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吳佑壽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吳佑壽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吳佑壽傳》是2016年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一楓、黃永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吳佑壽傳
  • 作者:吳一楓、黃永峰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1日
  • ISBN:978751650947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吳佑壽傳》全面記述了我國電子學家吳佑壽的成長經歷、奮鬥歷程和在教學科研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介紹了他存60多年漫長的學術生涯里,以科學救國、富國強兵為己任,堅持“自主創新是立國之本”的治學理念,在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勤奮耕耘,所取得的豐碩的教學與科研成果。本文通過大量科研工作的實例,呈現了他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迎難而上的工作作風;還通過他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及一些學生和同事的回憶片段,展示了他在教書育人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所培育出的滿園桃李。希望《吳佑壽傳》能為讀者好地詮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同時也能為讀者很好地展現一位愛國歸僑充滿活力的人生足跡。

目錄

第一章 奔波的童年——“我們的根在中國”
生於曼谷
根在“唐山”
啟蒙坤範學堂
難忘的曼谷“中中”
求學香江
淪為難民——返回潮州老家
第二章 漫漫求學路:從梅縣到昆明
梅州中學
從中央政治學校到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電機系
在學生運動中接受進步思想
復員
回泰國探親
第三章 完成學業迎接解放
來到清華園
“蔣管區”中的小解放區
畢業留校
加入中共地下黨
難忘1949
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參加土改
第四章 無線電系與院系調整
“襁褓風波”
系秘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
學習蘇聯
實驗室建設
畢業設計“真刀真槍”
第五章 開我國數字通信之先河
話音脈衝編碼調製(PCM)系統,開我國數字通信之先河
PCM的研究是怎樣開始的
話音編碼終端的改進
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保駕護-航-SCA型數傳機系列的研製
無線數傳——用電子諧振器實現的數傳系統
有線數傳——用有線信道來傳送數據信號
SCA一3數傳機的研製
讓雷達看得更遠,電話聽得更清——參量放大器的研究
五公寓的燈光
“文化大革命”風暴
第六章 跌宕起伏的綿陽十年
艱辛的綿陽分校
幾個小故事
抓“散夥風”
在綿陽的無線電系職工無愧於三線建設
被拖延多年的PCM系統-120路微波數字無人值守接力機研製成功
幾度回首
幫七章回清華園:百廢待興
為無線電系回歸清華園獻策獻力
回到清華園
重整旗鼓——全面恢復教學科研工作
第八章 教計算機識字——漢字識別
組建圖像教研組
選擇新的科研方向——漢字識別
知難而進——教計算機認識6763個(單體)印刷漢字
突破多字型漢字識別難題——建立CCG模型
從單語種到多語種文字混排識別
再接再厲擴大戰果
走向世界——中日韓文字識別系統中標
永不停步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第九章 讓電腦模擬大腦:人工神經網路
中國神經網路委員會的創立
人工神經網路在漢字識別中的套用
身先士卒探索人工神經網路的奧秘
促進國際合作,讓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
對人工神經網路發展前景的展望
第十章 讓中國數位電視標準在國際電信聯盟(ITU)占有一席之地
“我和電視有緣”
“數位電視廣播要採用我國自己的標準”
清華數位電視傳輸技術研發中心與凌訊公司
DMB-T系統的誕生
抗禦外標入侵
努力促進國標實施,得到香港政府首次採用
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推動數位電視的產業化,到市場上去較量
無限風光在明天
第十一章 推動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
推動863計畫通信高技術研究
前瞻性眼光——平流層通信系統的研究
平流層與平流層通信平台
平流層信息系統
推動在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
推動國家973項目——多域協同寬頻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
第十二章 教書育人
初上講台
堅持工作在教學的第一線
編寫教材
科普讀物
教書育人
良師益友
第十三章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養制度
立足國內勇於創新
導師隊伍和培養基地的建設
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服務
改革完善博士生培養機制
統一標準加強管理
旁徵博引妙語連珠
學科建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跨世紀人才培養
第十四章 相濡以沫的終生伴侶
第十五章 鞠躬盡瘁
放眼未來
鼓勵創新
回首往事懷念師長
整理教學科研資料
清華情懷
工作之餘
飛雪伴君歸
附錄一吳佑壽生平大事年表
附錄二吳佑壽主要著作與學術論文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