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場建築及音質研究》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的書籍,作者是何杰。該書由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部教授康健指導並推薦;書中實例跨越古今,並結合模擬、實測,不僅資料性強,而且圖文並茂,對建築設計、劇場設計人員,以及高校師生和建築歷史愛好者等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戲曲劇場建築及音質研究
- 作者:何杰
-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頁數:351 頁
- ISBN:9787112263745
- 類別:工程技術
- 定價:228 元
- 開本:16 開(880mm*1230mm)
- 裝幀:精裝
- 征訂號: 37924
- 字數:679000
- 印刷:全彩印刷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者及博導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我國傳統劇場建築的歷史演變入手,研究了其建築和聲學方面的各主要特性,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和提煉出能為我國現代戲曲劇場所適宜借鑑或套用的幾點設計啟示,旨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為廣大建築師今後在從事相關方面的設計上提供借鑑。同時,也為豐富我國傳統劇場建築聲學實測資料,以及為學界在該領域的後續研究提供參考。
圖書配套資源(聲場槍聲測試音頻)下載方式: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官網→輸入書名或書號→點選搜尋→點擊圖書配套資源即可免費下載。
作者及博導簡介
何杰,男,1981年12月生,湖北仙桃人,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與法學雙學士、重慶大學建築學碩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築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先後供職於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基建辦公室,曾參與山西大劇院、重慶川劇藝術中心、首鋼遷安會議中心及北京中信大廈等多項建築設計與工程建設工作。
康健,男,1964年8月生,山西原平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士、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德國國家建築物理研究所洪堡博士後。2003年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是歐洲建築界第一位華人教授,現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部教授、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康健院士長期從事建築技術科學研究,以建築及環境聲學為主要領域,他先後主持80餘項研究課題,包括歐洲傑出資深科學家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B類項目等;作為顧問參與包含香港機場捷運系統在內的90餘項全球工程;發表物超過800篇/部,廣泛覆蓋從捷運車站疏散廣播系統到城市聲景設計模型的工程策略,論文被引次數在該學科排名世界第一,並在國際上首創了系統的長空間聲學理論、城市聲傳播理論、聲景觀理論,同時還研發出一系列綠色低噪聲產品,有效推動了城市室內外聲環境設計,由此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廷德爾獎、康奈爾獎等,是建築與環境聲學的國際領軍學者。英國皇家工程院對他有關可自然通風和採光降噪窗的發明給予了高度稱讚,並認為他作為歐洲聲學學會噪聲委員會主席,對環境噪聲工程政策和標準的構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圖書目錄
序
緒言
第一部分——歷史回顧與發展概述
第一章 古代戲曲與傳統劇場建築的發展和演變
1.1 古代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1.1.1 古代戲曲的萌芽
1.1.2 古代戲曲的發展
1.1.3 古代戲曲的成形
1.1.4 古代戲曲的逐漸成熟
1.1.5 古代戲曲的演出類型
