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設計園區基礎數據統計研究

中國工業設計園區基礎數據統計研究

《中國工業設計園區基礎數據統計研究》是2015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華大學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工業設計園區基礎數據統計研究
  • 作者:清華大學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
  • ISBN:9787302422198
  • 定價:80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1.01
內容簡介,前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清華大學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對中國設計類園區及其中設計公司的基礎數據進行的統計及研究,以此反映園區及其入駐設計相關企業的現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對於本地產業環境的支持情況、提升當地企業設計創新能力以及為入駐企業提供良性發展環境的基本情況等。 本書中所涉及的內容適合國家、各級地方政府、相關協會,以及各園區經營管理者閱讀,同時也適合從事相關設計及研究工作的人員進行閱讀和參考

前言

探索中國設計園區的發展機制設計園區作為一個完整工業化系統的重要組成,其存在意義不僅在於通過工業化流程,將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等環節的調配目標整合到最終輸出的產品品質之上,同時,還取決於如何解決工業化社會製造過程中產品概念與創新如何對客群需求作出前瞻性的回答。社會各工種、各專業、各利益集團所形成的生產關係,由於角色、領域、信息系統等的不同,在一個完善的工業化系統中,這些可以連線的生產關係,會以生產要素的形式自組織地匹配。但在實際中,這種完善的自組織只是一種理想。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要素之間遠沒有那么容易能夠形成匹配。各種生產集團要在一個產品生產體系中成為關係要素,要依靠社會中間促進力量。
今天,全球經濟已經進入高度知識密集型和服務型產業形態。每一個現代工業經濟體,都十分需要這種能夠促進匹配,實現綜合地、跨領域、跨地區發展的工業發展機制。作為全球最快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其實也已經觸及了這樣的生產形態,並正在迅速地展開轉型。20世紀末開始,全國紛紛建立的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業設計園區、設計創新與產業發展園區等各類園區,正如雨後春筍般鋪陳開來。
通過清華大學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多年來的全國性發展指數研究,表明以現代工業為基礎的設計、文化、創業類園區正面臨著新的考驗。其核心問題,是各地園區型機構既要做好由原來政府主導投入的建設方式,過渡為社會自由資本主導投入的建設方式之間的銜接工作;又要回答好以下問題,即園區應該如何可持續經營?設計創新到底可以帶來怎樣的舞台?園區如何能夠成為當地資源整合的一個樞紐?如何在地區、產業,以及企業群間聯絡出新興產業的生機和力量?這些問題都非常鮮明地放在今天設計、文化、創新等為主題的推動者們的面前。這裡,我們在關注以上這些問題的同時,試著探索在戰略組織層面上,當前應該受到重視和控制的要點,並分三個方面展開敘述。第一個方面,所有的文化、創意、智慧財產權、多媒體或工業設計等主題園區的成長與崛起,最核心的要點是如何與本地區的主體經濟相融合。
在我國,改革開放後“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舉措,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不少工業園區取得了高度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各個地區、城市工業化水平的核心基地和重點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國國家級高新區有8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7家。“工業設計園區”則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的新生事物。截至2013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下屬的中國工業設計園區聯盟成員就有近40家。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匯在當地“工業園區”範圍之中的。2014年,中國各省主要經濟活躍地區,甚至部分區縣,都已開始籌劃和建設自己的“工業設計園”或“工業設計產業園”。