一成了人民的,坡上就盡長養人的物件!而且,坡坡還是村里建設的根本,是平原上人們想也想不來的寶貝呢……”一面山坡新舊社會的兩種不同變化,企圖闡明的就是土地的意識形態真理。讓農民獲得土地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應是使其收穫關於土地的真理。或許,秦牧創作於1960年的散文《土地》更算得上是一篇關於土地真理的啟蒙性宣言:“呵!這寶貴的土地!不事稼穡的剝削階級只知道想方設法地掠奪它,把它作為榨取財富的工具,而親自在上面播種五穀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這是原始意義上的質樸土地,它關涉著農民的生存和繁衍。接下來,他又寫道:“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絕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這是現代意義上的升華了的土地,它象徵著民族的人格與尊嚴。在完成土地意義由個人向集體、由私人空間向公共空間的過渡之後,秦牧也開始毫無例外地謳歌這一蘊藉著嶄新真理含義的土地:“二十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革命鬥爭,打垮了反動統治者,推翻了剝削制度,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的鐐銬才被徹底打碎。勞動人民才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我們熱愛土地,我們正在豪邁地改造著土地,使它變成一片錦繡……”同樣,在秦牧這裡,對於土地的熱愛亦是通過對於它的改造和索取表現出來的:“乾呵乾呵,向土地奪寶,把我們所有的土地都利用起來。一定要用我們這一代人的雙手,搬掉落後和窮困這兩座最後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