1.2 傳統劇場的歷史演變
1.2.1 傳統劇場的早期雛形
1.2.2 傳統劇場的正式產生
1.2.3 傳統劇場的逐漸成熟
1.2.4 傳統劇場的建築特徵
1.3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廳堂音質的設計與模擬
2.1 廳堂音質技術發展概述
2.1.1 廳堂音質技術的誕生(20世紀初期)
2.1.2 廳堂音質技術的探究與實踐(20世紀中期)
2.1.3 廳堂音質技術的逐漸成熟(20世紀末期)
2.2 廳堂中的基本聲學概念
2.2.1 直達聲和直達聲場
2.2.2 早期反射聲和前次反射聲
2.2.3 混響聲和回聲
2.3 廳堂音質的客觀評價指標
2.3.1 混響時間RT和早期衰減時間EDT
2.3.2 明晰度C80和清晰度D50
2.3.3 重心時間TS
2.3.4 側向反射因子LF
2.3.5 聲壓級SPL
2.3.6 強度指數G
2.3.7 語言傳輸指數STI
2.4 與客觀評價指標相關的音質主觀評價基本術語
2.4.1 豐滿度
2.4.2 清晰度和明晰度
2.4.3 響度
2.4.4 空間感
2.4.5 親切度
2.4.6 活躍度
2.4.7 均勻性
2.5 廳堂音質模擬軟體概述
2.5.1 CATT
2.5.2 RAYNOISE
2.5.3 ODEON
2.5.4 EASE
2.6 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可行性研究
第三章 實地測量與數據分析
3.1 聲學測試方式
3.1.1 測試設備
3.1.2 測試參數
3.1.3 測試頻率
3.2 水鏡台古劇場聲學實測
3.2.1 劇場基本概況
3.2.2 測試結果分析
3.3 九龍廟古劇場聲學實測
3.3.1 劇場基本概況
3.3.2 測試結果分析
3.4 泰岳祠古劇場聲學實測
3.4.1 劇場基本概況
3.4.2 測試結果分析
3.5 后土廟古劇場聲學實測
3.5.1 劇場基本概況
3.5.2 測試結果分析
3.6 東嶽廟古劇場聲學實測
3.6.1 劇場基本概況
3.6.2 測試結果分析
3.7 真武廟古劇場聲學實測
3.7.1 劇場基本概況
3.7.2 測試結果分析
3.8 牛王廟古劇場聲學實測
3.8.1 劇場基本概況
3.8.2 測試結果分析
3.9 秦氏支祠古劇場聲學實測
3.9.1 劇場基本概況
3.9.2 測試結果分析
3.10 湖廣會館古劇場聲學實測
3.10.1 劇場基本概況
3.10.2 測試結果分析
3.11 三個典型傳統劇場音質的比較與分析
3.11.1 三個典型傳統劇場的選擇
3.11.2 三個典型傳統劇場的實測對比
3.12 所測傳統劇場音質參數的比較與分析
3.12.1 早期衰減時間與混響時間的比值分析
3.12.2 早期衰減時間與混響時間的標準偏差分析
3.12.3 重心時間的標準偏差分析
3.1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軟體CATT在建築聲學模擬中的套用
4.1 軟體CATT模擬計算原理
4.2 軟體CATT模擬計算方法
4.2.1 聲線追蹤法
4.2.2 鏡像虛聲源法
4.2.3 圓錐聲線束法
4.2.4 三角錐法
4.3 軟體CATT散射係數的設定及模擬計算的尾部矯正
4.3.1 軟體CATT散射係數的設定
4.3.2 統計學尾部矯正
4.3.3 連續尾部矯正
4.4 軟體CATT的基本功能
4.4.1 編程式建模法
4.4.2 導入式建模法
4.4.3 視聽化功能
4.5 影響軟體CATT模擬準確性的因素
4.5.1 模擬計算的方法
4.5.2 建立模型的精度
4.5.3 吸聲係數的設定
4.5.4 其他參數的設定
4.6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軟體CATT在中國傳統劇場建築聲學模擬中的可信度探究
5.1 軟體DIRAC在聲學實測中的套用
5.1.1 軟體DIRAC傳聲器連線方式
5.1.2 軟體DIRAC所測聲學參數
5.1.3 軟體DIRAC的後期處理
5.2 第一輪模擬與實測的對比和分析
5.2.1 聲學建模
5.2.2 模擬設定
5.2.3 對比和分析
5.3 第二輪模擬與實測的對比和分析
5.3.1 聲學建模
5.3.2 模擬設定
5.3.3 對比和分析
5.4 本章小結
第三部分——探索性研究
第六章 中國傳統劇場藻井的建築及聲學特性
6.1 藻井的演變
6.1.1 初始時期
6.1.2 發展時期
6.1.3 定型時期
6.1.4 繁榮時期
6.2 藻井的寓意與分類
6.2.1 防火的寓意
6.2.2 等級的寓意
6.2.3 “天人合一”理念的寓意
6.2.4 藻井的分類
6.3 戲台藻井的樣式
6.3.1 螺旋式
6.3.2 聚攏式
6.3.3 軒棚式
6.3.4 疊澀式
6.3.5 層收式
6.3.6 聚合式
6.4 戲台藻井的聲學特性
6.4.1 持攏音特性的正方觀點
6.4.2 持散射特性的反方觀點
6.5 探究方法及其運用
6.5.1 音質參數的選擇
6.5.2 藻井的聲學建模
6.5.3 模擬設定
6.6 模擬與分析