通過我們調研發現,國內工業設計園區這一適應產業條件應運而生的組織形式尚十分欠缺,特別是能夠反映和連結當地產業良性發展需求的則更為稀少。從“工業設計發展整體狀況的基礎數據”統計來看,由自發經濟建設的設計園區尚在少數,許多是依靠當地政府的資金和政策興辦的。建立起來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與地方產業磨合,其中,設計公司與企業、設計創新與智慧財產權維護等均是問題。自全國第一家工業設計園區——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於2003年5月被國家科技部批准以來,中國的工業設計事業和園區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列入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的全國工業設計園區聯盟的已經達到近40家,並在社會影響力和發展目標上與國家的經濟轉型和轉變發展方式高度一致。目前,園區已形成了以產品設計、建築設計、藝術設計、平面設計、模具設計、工業計算機套用設計、精密零件設計、汽車及工裝設計等為主要內容的工業產品研發和孵化新興產業的初步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工業設計整體事業形態,已經從原來的學校、企業為主體,向著社會公共服務平台、園區、公司等組織形態更為靈活、豐富和複雜的方向發展,並向設計諮詢、產業對接、文化創意和產權維護等領域衍生。
正如2010年7月由工業與信息化部聯合了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等國家十一個部委下發的《關於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中所述:“目前,工業設計已初步形成產業,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已初具規模;一批製造業企業高度重視和廣泛套用工業設計,取得明顯成效;專業從事工業設計的企業發展迅速,設計服務水平逐步提高,一些優秀設計成果已經走向國際市場;專業人才隊伍不斷擴大,工業設計教育快速發展……”。我國工業設計事業的發展,雖然仍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與工業化的發展要求和已開發國家的工業設計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是,“工業設計園區”的出現與迅速成長在許多方面卻萌發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方式和經營理念,並受到來自世界同行們的關注與尊重。回顧2013年,各地大力發展“設計園區”的事業形態,極大地豐富了工業設計呈現給社會的經濟形態和服務途徑。從原來以某個企業為中心的、以其產品的具體設計服務中跨越出來,而以一個地方經濟的產業環境為背景,從產業轉型和行業升級的更為巨觀的層面上展開工作,形成市場。成為政府轉變地方經濟發展方式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整個社會對工業設計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與評價。
總的來說,人們對工業設計的作用,從認識不足到高度重視;從缺乏高水平的專門人才到各國“海歸”踴躍集聚;從政策支持、行業管理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到各地區政府部門充分設計扶植政策,積極推動工業設計事業,切實有效地推動了工業設計事業的發展。但從一個正在從經濟發展洪流中急速成長的經濟形態來看,我們也必須冷靜地思考和辨析工業設計園區到底應該何去何從。結合全國的園區發展勢態和基本統計情況來分析,其特點首先表現為依託各級政府支持或扶植建立起來的工業設計園區,正在迅速地與當地產業展開深度融合。“工業設計園區”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它的存在已經開始脫離“政府哺育期”。來自市場法則和自身組織機制的合理性等關鍵問題,開始經受經濟環境、產業形態、市場需求的嚴厲拷問。
所以,經過2013年之前的近十年發展,無論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社會需求方面,還是設計人才的培養與人才梯隊的建設方面,都已經具有相當良好的基礎,為邁上下一個經濟發展的台階做好了準備。
第二個方面,扶植與本地區主體經濟相融合的設計、文化、創意類園區,要與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目標相協同,建立能夠匯集政策和社會公共資源的平台。
當今任何一個國家經濟體其實都是有主導的、有計畫的。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的目標的幾乎不存在,但獨斷的計畫機制亦沒有出路。智慧的方法,是在社會經濟體中建立中間組織,以嫁接目標與目標之間的紐帶,既連線國家政治經濟,又顧及行業、產業自身情況。這就需要政府的作為是推動而非管理,是培育而非主導。
