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插花特徵
東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彎曲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象徵意義
中國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主張“天人合一”,視自然界的花草樹木更是有靈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國人歷代都有寄情花木之風,賦予各種花木許多象徵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藉以明志,寄託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視各種花材不單純是造型的素材與表現形式美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是構思傳情的語言和工具,是創造和表現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來,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為創作的中心與主題,以追求枝情花韻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現為最高藝術境界。
基本解釋
文化藝術
對社會生活進行形象的概括而創作的作品,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通俗的說,減輕我們的生活負擔,莫名其妙地使我們開心或謂之賞心悅目者,是為藝術。
領導(管理)藝術
指在領導(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表現出的創造性和有效性。 藝術,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好勝心態,也是對同類之間顯現自身能力的一種表現。
中國插花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社會價值、實用價值、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與西方插花相比,中國傳統插花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追求花材的意趣美;善用木本花材;採用不對稱式構圖形式;賦予花材豐富的內涵與象徵性;注重花材與花器、幾架、配件以及作品環境的統一;兼顧中國人的獨特賞花方式,分曲賞、酒賞、香賞、譚賞、琴賞和茗賞等。
歷史文化
賦予各種花木許多象徵性和寓意,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視為清淨高潔,稱為淨友,常用於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稱為“花中之王”,是富有和顯貴的象徵,是唐代宮廷插花的主要花枕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桂花,是官運亨通、文思長進和中秋團圓的象徵;竹,是虛心和忠誠的象徵;松,是威嚴與長壽的象徵等等。另外,一些品高韻勝的花材組合一起,或根據它們的習性、或按照它們的名稱的諧音,賦予一定的寓意。如玉蘭、海棠、牡丹組合一起,名為“玉堂富貴”;松、竹、梅,名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等。民間還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採蓮懷人的傳統習俗,這些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傳統插花作品在花材自然美的基礎上又被賦予更多精神上的意義,從而更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更充滿了詩情畫意的魅力。 以花枝為線條進行造型,尤其善用木本花枝線條進行造型也是中國傳統插花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木本花枝最富畫意,或柔或剛,或粗或細,或秀雅或蒼古等等。其壽命也較長又易加工整形,可以自由構圖,表現出各種優美生動的輪廓、體量、質感與動態,展現出一葉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藝術天地。中國插花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深受中國佛教、道教和儒家哲學思想及宇宙觀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到中國繪畫、造園、文學和風俗習慣等的綜合影響。其主要風格和特點如下:
風格
1. 師法自然,天人合一
我國明代園藝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是中國插花的最高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插花藝術家畢生追求的理想目標。插花作品是人們利用自然界植物的花、枝、葉、果、根等為素材,經過巧妙的構思,遵循構圖原理而創作出來的花卉藝術品。它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是人工美與自然美的有機結合,是“天人合一”的結晶。因此。中國插花力求表現花材自然的形態美和色彩美,反對人為地刻意造作,儘量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中國插花自然多變、既有形式,又不拘泥於形式,既有規範,又不規範化,給插花作者以極大的自由創作空間,一切以順乎自然之理、合乎自然之態、飽含自然之情、富有自然之趣為原則。
2.講究詩情畫意,注重意境美的創設
