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瘧藥物的研發、生產與激勵機制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黃暘木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抗瘧藥物的研發、生產與激勵機制研究
- 項目負責人:黃暘木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瘧疾是威脅全球健康的重大傳染病之一,近年來由於瘧原蟲抗藥性的迅速蔓延,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研發和生產新型抗瘧藥物已成為當務之急。世界衛生組織希望通過向成員國籌資等公共行動,促進抗瘧藥物研發,並期盼中國在大力支持本國新藥創製的同時,做出國際承諾。中國雖然是青蒿素的主要原料國和發現國,但由於缺乏對本國抗瘧藥研發、生產和出口情況的整體了解,國家立場無法明確。因此,有必要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根據研發、生產不同階段,建立適宜的系統評價指標體系,並從抗瘧藥物的接受者(瘧疾患者)、提供者(研發、生產機構)和決策者/供資者(中國政府)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我國對抗瘧藥物的需求、籌資現狀,研發、生產和出口情況,為中國是否同意籌資支持全球抗瘧藥物的研發和生產提供建議;並在分析現有激勵措施的基礎上,建立假設,進行實證驗證,探索可行的激勵機制,為中國建立相關的研發和生產策略提供參考。
結題摘要
課題組分析了中國抗瘧醫藥產品研發、生產和出口情況,探討了現存的主要問題和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挑戰;利用理論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中國適用於瘧疾等被忽視疾病相關醫藥產品研發的主要激勵措施,並將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政策建議,達到了將研究內容運用於中國全球衛生外交實踐的既定目標。已發表SCI論文4篇、中文核心論文1篇,另有一部專著即將出版,在國際和國家級學術會議做報告5次,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構建了適用於多政策環境下缺乏市場激勵的被忽視疾病相關醫藥產品的研發評價指標體系。在傳統評價指標中,納入政策環境等“發展型”指標,以全面反映該類醫藥產品的研發能力和發展潛力。該評價方法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已用於其他合作研究。二、研究重要結果1. 近三十年中國抗瘧相關研發活動整體呈上升趨勢,但近十年呈波動性下降,這可能與中國近十年逐漸進入瘧疾消除階段,且研發重點從傳染病向慢性病轉變密切相關。2. 抗瘧藥物是中國抗瘧醫藥產品中主要的研發類別,但以青蒿素相關研發為主,創新性不足。3. 中國生產和出口的抗瘧藥物以青蒿素類原料藥和成品藥為主。但由於缺乏進入國際市場的相關認證,多數藥品只能通過第三國進入真正買方市場,出口利潤空間較小。4. 促進中國抗瘧藥物研發不僅需要政府引導性籌資,更需要改革現有相關法規政策,而註冊審批政策和金融財稅政策,是最有可能通過相應修改促進瘧疾等被忽視疾病相關產品研發的政策。三、政策建議 1. 從全球視角確定中國研發重點,這不僅涉及健康公平,更與健康安全密切相關。2. 利用中國優勢促進全球抗瘧藥物研發。中國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力和協調力在缺乏市場激勵的醫藥產品研發攻關項目中作用顯著,可以快速籌集資源,促進各研發機構通力合作。3. 積極探索促進衛生研發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和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以技術轉讓等無形資產入股等形式構建研發融資平台,在提升整體研發能力的同時,共同推動相關醫藥產品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