設計創新作為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一種活動,除了對解決人類生產過程與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環境、能源、經濟創新、生活質量和社會就業等問題具有積極的催化作用以外,在國家產業調整、新型產業體系建立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設計所產生的高價值回報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並成為其國家意志在全球競爭環境中獲得勝利的重要利器。關於設計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之間的關聯性,紐西蘭國家經濟研究院早在2002年就發布了研究結果,並得到廣泛認同。可以看到,重視設計競爭力在本國的戰略提升,其綜合排名靠前的國家,它的國家綜合競爭力也都靠前。這反映出一個國家在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將設計創新作為一個抓手,使之越來越多地與本國工業設計產業的戰略目標發生緊密聯繫,那么,其之後的綜合國家實力也將得到迅速提升。
只依靠企業或行業自身的市場行為,在設計創新領域與國家產業戰略相協同就十分難以展開。因為,企業可以看作處在兩種環境中的社會性生存體。一個環境是市場,另一個是產業。每個企業所處社會性產業鏈地位十分重要。在這個閉環中,其上下游的銜接決定了它們的科研系統。
從事工業原材料的研究與生產、發展基礎與新材料產業、提升產
業間緊密協作的能力是企業最關心的事情。更好地進行產業化調整,
打造全新的產業合作,尋求創新模式,以及產業間新成果共享往往是
鞭長莫及、難以實現的。所以,跨領域、跨行業的戰略協同與聯繫,
必然需要政府的力量。我們這裡有一個調查,它表明即便是產業內的
重點企業,由於市場的壓力,其投入的開拓力量往往都是在產能和技
術改進之上的。圖0-1是針對北京首鋼、燕山石化、金隅集團、中國
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等企
業展開創新投入產出情況的調查。
從國家發展和設計對於地方經濟帶動作用的角度來看,清華大學
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近5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影響我國工業設
計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經濟貢獻力、發展力、服務力和品牌魅力的綜合
評價。這是在對全國園區中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進行大量調研,在翔
實的一手資料基礎上整理出的國家管理視角。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對
園區從“基本情況、經濟貢獻力、服務力、發展力、吸引力和園區魅力”
六個角度進行政策設計與成效分析,而不是簡單進行基地建設投入或
免稅補助。
其次,更為科學的、專業化的工業設計評價體系,正在受到全社
會的關注。我國設計行業中不缺乏具有商業操作能力和規模化效應的
大型公司和企業,卻奇缺從國家層面到區域、企業、設計公司、設計
師各個層面的基礎性研究和新形勢下對於中國未來設計發展方向的戰
略性研究,因而很難從巨觀層面提出適合經濟轉型和發展的相關設計
策略。從一個技術加工型的經濟形態,邁向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創新
型社會,必然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分析體系,讓整個社會客觀而真切
地認識到工業設計價值評價體系正在不斷受到關注。由於我國的工業
設計行業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成長過程不同,因此,英國、美國、日本
等國家的評價體系只具間接的參考意義,建立基於我國國情的評價模
式依然亟待出爐。
再次,工業設計園區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型方式,單純依靠政
府直接出資、出地建設,大量依靠從外地甚至外國引進設計創意公司、
團隊和個人,以此作為產業轉型和企業升級的抓手是不得要領的。工
業設計園區作為中國設計產業的重要樞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數年前的政策導向來看,國家鼓勵發展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比較大,
包含了工業設計在內的大量與創意相關的複合產業的發展。2012年最
新提出的文化大發展戰略又進一步將文化與國家發展政策進行了對接,
大量的文創園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浮現。工業設計作為“十二五”
規劃的重要內容、被重點提出需要扶持的幾大創新產業之一,“工業
設計園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設計產業鏈的整體狀況。
因此,設計、文化創新類園區,應該並且只能通過政府的戰略引
