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暑假

中國式暑假

“中國式暑假”指中國的孩子放暑假後,日常生活中總逃離不了三大件項目,上輔導班(或興趣班),在家打遊戲看電視,寫作業。家長們顯然相信,在暑假裡加班加點,是事關通往“成功”之路的慘烈競賽,是事關人生能否得意的一場戰爭。於是,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學習班、興趣班迎來了“黃金期”,它們嘹亮地吹響了暑期“集結號”,打響生源爭奪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暑假
  • 外文名:Chinese summer vacation
  • 對象:學生
探因,外國暑假,評論,

探因

在我國,中小學生假期課業培訓負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原因複雜,涉及考試制度、學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長觀念以及傳統文化消極影響等多個因素。
中國教育減負喊了多年,效果甚微。表面看學校好像是在“減負”,書面作業減少、補課一律取消,乍一看讓人覺得學生真是“大減負”,但在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學校對升學率的攀比,不可能真正做到“減負”。
特別是學生對名校的追求,成績好壞,與能否上名校直接掛鈎。在實際上,中國孩子的暑假,已經是課堂第二學期之外的“第三學期”。
同時也基於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承載著家長所有的希望。
不少家長執拗地認為,只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讓孩子上好大學,以後找好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家長比孩子更喜歡攀比,仿佛孩子一輸滿盤皆輸。
不少教育專家感慨,中國孩子的假期過得太苦了,除了補習就是搞特長。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逐年增長,孩子們學會了樂器,學好了英語,學懂了奧數,學精了書法,卻又遺失了什麼呢?
洗碗、拖地、洗衣服、做飯、下鄉乾農活、上山識野果……這些能讓孩子們懂得如何生活,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親師愛長的教育似乎已經被遺忘了。
或許,就是這些中國式的觀念與制度造就了中國式的暑假吧!

外國暑假

[美國]義務勞動提高自我
美國學生的暑假大部分沒有作業或只有很少的作業。但美國學生的假期生活通常不是純粹的休息和玩樂,大部分人會安排相當一部分時間來學習、工作、或是從事社區服務。
美國學生的暑期義務勞動美國學生的暑期義務勞動
美國學校非常看重學生是否參加過社區服務,社區和慈善機構在暑期期間到處可見學生身影,從到敬老院幫助老人到幫助議員整理檔案等,甚至到世界各地貧困地區做短期義工。
美國學生普遍認為,參加社區服務讓她直接了解到許多此前不了解的事情,對認識世界、為人處世非常有幫助。
[日本]寓教於樂培養情操
日本中小學生暑假生活比較豐富。在升學同樣激烈的日本,許多學生利用難得的長假去野外遊玩,觀察自然親近自然了解自然。
教育主管部門在孩子的暑期活動中也充當一個積極組織者的角色,或者組織孩子參觀博覽會,或組織孩子進行發明創造比賽。
有些學生還自發地組織起來一起到野外“合宿”,他們將在一周的時間內吃住在一起,活動包括泡溫泉、洗海水浴和在森林裡散步等。
這類活動對培養孩子組織能力、激發參與意識、培育集體合作精神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未來他們參與社會和政治打下最初的基礎。
[加拿大]社會實踐
在加拿大,暑期孩子們的主要活動有:劃獨木舟,探險,學習駕車,經歷了這一過程以後的孩子變化很大,顯得成熟很多。
此外,他們也會抽出時間去打工賺錢,但這個時期的打工,並不真正為了支付自己的生活費用,而是一種社會實踐。
[韓國]修學旅行增長見識
每年到了暑假,韓國各地大、中、小學生都會組團參加被稱為“修學旅行”的各種海外考察、旅行和進修活動,以拓寬眼界,增加閱歷。
這幾年來,韓國還出現了外語“修學旅行”、體育“修學旅行”、電腦“修學旅行”等全新的形式,培養學生對於外語、體育、電腦等各方面的興趣,寓教於樂,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法國]啟發教育以人為本
在漫長的暑期里,學生們除隨父母旅遊度假消暑之外,許多學生還利用這樣的自由時光,去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進行參觀學習,增長知識。18歲以下的人可以在這些館所免費自由出入。
這幾年來,法國各地興起了工業旅遊的熱潮,即各地方的工廠企業經過一些技術準備,假期接待來自各地的學生,讓他們從參觀中加深對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和傳統的了解。
[澳大利亞]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澳大利亞,假期是孩子們表現自己的最好時機,不管他們乾什麼,都是在沒有壓力的外部環境下進行的,隨孩子自己去安排,做自己喜歡的事,參加社區活動、旅遊、打工等。
重視和倡導孩子去參加沒有任何報酬的義務勞動,其種類包括學習輔導、環境保護、家務勞動、幫助殘疾人、為患者服務等。
[新加坡]開闊眼界
當地學生享有長短不一的4個“暑假”,他們利用假期或出國遊學開闊眼界,或參加公益及文體活動,了解社會、掌握技能。
一些學校利用假期對喜歡音樂、舞蹈、科技、救護和球類運動的學生集中培訓,例如組織學生野營,讓學生在野外條件下學習救護技能,或是帶領學音樂和舞蹈的學生排練和演出等。

評論

暑假,對於國內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講,只是“第三學期”的代名詞。
在“第三學期”里,學生記牢了數理化公式,學會了吹彈吟唱,學會了水墨行楷,卻不懂得洗菜做飯,不懂得辨別花草,不懂得自立自強,不懂得創造思考。悲哉!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繁雜,但具代表性的大概有兩個,一是考核制度作祟,二是家長觀念作怪。
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有考核,學校對班級有考核,家長對學生有要求,環環相扣,最終的所有的壓力轉移到了學生的身上。得高分者得天下,結果學生淪為了升學考試的工具。
而作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人皆有之,但愛之深就容易走進逼之切得歧途,家長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琴棋書畫要精通,多才多藝是成功。但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往往是揠苗助長。
其實,作為主管部門,能否為孩子制定多元化考核指標?作為家長,又可否聆聽孩子心中的想法?就現在情況看,前者短期內難以實現,但後者,還是可以做到的。
在暑假裡,與其讓孩子埋頭苦讀,倒不如創造機會讓孩子開闊眼界,在生活中學會做人;與其強迫孩子十項全能,倒不如順著他的興趣,讓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