中國插花講究“外師造化,內發心源”。“外師造化”就是師法自然;“內發心源”是講插花創作中要注入作者濃烈的思想感情。要以“情”寫“景”,情景交融;以“景”寫“神”,形神兼備。這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插花作品,不只外在的造型,優美動人;其內在的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更傳達出無限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使人們在欣賞了作品外在的形態美和色彩美並得到視覺的美感享受之後,進而步入美妙的意境之中,在作品內涵的廣闊天地里遨遊,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詮釋作品,實際是參與了作品的再創作,與插花作者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溝通。從而產生“文己盡而意無窮”,“神似勝形似,無聲勝有聲”的感嘆。所以中國插花講究含蓄,認為“藏之愈深,其境愈大”,會加強與加深意境的感染力。這與西方插花豁然率直的風格是全然不同的。在意境美的創設中,作品的標題和花材的寓意起著重要的作用。
3. 採用不對稱式自然構圖形式
東方式插花作品的造型常採用不對稱式構圖形式。雖然有直立式、傾斜式、水平式(或稱平展式)、下垂式等四類基本構圖形式,但是,沒有不變的格式,通過高低錯落、動勢呼應、俯仰顧盼、剛柔曲直,各得自然之妙趣,正像袁宏道在《瓶史·宜稱》中說的“參差不倫,意態天然”,在這四個基本構圖形式的基礎上,構成變化萬千的不對稱式自然構圖。這類作品清新自然、秀麗多姿,不受任何形式和格式的限制,可以根據環境布置和主題的需要,充分發揮作者的藝術創作才能。這正是中國插花引人入勝、獨樹一幟的突出特色。
有人說,日本古典插花有嚴格而固定的構圖形式,各流派有各自獨有的構圖形式,這是日本古典插花的重要特色。日本現代插花對形式則沒有什麼嚴格限制。
4. 線條造型,追求花材個體的線條美,多用木本花材
中國國畫採用線條造型為主要表現手法,在插花創作中,花枝就像繪畫中的線條,以優美自然、姿態多變的花材勾勒出插花作品的輪廓和造型,這是東方插花的一大特色。花材線條的粗細、平斜、曲直、張弛、高下等變化和這些線條的組合,能表現豐富多彩的畫面;能反映深厚的情感和誘人的意趣。可以展現人間百態;可以描繪自然萬象,人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可表現入神;自然的風雨雷電,春夏秋冬都可展現在眼前,其表現力是無窮的! 所以中國插花十分考究花材的選擇,它不以量取勝,注重花材的姿態和質量。由於木本花材具有優美多變的姿態,易於人為加工成有畫意的線條,水養壽命長,所以在東方插花中多見套用。常用於作品外形輪廓的構成,可欣賞到作品中花材個體的線條美。
5. 強調花材的寓意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熱愛真、善、美的民族,寄情樹木花草之風代代盛行,在愛花、賞花、育花、用花的過程中,對之產生深厚的感情。以花為伴,將花當成有生命、有靈性的知心朋友,相知甚深!流傳下來很多動人的故事,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酷愛菊花的陶淵明;如退隱山林,妻梅鶴子的林和靖;蘇東坡與牡丹結緣等。中國在隋唐以後,樹木花草多被人格化,根據樹木花草的習性、形態、開花季節等,被賦予種種美好的寓意,以花喻人,表達人們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和期盼,用自然之理推及社會之理和人生之理。如荷花,根生長在污泥里,花和葉卻高高挺立水面之上,視為“出污泥而不染”,稱之為“淨友”,是清淨聖潔、品格高尚的化身。常用於佛教用花。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被尊為“花中之王”,稱為“貴客”,是富有顯貴、興旺發達的象徵。曾作為唐代宮廷插花的主要花材。梅花,以“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為特徵,“零落成灰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被稱為“清客”,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特徵。另有一些品高韻勝的花材,根據開花習性或品格特徵等,組合一起,賦予一定的寓意。如玉蘭、海棠和牡丹組合一起,合稱“玉堂富貴”;冬季開花或常綠的松、竹、梅組合一起,名為“歲寒三友”;品格高雅的梅花、蘭花、竹、菊花組合一起,合稱“四君子”;還有一種“諧音花”,以花材名稱組合的諧音,構成吉祥的意義。如銅錢、拂塵、萬年青、李子組合一起,諧音名為“前程萬里”,是提職宴會的佳品;柏枝、萬年青、荷花、百合的組合,諧音名為“百年和合”,是新婚插花的良好花材組合等。這些為中國插花意境美的創設和發揮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6. 季節特色的表現
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花材在開花,經過人們一代代的追尋和遴選,每一個季節都確認了其代表性花材。如蘭桃迎春、荷榴庇夏、菊桂護秋、梅竹斗寒。表現什麼季節的主題,就要用那個季節的花材來創作,這是東方插花的一大特色。這種特色使作品富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即時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該季節的動人景象。相反,若表現某季節的主題,而使用其它季節的花材,就被認為是用錯了。
7. 重視作品與環境的統一
插花作品是為美化環境服務的,東方式插花特別重視插花作品與環境的完美統一。講究 環境、音樂、詩、書、畫、配件與插花作品的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是追求多感官美感享受的高雅藝術。我們把環境陳設包括在整個插花創作的過程中,是插花創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在進行插花創作時就要清楚陳設環境的具體情況,將它考慮在插花設計之中,作品完成後,陳設在設計好的環境中,必然會起到最好的藝術效果。達到插花創作的目的,這時,才算全面完成了插花作品創作的任務。
歷史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剛剛開始發芽的時候,花就與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紋飾雕刻在上面。中國戰國時期的詩集《離騷》中有這樣的話“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朋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文化領域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插花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的雛形已經初步體現。據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后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几案上。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到了南北朝時期,插花主要被用於佛堂前的供花。人們為了保持花朵的新鮮,開始嘗試將花插入水中養殖。《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
