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

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

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項目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部分周邊國家以及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所屬有關院所,建設內容、規模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防震減災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
  • 類別:觀測網路
  • 對象:地震
  • 工作體系: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
簡介,規模領域,

簡介

圍繞防震減災工作的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總體建設目標為:實現地震監測預報的數位化網路化,包括數據採集、傳輸、分析、套用,全面提高監測預報水平;在大中城市開展地震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估,為工程的抗震設防積累實測數據;建立完善的全國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做到信息靈、決策準、指揮有序、救援回響快;利用本項目建設後獲得的各類數據,實現跨地區、行業數據共享,為社會提供更多信息服務。

規模領域

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簡稱陸態網路,是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為主,輔以甚長基線干涉測量( VLBI )、人衛雷射測距( SLR )和干涉合成孔徑雷達( INSAR )等空間技術,結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準觀測技術,對地球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變化進行實時監測的國家級地球科學綜合觀測網路。
陸態網路以監測地殼運動服務地震預測預報為主,同時服務于軍事測繪保障、大地測量和氣象預報,兼顧科學研究、教育發展、社會減災和經濟建設,並為其產業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陸態網路將建立高時空解析度、高精度、多尺度和多種衛星定位系統兼容的基礎設施,資源通過國家部委向全社會開放。該網路服務於公共安全、國土規劃、城鄉建設、精準農業、工程測繪、地籍管理、智慧型交通和物流管理等,同時推動我國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及產品的研發和套用,形成國家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建設。
陸態網路將實時動態監測大陸構造環境變化,認知現今地殼運動和動力學過程,揭示其驅動機制,探求對人類資源、環境和災害的影響,推進固體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大氣學、海洋學、空間物理學、天文學以及自然災害預測和地球環境科學等的發展。
我國是自然災害大國,2001年末崑崙山8.1級地震揭開了我國本世紀地震活躍期的序幕,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和水災頻發並存,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易損性迅速增加。地震預報需要覆蓋中國大陸及周邊鄰區高時空解析度的地殼運動圖;國防建設迫切需要精密和實時快速的軍事測繪保障,以增強軍隊快速部署和戰略武器的打擊能力;國家大地測量動態基準需不斷精化;災害性天氣預報需實時精確的水汽分布圖。“九五”期間,國家建立了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使我國在該領域達到20世紀末國際先進水平,在減輕災害、地學研究、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已發揮了顯著效益。目前我國基準站密度非常低僅27個,且只有GPS單衛星系統支持。美國在加州就建設了270個,日本密度為我國的800倍,歐盟的密度為我國的20倍。我國正在建設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並投資2億歐元合建GALILEO系統。陸態網路將建設多種衛星定位系統兼容的地面套用基礎設施,是形成完整、安全、可靠、多用途的導航定位服務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急需大幅增加台站密度,兼容多種衛星系統,建設陸態網路迫在眉睫。陸態網路的關鍵技術分別為多種衛星系統兼容的接收和套用技術,高精度和高穩定性的全天候觀測技術,海量信息的實時獲取和管理技術,快速實時數據處理技術,無人值守、遠程監控和線上修復的台網運行維護技術,共享和多方位服務模式。衛星定位技術日臻成熟。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多種衛星系統支持提供了支撐條件,為本工程提供了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工程依託的主要空間定位、通信網路、數據處理等均為當前國內外成熟技術。
多部委聯合具有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造就了一個優秀的管理和科技專家集團,擁有一批訓練有素的野外觀測和台站運維隊伍,具有豐富工程建設經驗和雄厚科研實力,創立了一套現代管理機制,建立起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國內合作氛圍和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合建項目獨立法人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研究中心,實行首席科學家科學負責制、總工程師工程技術負責制、總會計師財務負責制、招投標制、全程契約制、分級實施和部門負責制,實行統一設計、統一規程、統一進度、統一監理和統一驗收的現代職業項目管理機制。
陸態網路包括基準網,區域網,數據系統三大部分。基準網由260個連續觀測的基準站組成,區域網由1000個觀測站組成,數據系統由一個數據中心和若干個數據共享子系統組成。
陸態網路投資6.6億,由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和教育部聯合承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