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廖萬清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廖萬清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廖萬清傳》是2018年12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廖萬清傳
  • 作者:白蕊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1日
  • ISBN:9787117275736
內容簡介,前言序言,

內容簡介

廖萬清,著名的皮膚病學、醫學真菌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長征醫院皮膚病與真菌病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一級教授、文職特級、總後勤部一代名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世界華人皮膚科醫師協會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主任委員、華夏醫學科技獎理事會副理事長、全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委兼醫學技術領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皮膚性病雜誌》主任編委、《世界臨床藥物雜誌》副主任編委等十八項學術兼職。
長期致力于軍內外皮膚病、真菌病的防治研究。在我國首次發現了9種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類型,其中格特隱球菌ITS C型(S8012)被美國(ATCC56992)、比利時(IHEM4164)及荷蘭(CBS7229)的菌株保藏中心保藏,並向全世界研究機構供應(295美元/株)。承擔國家973、軍隊重大/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課題20餘項,以首完成人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等27項,主編《真菌病學》等專著9部,其中《真菌病學》獲中國圖書獎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415篇,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989年國務院僑辦授予“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稱號,1990年獲國家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及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榮獲上海市“僑界十傑”榮譽稱號,2002年榮獲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13年榮獲首屆“葉劍英獎”,2014年榮獲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終身成就獎”,2015年榮獲長征醫院“終身成就獎”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廖萬清傳》圍繞廖院士在我國皮膚病學發展中的親身經歷,講述皮膚病學的發展史。文中記錄了期間發生的各種小故事、重要事件、所感所想所悟所得。

前言序言

20世紀是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千百萬先烈前賢用鮮血和生命爭得了百年巨變、民族復興,推翻了帝制,擊敗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國,獨立於世界,贏得了尊嚴,不再受辱。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生產力大發展,告別了饑寒,實現了小康。工業化雷鳴電掣,現代化指曰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憶百年前之清末,從慈禧太后到滿朝文武開始感到科學技術的重要,辦“洋務”,派留學,改教育。但時機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運動,民情激昂,籲求“德、賽”升堂,民主治國,科教興邦。接踵而來的,是14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恃科學救國的青年學子,負笈留學或寒窗苦讀,多數未遇機會,辜負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國立綜合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台4個研究機構,標誌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誕生。20年後,1948年3月26日遴選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幾乎都是20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中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學海外的科學家、工程師回到祖國,成為大規模發展中國科技事業的第一批領導骨幹。國家按計畫向前蘇聯、東歐各國派遣1.8萬名各類科技人員留學,全都按期回國,成為建立科研和現代工業的骨幹力量。高等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一28萬人。到21世紀初,高等學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萬人,科技人力總資源量超過5000萬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才達1600萬人,已接近最已開發國家水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從一窮二白成長為科技大國。年產鋼鐵從1949年的15萬噸到2011年的粗鋼6.8億噸、鋼材8.8億噸,幾乎是8個最已開發國家(G8)總產量的兩倍,20世紀50年代鋼鐵超英趕美的夢想終於成真。水泥年產20億噸,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總產量。中國已是糧、棉、肉、蛋、水產、化肥等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保障了13億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製造業、土木、水利、電力、交通、運輸、電子通信、超級計算機等領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兩彈一星”、高峽平湖、南水北調、高速公路、航空航天等偉大工程的成功實施,無可爭議地表明了中國科技事業的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全國工作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實現工業化是當務之急。大規模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大科學工程、國防工程等是工業化社會的命脈,是數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院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等學部委員(院士)認為,為了順利完成中華民族這項歷史性任務,必須提高工程科學的地位,加速培養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原設的技術科學部已不能滿足工程科學發展的時代需要。他們於1992年致書黨中央、國務院,建議建立“中國工程科學技術院”,選舉那些在工程科學中做出重大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院士,授予終身榮譽,賦予科研和建設任務,指導學科發展,培養人才,對國家重大工程科學問題提出諮詢建議。中央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於1993年決定建立中國工程院,聘請3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遴選66名院士共96名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選舉朱光亞院士為首任院長。中國工程院成立後,全體院士緊密團結全國工程科技界共同奮鬥,在各條戰線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