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內容簡介:《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知識。《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記述了管德的成長經歷和為航空事業做出的貢獻,可以使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管德、學習管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16
  • 品牌:航空工業出版社
  • 作者:師元光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50350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管德傳》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家世與童年
父親
母親
大宅院
在家上國小、國中
弟弟妹妹
第二章高中時期
北京第五中學
初涉政治
第三章清華大學
解放以後的第一批大學生
參加開國大典
政治運動
入團、入黨
大學畢業
第四章航空工業局
分配到局機關
四局的單身宿舍
指令檢查室
成立飛機設計室
第五章飛機設計室
徐舜壽主任
設計室的大學生
殲教1外形數據計算
殲教1的顫振分析
黃志千
氣動組的黨小組長
無名英雄
“坐小桌子”的專家
政治“顫振”中的無奈
“東風”113
出色的組織才能
第六章六院一所
航空研究院與一所
一所的技術尖子
顫振分析程式與試驗方法研究
摸透米格—21
國防科委第十六專業組
第七章殲8飛機
單發還是雙發
“文化大革命”之初
該堅持的還是堅持
殲8首飛
是磨難也是歷練
水平尾翼
馮鐘越
心繫殲8試飛
“這個人很厲害”
貢獻與成果
SO5架事故
赴西德技術合作
穿這簡樸像個老工人
第八章在磨礪中前行
氣動彈性專業的開拓者
總體、氣動力室主任
《航空結構動力分析系統(HAJIF—Ⅱ型)》
創造性的工作
殲3飛機
“7210”專業組
第九章殲8Ⅱ
殲8大改提上日程
殲8Ⅱ立項
相當於研製一架新機
現場總指揮
“唐管二顧”
殲8Ⅱ首飛
重點項目的工程驗證
第十章航空工業部
科技局長
嚴格的要求
“自留地”里結碩果
“向中央組織部門推薦一位優秀人才”
第十一章中國民用航空局
服從組織決定
上任伊始
“華航事件”
民航的改革與發展
重視飛行員的培養
空中交通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
第十二章幹線客機
“沉默之海”
MD82
敢講真話
“屁股決定腦袋”
MD90
第十三章溫馨的家
王露瀛
結婚
品味幸福
“這是一隻小小的船”
“扼住命運的咽喉”
第十四章教書育人
愛惜人才
兼職教授
博士導師
在學生的心目中
第十五章在事業的峰巒上
院士
“解決此問題要找管德”
“我是氣動彈性專業的工程師”
尾聲:立德、立功、立言
編後語

後記

管德院士是我國航空科技界最早進入氣動彈性研究領域的專家。
從1956年我國成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開始後不久,他就在徐舜壽主任的指引下開始氣動彈性力學方面的研究,以後,由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套用於超聲速殲擊機設計的氣動彈性計算和試驗方法,並套用於殲8及殲8Ⅱ飛機的設計。他不僅是一位氣動彈性方面的專家,還是一位成功的飛機研製和航空科研的管理者,在擔任殲8Ⅱ飛機研製現場總指揮期間,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使殲8Ⅱ飛機的首飛時間大大提前。
2011年,是60l所建所50周年,瀋陽所邀請管德回所參加所慶,在參加所慶活動過程中,601所領導決定要為管德院士編寫一本書。為此,601所與中航工業科技委取得了聯繫,共同組織了一個由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顧誦芬院士為顧問、601所楊鳳田院士和中航工業科技委副秘書長孫衛航牽頭的編寫組。對於所領導的提議,管德開始並沒有認可,他覺得自己從事的專業只是航空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個方面,雖然為之奉獻一生精力,但也許並不值得為自己寫一本書。顧誦芬院士向他說明了撰寫回憶錄的考慮,這也是顧院士自己同意編寫回憶錄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後來者了解我國自行設計飛機事業的艱辛歷程,從中吸取教訓。而目前健在的老一輩飛機設計工作者已經不多,如果不留下一些當年參與創建我國飛機設計事業的一些史料,恐怕不會再有人能做這件事。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航空科學技術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講一講自己的經歷、所從事的專業以及在工作中的體會,應該對國家高層的決策和國人對航空工業的理解、支持有所裨益。
接受顧院士的意見,管德與參與編寫的人員進行了兩次談話,經整理並由他親自修改,形成回憶錄初稿。這份回憶錄一如管德院士的處世為人的風格,經他親自大幅刪改後,變得極為簡約,僅剩2萬餘字,難以使人們了解他人生的全貌。經601所、中航工業科技委領導與編寫組人員研究,決定以管德院士回憶錄為基礎,進一步廣泛收集資料,撰寫管德傳記。
