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21學術年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
由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組織24位顧問委員,集結14個省市、53家機構的65位來自醫療機構、高校、企業和投資機構的專家,歷時9個月編撰完成的《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白皮書(2021)》正式發布。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劉建民教授共同為《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白皮書(2021)》發布揭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白皮書
- 舉行地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簡介,背景介紹,內容概括,發展方向,
簡介
以診療流程為主線梳理器械創新之路;以創新為主軸探索未來發展方向;圍繞器械發展脈絡展示創新全景;以系統思維謀劃心血管創新路徑。
背景介紹
中國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呈現上升趨勢,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威脅人民健康的頭號風險因素,而中國的心血管醫療器械在原始創新能力、創新體系建設、核心部件、關鍵材料領域仍然存在欠缺,距離產業鏈整體自主可控和滿足人民民眾健康需求仍有差距。同時,集采政策的落地對心血管醫療器械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內容概括
葛均波院士表示,《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白皮書(2021)》梳理了心血管醫療器械創新發展脈絡,系統呈現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行業圖譜,指明細分器械領域的發展階段及差距,並通過總結心血管醫療器械創新發展現狀及多年的創新實踐經驗,分析未來心血管創新的熱點方向及目標潛力市場,探索心血管醫療器械創新發展動向,最終更加明確醫生在醫療器械創新過程中的作用,提升醫護人員參與創新轉化的熱情,促進醫工學科專業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激發出更多基於臨床需求的原始創新。
發展方向
作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中心的建立為契機,擔負起國內介入醫學領域的引領、組織、推廣的重任。據樊嘉院士介紹,“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自運行以來,在全國範圍內依託介入學科領先的三甲醫院建設分中心及核心單位,目前已形成了覆蓋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3家三甲醫院的協同創新網路,建立冠心病等多個單病種資料庫,已初步建成臨床研究協作網大數據支撐體系,並啟動中山糖尿病足多學科診療中心及金山運行中心;提出“泛血管醫學”理論,將介入治療的主要對象人體血管系統歸納為一個血管網路,從系統生物學角度認識相關疾病發生髮展規律,促進介入學科各分支交叉融合,指導介入醫生以整體的觀念去治療病人而不是以具體的病變器官為治療對象。
在臨床實踐方面,中山醫院積極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強調建立和其他內外科治療手段協同的綜合治療體系,形成我國自己的介入治療規範或指南,並通過協調研究網路推廣,結合建立統一的人員培訓體系質量控制標準,實現我國介入治療的規範化同質化。同時,高度重視轉化研究,針對介入治療高度依賴設備、器械和耗材,且目前這些材料進口依賴度高的特點,強調“醫工”交叉,大力開展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並注重產學研結合,使研究成果能真正用於臨床,促進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造福更多患者。
今後,“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繼續圍繞“建設國家級介入基地和平台,推廣多中心臨床研究及技術,建設區域醫聯體及網路體系,構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形成一流國際介入技術標準”五大任務開展建設工作,力爭到2022年底,中心將在500家協作單位中推廣新技術/新器械使用5-8項,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區域零突破8-10項;培訓介入診療規範或指南6-8部,普及適宜技術5項以上,培訓醫生超過1萬名並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