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

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

《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常沙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
  • 作者:常沙娜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 頁數:235 頁
  • 定價:1280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302494294
內容簡介
敦煌石窟位於中國甘肅敦煌。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而建張掖、敦煌兩君5,並於敦煌設定玉門關以後,敦煌地區便成為古代中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西方早就有人稱它是中國絲綢出口的名城、“絲綢之路”上的要道。 “絲綢之路”這個美稱,代表了古代西方世界對以生產蠶絲而著名的古老國度的憧憬。中國特產的質地輕柔、色彩繽紛、閃閃發光的蠶絲織物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珍寶。埃及女皇葛洛娥寶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國輕紗製成的透體服裝以後,西方世界朝野為之大嘩,無不羨慕中國絲綢之華麗、美觀。自此絲綢的套用風靡一時,成為皇宮貴族豪華生活的象徵。 輕盈華美的中國絲綢,還以其富有民族風格的紋樣圖案吸引著西方人士。中國古代絲綢的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和供養人的衣飾上都有所反映。就是在佛座、寶蓋、藻井、廟堂內的幡燈、邊飾以及善男信女發願捐獻給佛堂做供養品的織...(展開全部) 敦煌石窟位於中國甘肅敦煌。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而建張掖、敦煌兩君5,並於敦煌設定玉門關以後,敦煌地區便成為古代中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西方早就有人稱它是中國絲綢出口的名城、“絲綢之路”上的要道。 “絲綢之路”這個美稱,代表了古代西方世界對以生產蠶絲而著名的古老國度的憧憬。中國特產的質地輕柔、色彩繽紛、閃閃發光的蠶絲織物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珍寶。埃及女皇葛洛娥寶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國輕紗製成的透體服裝以後,西方世界朝野為之大嘩,無不羨慕中國絲綢之華麗、美觀。自此絲綢的套用風靡一時,成為皇宮貴族豪華生活的象徵。 輕盈華美的中國絲綢,還以其富有民族風格的紋樣圖案吸引著西方人士。中國古代絲綢的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和供養人的衣飾上都有所反映。就是在佛座、寶蓋、藻井、廟堂內的幡燈、邊飾以及善男信女發願捐獻給佛堂做供養品的織物上,也都保存著完好的圖案。這些紋樣圖案,是研究中國服飾圖案和染織工藝歷史的寶貴資料。 敦煌石窟中,佛教圖像的服飾、衣冠、纓絡佩戴等,各因其塑造或繪製的時代以及所塑出的善男信女的身份而異。有一部造像度量經,上面除規定塑造佛像的比例尺寸,還規定丁佛像的衣著形式和色彩。所以敦煌石窟各時代佛像衣著的彩繪和用色都不一樣,在藝術造詣方面的發展也不相同。特別是佛與人所穿著的衣服裝飾圖案,更是隨著他們的時代風格、民俗習慣和流行風尚而創作和發展。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各時代佛像及供養人服飾圖案的具體內容。 織物演變的歷史,尤其是作為“絲綢之路”上流行的染織圖案演變的歷史,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生產工藝技術的智慧和創造。這些織物充分發揮了優良的原料——蠶絲的作用。蠶絲細長柔軟、勻淨光滑,富有彈性,是織成薄紗細綢的理想纖維。《易經》上說:“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注云:黃帝以上,衣鳥獸之皮,其後人多獸少,事或窮乏,故以絲麻布帛而製衣裳,使民得所宜也。)《蠶經》上也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元妃”的字句。《通鑑》上又說:“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元妃,始教民育蠶,始治繭以供衣服。黃帝造機杼以輔之。”這些文獻記載的古代傳說,說明中國是早利用蠶絲編織做衣服的國家。自發明養蠶織絲,至今已四千六七百年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