傳記的編寫得到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及成員單位、中國民航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關領導和與管德共事過的老同志的大力支持。2012年3月份,經中國民航局領導批准,編寫組查閱了中國民航局保存的與管德相關的檔案資料。中國民航局檔案處不僅幫助仔細分類查找,還在遵守保密及檔案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將其中可複製資料的大部分複印後提供編寫組使用。從3月份開始,編寫組與瀋陽601所、瀋陽112廠、中航工業老幹部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民航局、中航工業科技委等單位與管德曾經共事的老同志進行了座談、採訪。通過他們的介紹與交談,我們知道了管德豐富的人生閱歷、堅毅明確的信念、對事業成功始終如一的追求和特立獨行、執著果敢的意志品格。也感覺到由於管德所從事的氣動彈性專業是一個跨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與固體力學、數學多學科的邊緣科學,加之他為人低調,極少參加與自己專業相關度不高的社會活動,因此在航空業界之外,人們對他了解甚少。
隨著編寫工作的進展,我們越來越多地理解了在管德身上所昭示的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對歷史、社會和民族固有的那一份使命感、責任感。“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強大,管德用自己對世俗名利的淡泊抒寫著航空報國的遠大志向,用自己積畢生精力鑽研航空科學技術中一個不為世人關注而又至為關鍵的學科領域彰顯出科學技術大家應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也越來越感覺到編寫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管德等老一輩航空科技工作者和老一輩航空人的過程。記錄管德的人生和事業就是在記錄和傳承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和事業,這是一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工作。
讀懂管德,讀懂我們的前輩,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發展的艱難歷程,可以更多地了解當代航空科技的博大精深,而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和製造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多少像管德這樣傑出的、很少為人所知的優秀人才在默默地做出奉獻。
在此,編寫組謹向中國民航局檔案處馮秀葉、李雅丹;瀋陽601所劉春義、劉孟詔、賈鑫、黃德森、潘一心、馮家斌、王樹棕、邱濤、錢衛、曹奇凱;瀋陽112廠唐乾三、鹿道發、許德祥、趙忠、馮國富;原三機部科技局屠德章、蔡美生、侯印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桂彬、李敏;中國民航局原副局長李釗;中航工業科技委顧問王啟明以及為本書進行保密審查的李紅、肖福璋等同志給予編寫工作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誠摯的感謝。
2013年中國工程院下發通知,要求首先為資深院士編寫出版院士傳記,於201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20年之際出版。中國工程院要求航空工業出版社將管德的傳記也納入到第一批院士傳記系列叢書中,我們應出版社的要求,將書稿略加修改,交出版社出版。
著者

序言

在管德同志80華誕,也是他從事航空事業60周年之際,中航工業科技委和601所為他編寫了這本傳記,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管德同志一向謙虛,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在自己所從事的學術專業領域靜下心來默默耕耘,不求名、不求利,從不張揚,所以他的事跡很少有人知道。但他為我國航空科研和飛機設計事業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業績,應該為我們的青年一代科學工作者所了解,他為航空事業的奉獻精神以及他的為人和品德,非常值得每一個人學習,也是我們當前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必需的。
我同管德同志共事了30年,交往了60年,在與編寫組同志交談的過程中,我回憶了與管德同志交往的經歷和情誼。編寫組邀我為傳記作序,自忖筆拙,怕寫不好,但為了讓年輕同志更多一些了解管德——這位新中國自己培養造就的科學技術專家的成長曆程,所以還是勉力而為,寫就此序。
我同管德同志共事始於1956年冬,當時正是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航空工業也要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時期。1956年8月,按照上級決定,在瀋陽112廠成立以徐舜壽同志為首的飛機設計室。當時,在北京二機部四局(航空工業局)機關的很多科技人員聞訊後,都急切希望到瀋陽來參加飛機設計工作。當時的管德已是局黨組關鍵部門的一名科級幹部,按現在某些人的觀念,這應該是一個很值得留戀的職位,可是他放棄了官運仕途,來到瀋陽從頭做起。
管德剛進入飛機設計室時,徐舜壽同志對他是否能幹得長還有些懷疑。徐舜壽與管德約法三章,要他做好“六分業務、四分秘書工作”的思想準備。管德一來,徐舜壽沒有讓他從事飛機總體設計或氣動方面的工作,而是安排他畫飛機外形模線,即用二次曲線將飛機布置好的固定點連起來。求解二次曲線的各項係數是非常繁雜的,當時沒有電子計算機,只能靠手搖計算機,一算就是一整天,甚至於晚上還要加班。大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殲教1飛機的外形基本確定。此時,徐舜壽已經在考慮殲教1這種亞聲速飛機必須考慮的顫振問題。我當時擔任設計室氣動組組長,徐舜壽的意見是把管德調到氣動組,專攻氣動彈性。