在此時,人造假花開始出現。《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這是我國人造花出現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代是我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插花開始在宮廷中盛行。這時中國的插花藝術開始有了系統的技術手法和規定。比如說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開時節,宮廷中都要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虬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花朝節在唐朝是個很盛大的節日,傳說是百花之神誕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要去郊外踏青賞花,市集上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飾品,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在此時期,人造花的套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插花開始了藝術高雅化,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開始追去自然美。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開始不局限於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銅或瓷的盤盆容器,擴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擺放在桌子上,出現了壁掛,吊掛。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總之,這時的插花追求自然情趣,樸實而又不失灑脫。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受理學觀念影響,此時的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也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代的藍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
從此開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藝術上升到了一種對待自然的態度,體現人的操守。這也就是花道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造型豐滿,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樸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發展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插花藝術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係。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盞.燕閒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但是縱觀清朝三百年,插花藝術始終處於一個下坡時期,得不到重視。花道在此時開始衰落。
發展
清代以後為我國插花藝術的停滯衰退階段,由於戰禍連年,許多寶貴的插花圖片和資料散失殆盡,各地不同風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響;又因國民經濟的持續衰落,必然影響到屬於文化範疇的插花藝術,使之走向停滯和低潮。這種局面延續近百年,直到近十幾年來才得以復甦。由於歷史上出現的斷層,使中國插花藝術停滯、衰落100餘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這門古老的藝術又得以復甦,正處在恢復發展階段。插花活動恢復和普及較早的當數廣州、上海和北京。在它們的帶動和影響下,不僅已有了全國性的插花組織——中國插花花藝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插花藝術專業委員會,而且有20個省市都成立了相應的插花組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專業隊伍,活躍在全國各地。至今已多次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插花活動。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插花大賽,1992年11月在廣州舉辦了全國第三屆插花大賽。以後的大賽將由各省、市、自治區輪流申辦舉行。由於插花活動的普及和發展,不僅活躍了各地的文化娛樂活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而且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及國內鮮切花生產的發展。北京、廣州、上海、西安等城市,都曾與國外插花界朋友或組織,進行過觀摩展覽、表演、講學、研討等多種學術活動。還有近 期02年在上海舉辦的“花之韻”國際插花展是上海最高級別的插花盛會,從199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四屆,成為插花藝術的“傳道者”。通過這些活動,更進一步推進了插花藝術的迅速發展和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深信中國插花藝術,將以其絢麗多姿、燦爛奪目的風采,再現於國際插花藝壇,獨領風騷。