6.6.1 藻井天花的有無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6.2 藻井天花的深淺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6.3 藻井天花的大小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6.4 藻井天花的高低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6.5 藻井天花的形狀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6.6 藻井天花的數量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6.7 藻井天花的吸聲和散射係數對戲台音質的影響
6.7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中國傳統劇場戲台的建築及聲學特性
7.1 古戲台的平面形式
7.1.1 單幢式古戲台
7.1.2 雙幢前後勾連式古戲台
7.1.3 三幢左右並列式古戲台
7.2 古戲台的基本特徵
7.2.1 古戲台的台基
7.2.2 古戲台的前後台
7.2.3 古戲台的圍觀形式
7.2.4 古戲台的面寬
7.2.5 古戲台的進深
7.2.6 古戲台的移、減柱造
7.2.7 古戲台的八字牆
7.3 探究方法及其運用
7.3.1 探究方法
7.3.2 古戲台的聲學建模
7.3.3 建模補充說明
7.4 模擬與分析
7.4.1 鏡框式一面觀抽象戲台的模擬與分析
7.4.2 過道式穿心樓抽象戲台的模擬與分析
7.4.3 伸出式三面觀抽象戲台的模擬與分析
7.5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中國傳統庭院式劇場的建築及聲學特性
8.1 傳統庭院式劇場的基本格局
8.2 傳統庭院式劇場戲台方位的設定
8.2.1 戲台位於庭院之中
8.2.2 戲台與山門組合而建
8.2.3 戲台位於庭院之外
8.3 傳統庭院式劇場的觀眾空間
8.3.1 觀眾區的尺度
8.3.2 觀眾區的地面
8.3.3 觀眾區的看樓
8.3.4 觀眾區的觀戲方式
8.4 探究方法及其運用
8.4.1 音質參數的選擇
8.4.2 庭院式劇場的聲學建模
8.5 模擬與分析
8.5.1 庭院式劇場的庭院大小對其聲場音質的影響
8.5.2 庭院式劇場的圍合高度對其聲場音質的影響
8.5.3 庭院式劇場的細部構造對其聲場音質的影響
8.5.4 庭院式劇場的滿場觀眾對其聲場音質的影響
8.6 本章小結
第九章 中國傳統劇場建築聲學的發展
9.1 中國傳統劇場建築的歷史演變及建築類型
9.1.1 歷史演變過程
9.1.2 露天廣場式劇場
9.1.3 庭院圍合式劇場
9.1.4 室內廳堂式劇場
9.2 探究方法及其運用
9.2.1 音質參數的選擇
9.2.2 傳統劇場建築歷史演變過程的聲學建模
9.3 模擬與分析
9.3.1 早期衰減時間EDT
9.3.2 混響時間T15
9.3.3 混響時間T30
9.3.4 聲壓級SPL和強度指數G
9.3.5 清晰度D50及明晰度C80
9.3.6 側向反射因子LF
9.3.7 語言傳輸指數STI
9.4 傳統劇場建築聲學發展狀況
9.4.1 露天廣場式傳統劇場的聲學特性
9.4.2 庭院圍合式傳統劇場的聲學特性
9.4.3 室內廳堂式傳統劇場的聲學特性
9.4.4 傳統劇場建築聲場音質的演進
9.5 本章小結
第四部分——設計啟示
第十章 近現代中國戲曲及戲曲劇場的發展與變遷
10.1 近現代戲曲的發展狀況
10.2 西方文明的侵入與演出條件的改善(19世紀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2.1 新式劇場的建立
10.2.2 觀演關係的改善
10.2.3 觀演模式的統一
10.3 戲曲改良對觀演條件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
10.3.1 戲曲改良運動的歷史回顧
10.3.2 戲曲改良時期的戲曲劇場建築
10.4 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觀演條件的改進(改革開放至今)
10.4.1 影響近現代戲曲劇場建築發展的直接因素
10.4.2 影響近現代戲曲劇場建築發展的間接因素
10.5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在選址設計中的啟示
11.1 現代戲曲劇場與普通劇場選址的共性因素
11.1.1 保證良好的交通狀況
11.1.2 保證用地和周邊道路有良好的關係
11.1.3 保證足夠的停車面積
11.1.4 保證與城市規劃相協調
11.1.5 保證避免外界噪聲的干擾
11.1.6 保證足夠的用地面積和合適的基地形狀
11.2 現代戲曲劇場選址經典實例分析
11.2.1 長安大戲院的選址分析
11.2.2 梅蘭芳大劇院的選址分析
11.2.3 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的選址分析