那時國內大專院校都還沒有設定氣動彈性專業課程,更沒有做過實際工程工作的人,所以飛機設計室建立氣動彈性專業只能靠自己努力。徐舜壽拿出兩本剛出版的英文氣動彈性專著,要管德和他一起看,每周六下午同他一起討論。以後凡有國內外氣動彈性專家來瀋陽,他都要讓管德去見。他們不僅做計算,同時也注重試驗。當時飛機設計室別的試驗手段還沒有,卻買了地面共振試驗用的感測器。通過徐舜壽和管德近兩年時間的努力,最終保證了殲教1飛機的顫振安全。
1958年後,管德同志又轉向超聲速殲擊機氣動彈性問題的研究,他不僅帶領團隊進行繁瑣的數值計算,同時也開始了高低速風洞試驗研究。
管德非常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密切關注著國際氣動彈性專業前沿技術的發展。他有一個破筆記本,大概是從1959年困難時期開始用的,筆記本活頁紙都是灰色的再生紙。那時候瀋陽能看到的技術資料很少,他每次經過北京,總要去科技情報所和國防科技情報所查找資料,然後分門別類把文獻目錄摘抄在筆記本上。他自己曾說過,那個本子上收集了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氣動彈性領域的文獻目錄,他感到獲益匪淺。我最後一次看到他那個破本是在80年代,已有一寸多厚了。從民航局退休後,他還經常到628所借文獻、看期刊,特別是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的AIAA Jourhal(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學報)。
他的刻苦鑽研使他領導的飛機氣動彈性設計研究工作總能跟上技術發展的前沿。20世紀80年代初,他為殲8Ⅱ建立了檢查氣動伺服彈性穩定性的阻抗試驗設備;90年代,他開始套用晶片感測器研究顫振的主動抑制;21世紀初,他又開展了變體飛行器的研究。
在他擔任112廠總工程師期間,儘管工作繁雜,日理萬機,但他還是儘量安排好工作,爭取到3個月的時間去西德宇航院學習和研究國外顫振研究領域的新方法。
在離開瀋陽後,他始終與總裝氣動協作辦公室保持聯繫,在當時航空工業系統內沒有人牽頭的情況下,主動承擔了多個顫振研究課題。
1985年,他擔任了北航兼職教授。一直到他擔任民航局副局長後,即使工作再忙,他每周一定要抽一個晚上,給北航氣動彈性專業研究生講課。
總之,他對飛機氣動彈性專業真正做到了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正是由於有了豐厚的知識和經驗的積澱,才使得管德在解決新飛行器氣動彈性問題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在殲8飛機設計中,他基於對殲7機翼顫振特性的“摸透”,果斷決策殲8機翼剛度無須成比例增加,最終使機翼重量沒有成倍增加,保證了殲8飛機得到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
1971年,殲8飛機試飛中,在排除了馬赫數0.86抖振、準備超聲速時,發生了馬赫數為1.24的橫側劇烈振動,一時間大家有些茫然失措。關鍵時刻,管德冷靜思考,憑著豐富的氣動彈性知識,提出該現象是方向舵嗡鳴所致。果真如他所料,按照他的建議,馬赫數為1.24時的振動問題很快得到初步解決,殲8飛機得以順利進行試飛。殲8飛機設計定型前的大錶速顫振試飛也是他親自參與完成的,所以他在新機氣動彈性設計和試驗方面走了一個全過程。以後國內其他重點飛機型號的氣動彈性關鍵性難題的解決,也都有他的參與和貢獻。
他在飛機氣動彈性專業方面不僅是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套用於解決工程設計、試驗的實際問題。在航空工業某型空空飛彈的最終定型中,他為研製單位解決了氣動伺服彈性問題。他還曾擔任航天系統某型飛彈研製的諮詢顧問。他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了我國自己的氣動彈性分析軟體,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氣動彈性專業在整個飛機設計工作中雖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對型號研製成功後的獎勵中,往往由於獲獎人數有限,所以名單中常常看不到從事氣動彈性專業的同志的名字。管德甘當無名英雄,對此毫無怨言,始終如一地對技術精益求精,為我國新飛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管德同志不僅自己對氣動彈性專業知識深入鑽研,而且非常重視教書育人,為祖國飛機氣動彈性專業帶出了一支人才隊伍。如601所氣動彈性組的技術人員是他在工作實踐中傳幫帶出來的;沈飛公司副總經理鹿道發,在他的直接指導下,解決了殲教6帶副油箱的顫振問題。他指導的研究生中,唐長紅同志已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管德同志天資聰穎,思路敏銳、有條理,不僅在氣動彈性專業方面術業專精,而且在型號研製的管理方面也成績卓著。1982年,他被任命為112廠總工程師時,我為他捏把汗,很擔心他長期在研究所工作,對大型企業管理缺乏經驗。可是他去後不久,很快就把112廠研製殲8Ⅱ飛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他還改善了技術人員的住房條件;建立了主管工程師辦公室;在工廠繪圖機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採用將在瀋陽算出的模線數據送北京625所繪成模線帶回瀋陽的辦法,大大縮短了殲8Ⅱ生產準備時間。對殲8Ⅱ研製關鍵的大鍛件,他多次親自去北京催辦,晚上從瀋陽走,第二天白天在部機關辦事,第三天早上直接回到瀋陽工廠後立即召開生產會。他以精湛的管理藝術和忘我的拼搏精神,帶領廠所聯合殲8Ⅱ飛機研製團隊,比計畫提前3個月實現了首飛。