保護
2008年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在這一天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林業大學申報的傳統插花榜上有名。這也是我國林業系統本次申報的惟一的項目。
我國作為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傳統插花藝術卻幾近斷流。由於國人對傳統插花藝術缺乏了解、專業研究人員的匱乏、研究資金短缺以及深入資源普查、挖掘難度大等原因,使得傳統插花藝術還未真正進入大眾生活之中。
1987年北京林業大學王蓮英教授、秦魁傑教授牽頭成立了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一直致力於傳統插花藝術的研究、保護和傳承。他們發表了大量論著,在對傳統插花歷史、理論與技藝進行挖掘與整理的同時,極力弘揚與傳承,並帶領多名研究生對傳統插花藝術理論與技藝進行研究。
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插花藝術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據了解,北林大將啟動普查工作,從考古文物及現存史籍中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歷代插花資料與圖片、系統梳理;將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納入大、中、國小素質教育體系,在有關大專院校開辦插花藝術專業;利用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在繼承的基礎上,創作符合國情和大眾的插花藝術形式;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讓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在世界插花領域重現輝煌。
歲朝清供
袖珍天地
我國自然景色豐富多彩,人們早就懂得對自然美的欣賞和利用,「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名山大川之佳景處均有亭台、寺觀,遊人來此既可作宗教禮拜,又能觀賞大自然的四時美景。歷代宮苑、富宅都會聘請造園名匠,在花園裡「堆石成山,引水為池。」仿造天然景物,再進一步地將天然景色「縮龍成寸」培植在盆景里。漢代墓道壁畫有一作品——陶質圓盆內種栽六枝紅花,盆下有方型幾座,看來當時已甚流行盆栽擺設。在唐代章懷太子墓中壁畫,有一侍從雙手捧著盆景,盆景里有假山、小樹及樹上紅色綠色的果子(附圖),另有侍女手執鮮花,壁畫生動地描繪出宮中「掌園」侍從的形象。王維是出色的詩人畫家,也是個盆景愛好者,古籍載:「王維以黃瓷斗貯蘭蕙,養以倚石,累年彌盛。」始創於我國的盆景藝術,在千百年的發展下,成為一種獨特的東方藝術。
古典插花
在佛教藝術傳入我國以後,為盆栽造景和古典插花注入新的動力,佛殿中常有「供花」:以花皿盛載鮮花作供奉,稱為皿花、堆花,在法會時常用鮮花瓣置於花□中作為「散花」,「天女散花」成為佛教藝術里浪漫的題材,再有用「瓶供」鮮花的形式,也就是現代的插花藝術了,「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花不萎。」從簡單的瓶供,至花朵的布插及瓶花的保養,逐步形成古典的插花藝術。宋代流行「理念花」,用插花藝術來表現理學的哲理和審美觀,「以理為表,以意為里。」另有禪房供花,以虛靈清雅布局取勝,而皇室官宅則會運用各式花器、花籃、布置各種艷麗花枝,成為「隆盛型」的大型盤花。明代邊文進有一幅清供圖,畫梅、松、柏、山茶花、蘭、水仙、靈芝、天竺子、紅柿、如意,巧妙地布插在銅壺裡,十種花材各有寓意,色彩是紅白綠互襯,虛實相映,是一幅描繪隆盛型加理念型插花的佳作。明宣宗朱瞻基是中國美術史里極負盛名的藝術家,其設立的宣德畫院,大力推動藝術發展,以恢復宋代畫院的光輝,宣德朝不但創明代國勢的高峰,更在繪畫、銅器、瓷器、漆器都有輝煌的成就。他有畫作「壺中富貴」畫一隻狸貓仰望上方銅卣中盛放的白牡丹,銅卣用撞色、撞水法,並渲染陰陽色,產生銅器的立體和質感。古代插花用的器皿,種類繁多,銅器、瓷器、瓦器、玉瓶、石瓶、花籃均是可選用的花器。花器的設計也各式各樣,五孔的五嶽朝天瓶、七孔花插及多達卅三個插筒的「占星盤」。插花藝術在宋代與燒香、點茶、掛畫共列為「四藝」。當花開合時之際,舉辦大型花會,觀者如潮,那熱鬧氣氛可能與現時的花卉插花展覽及年宵花市的盛況相若吧。
香賞酒賞
古時的文人雅仕將插花藝術分成不同欣賞層次,有香賞、曲賞、酒賞、茶賞,「酒嘗新熟後,花賞半開時。」唐詩、元曲、宋詞里有大量賞花醉歌之作,宋代歐陽修曾「插花百瓶,醉飲其間。」並有詩:深紅淺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賞,莫教一日不花開。」好一句「莫教一日不花開」,真是一個豪情柔懷的愛花之人也!酒宴賞花較合大型聚會,而插花燃香再加上一壺清茶則雅致得多了,五代韓熙載:「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古人將生活情調提升至最高境界,現時流行的插花及香薰,都承接古風,尤其是日本的花道,將唐宋風格再創新發展,形成龐大的插花藝術系統。」「四藝」中惟獨「掛畫」在香港是處於「式微」,一部分由西方習藝回港之人,嘲諷「繪畫已死」,而香港的居所亦無太多空間布置掛畫,加上多年來社會的美術資源絕大多數資助給所謂的「前衛藝術」活動,傳統的書畫愛好者需「自生自養」地維持創作,以求得到成績。
歲朝清供
在插花藝術的影響下,中國繪畫產生了一種「清供」畫,此種類似西方靜物畫的清供圖,題材豐富:四季花木、菜蔬瓜果、奇石盆景、節慶擺設、兒童玩具、文房四寶、吉祥工藝、茶具書幾,凡日常所見均能入畫,畫面大都以中置形式構圖,在疏密聚散、高低虛實中求變化,或白描,或賦彩,各施各法。畫的題材都有含意,特別是「歲朝清供圖」,多會選畫牡丹、梅、竹、水仙、石榴、佛手、壽石等來表達吉祥如意、富貴長壽之新春祝福,而「山家清供圖」則以香爐、野蔬、茶具為主,觀之令人寧心入禪。
宋代宣和博古圖共有卅三卷,是用印拓及臨描的方式繪製銅器鐘鼎的大型畫集,留給後世寶貴的藝術資料,清人任伯年所作「吉金清供圖中銅器及銘文,是用拓印方法繪製,再畫白梅、牡丹,花木的柔美與厚重的銅器,產生對比而統一的效果。清供圖和博古圖是中國繪畫之中的特別類別,是新春佳節最合時應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