11.2.4 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的選址分析
11.2.5 上海大劇院的選址分析
11.2.6 國家大劇院的選址分析
11.3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選址的設計啟示
11.3.1 建議設計師及廣大民眾共同參與選址過程
11.3.2 建議強化城市總體規劃統一布局思維
11.4 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在觀眾廳設計中的啟示
12.1 現代戲曲劇場觀眾廳的平面類型
12.1.1 矩形平面
12.1.2 鐘形平面
12.1.3 馬蹄形平面
12.2 傳統觀眾區與現代觀眾廳的對比與分析
12.2.1 普通劇場觀眾廳與戲曲表演的相斥性
12.2.2 傳統觀眾區與現代觀眾廳規模的對比
12.2.3 現代戲曲劇場觀眾廳空間“量”的探討
12.3 傳統劇場觀眾區對現代戲曲劇場觀眾廳的設計啟示
12.3.1 聽好
12.3.2 看好
12.3.3 坐好
12.4 本章小結
第十三章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在舞台設計中的啟示
13.1 現代戲曲舞台的平面類型
13.1.1 箱形舞台
13.1.2 伸出式舞台
13.2 傳統戲台與現代戲曲舞台的對比與分析
13.2.1 伸出式舞台與我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相融性
13.2.2 傳統戲台與現代戲曲舞台高度及視線的對比
13.2.3 傳統戲台與現代戲曲舞台台口框的對比
13.2.4 傳統戲台與現代戲曲舞台規模的對比
13.2.5 現代戲曲舞台空間“量”的探討
13.3 傳統戲台對現代戲曲舞台的設計啟示
13.3.1 舞台台唇的設計
13.3.2 舞台台面的設計
13.3.3 舞台台口的設計
13.3.4 舞台深度的設計
13.3.5 舞台面光的設計
13.3.6 伸出式舞台的設計
13.4 本章小結
第十四章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在前廳設計中的啟示
14.1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平面類型
14.1.1 獨立式前廳的布局方式
14.1.2 聯合式前廳的布局方式
14.2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設計淺析
14.2.1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建設概況
14.2.2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設計要求
14.2.3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空間“量”的探討
14.3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前廳的設計啟示
14.3.1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如何體現戲曲文化精神
14.3.2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如何體現地域性和地方風格
14.3.3 現代戲曲劇場前廳如何充分利用以提高經濟效益
14.4 本章小結
第十五章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在造型設計中的啟示
15.1 影響我國傳統劇場建築精神文化的因素
15.1.1 宗教信仰
15.1.2 社會民俗
15.1.3 地域文化
15.1.4 戲曲曲藝
15.2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造型的設計啟示
15.2.1 傳統精神的重生
15.2.2 傳統精神的繼承
15.2.3 傳統精神的發揚
15.3 本章小結
第十六章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在聲學設計中的啟示
16.1 傳統戲曲及傳統劇場的主要聲學特性
16.1.1 傳統戲曲的聲學特性
16.1.2 傳統劇場的聲學特性
16.2 傳統劇場對現代戲曲劇場聲學的設計啟示
16.2.1 混響時間的設計
16.2.2 早期反射聲的設計
16.2.3 廳堂容量的設計
16.2.4 舞台格局的設計
16.2.5 建造材質的設計
16.2.6 可調混響的設計
16.3 本章小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書中古建名詞術語詮釋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