20世紀80年代,他服從中央組織部的決定,去民航局擔任副局長。當時民航系統接連發生飛行事故,他去後參與了整頓工作,很快就從源頭遏制了事故多發趨勢。
管德是一位具有崇高信仰和堅定原則的優秀共產黨員。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很大衝擊,但他坦然以對。被“解放”後不久,他又被派去帶知青到農村插隊,他都能盡心盡責,處置很好。
他生活一貫簡樸,從不向組織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在擔任112廠總工程師以後,他還住在601所宿舍,每天一早騎車約半個小時去工廠上班,當時工廠已安排汽車接送,但他沒有享受這個待遇。
1984年,管德剛就任三機部科技局局長時,機關行政部門沒有安排住房,他還是住在位於小經廠的112廠駐京辦事處。有時下班晚了,食堂已關門,他經常就買兩個月餅充飢。他幾十年如一日,就這樣無怨無悔地努力工作著。 他還能針對民眾的具體問題開展思想工作,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我任112廠飛機設計室氣動組組長期間,不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組裡的同志有不少意見。他來到氣動組並擔任黨小組長後,幫助我協調各方面矛盾,很快就使設計室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在我擔任601所總師期間,也存在很多人際關係問題,當時他任副所長,問題只要到他手裡,很快就會得到妥善處理。應該說,殲8、殲8Ⅱ的研製成功,他都起到了決定作用。
管德不僅具有很強的領導能力,而且非常關心同志、愛護民眾。
20世紀60年代初是生活最困難的時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生病住院,葉正大帶領設計室大部分同志去112廠參加質量整頓,幫助重新發殲6飛機的生產圖樣。黨支部要他負責管理40~50名設計室留守人員。當時去參加發圖的同志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很好,而留在設計室的同志則生活條件很差,辦公室窗戶玻璃破碎了都得不到修理,大家每天就在陰冷潮濕的辦公室中工作。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糧食供應量低,副食、蔬菜幾乎沒有供應,大家都吃不飽。在這種情況下,管德同志挺身而出,與工廠領導和有關部門交涉,修繕辦公室門窗。缺少窗戶玻璃,就用層板釘上。為解決大家吃飯問題,哈軍工的同志捐贈了一些糧票,管德除認真、仔細地將這些糧票在同志們中進行調劑分配外,還組織大家培育小球藻等代食品……總之,儘管條件十分困難,在管德的領導下,留守設計人員不僅生活安定,而且還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管德同志一貫淡泊名利。
1992年底,中國科學院遴選學部委員時,他被民航局推薦為學部委員候選人。此事他從未向我提及,所以我事先一點也不知道,一直到召開評議會時,學部要我介紹他的情況,我才看到中國民航局報送的推薦材料。其中主要談到了管德在民航局改革發展中的貢獻,科技方面談的不多。我在介紹中主要講了他在氣動彈性專業學術和工程套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以後的學部大會上,有人提問,既然在學術方面這樣有成就,為什麼要去民航局任副局長?這個問題影響很大,因為學部委員們對社會上存在的學術上略有建樹就放棄科研而去當“官”“學而優則仕”的現象非常厭惡。面對如此發問,當然不是我能回答得了的。應該就是由於這一原因,管德沒有能夠當選,但他坦然處之,毫不介意。
管德的態度與今天某些人為謀取院士地位,不僅在所在單位到處遊說,而且本人也四下找關係、托人情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1994年,組建中國工程院時,民航局推薦管德為籌備組專家。在遴選首批院士時,他細緻深入、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為保證工程院首批院士遴選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籌備組成員並非都能成為院士,在這次評選中,管德沒有任何爭議地被大家一致通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作為一名技術專家,他敢於講真話,敢于堅持原則,決不隨風倒。
20世紀70年代末,在討論是否仿製米格一23飛機時,他敢於向副總理一級的領導人陳述不同意見。90年代,在政府高層研究確定幹線飛機型別時,他根據民航發展實際情況,直言不諱,當面向主管該項工作的國務委員提出了不同意見。
管德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飛機氣動彈性專家,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在與他共事的40年中,我深感得到了他的有力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祝管德同志健康長壽,合府安康,繼續為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新貢獻!
2012年6月
(顧誦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