導機制,從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方面產生作用,進而服務於國家戰
略意志。
第三個方面,與本地區主體經濟相融合,要從設計創新的基礎資
源入手,落實為設計研究、產業能量、科技成果,以及和企業戰略發
展需求相協同的組織機制。
設計產業園區作為社會產業經濟的重要樞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
作用。對於“工業設計園區”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設計產業鏈的
整體狀況。基於此,進一步輻射至企業、設計師、各個行業中。設計
園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政產學研商”的社會性結合。他們各自依託
所在的集群,通過園區這個公共服務平台,在社會性生產的組織形態
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創新已經漸進為創業,設計不再停留在服務經濟的層面上,而是
發展到了產業層面上引發的轉變。從產業結構上來看,目前我國初具
規模的專業工業設計公司超過2000家,工業設計已從初期的產品外觀
設計,發展到產品研發、企業戰略等全方位的設計策劃。同時,隨著
產業升級和企業對於設計的認識提升,許多設計公司已經轉型為更加
偏重企業戰略和品牌設計等,一些領先的設計公司更是將其產業鏈向
上下兩端進行了延伸,覆蓋從融資到生產、渠道和銷售等各個方面。
從工業設計學界來看,上千所高等院校設立了工業設計和相關專
業,每年培養設計人才30多萬人。以前工業設計僅在藝術院校作為與
藝術設計相互補充的專業開設,或者在部分工科院校的機械或者計算
機學院下設相關的工業設計專業。近年來,大量的學校開設了工業設
計專業,甚至包括一些文科和專科院校,在廣東沿海地區還出現了專
門的工業設計培訓學校,專門向企業定點定向輸送專門人才。學科規
模的擴大固然可喜,但是快速發展同樣帶來了大量問題,如師資水平、
課程配套、實習基地建設和實際就業等都是阻礙我國工業設計學科進
一步發展的阻力。
再從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科研開展情況來看,由於多年來,我國依
靠技術引進和模仿製造來維繫經濟發展,在各個生產製造環節已經形
成了重技術輕設計,重短期收效輕長期戰略發展的慣性思維。設計研
究對於大多數科研機構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新型的概念和變化。可喜的
是,國內已經有一大批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產學研合作也取得了一
些成績,有了一些積累。隨著文化大發展戰略的實踐,更多的與設計
和文化相關的科研工作還將繼續推動這一合作領域的發展。
對園區中的基本情況、入駐設計公司經濟狀況、各公司的發展階段、
面對產業群體所呈現的服務形態等因素的比較,其2013—2014年度的
調研結果,覆蓋了全國11個主要的工業設計產業積聚地區、20多個典
型的工業設計聚集城市的數百家工業設計和其他設計門類的企業和公
司。通過園區樣本與我國規模以上的文化創意園區的發展情況比較,中
國工業設計園區發展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正在面臨嚴酷的市場考驗。
全國園區整體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工業設計園區的規模差別很大,
主要呈現“腰鼓”形的規模形態,即以“大型園區”與“小型園區”
分形為整體形態;②園區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
③大型園區均為政府投入建設;④園區與本地產業的互相依賴性正在
增強,園區的經營方式正在有機融合本地產業形態的要求;⑤園區的
生命力量化評價比較困難;⑥園區的入駐企業呈現多樣性的特徵明顯,
不同性質的企業正在應其發展方式和運營模式的要求而轉變;⑦最早
一批受政府支持或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園區,開始進入市場化運行要求
的轉型軌道;⑧設計與中國工業經濟深度融合,園區正在成為這一融
合的聚集區,即政府、學校、企業、公司的交匯之地。截取幾個園區
評價的重要指標,用以說明更為細緻的一些變化:首先是園區的所有
制情況。民營所有制園區占到所有受訪園區一半,在與大量的民營園
區運營者的訪談中發現,相當比例的經營者之前都有涉足園區經營和
相關創意產業經營的經驗,雖然可能並未直接參與設計工作,但都看
到了設計產業大發展的契機,因而自主投資開展運營。有1/3的園區具
有政府背景,相比之下獲得了更豐富的政府資源和啟動資金扶持,另
有少部分屬於合資園區。這反映了園區所有制形式的分布呈兩極化。
其次是園區規劃和實際面積。所有園區的規劃面積都在5萬平方
米以上。10萬平方米是一個分界點,各有一半園區處於分界兩側,因
此我們可以把小型園區和具備一定規模的園區用10萬平方米來進行區
分。在實際走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園區並不是純粹的設計園區,更不
是單純的工業設計公司聚集,而是依託本地產業特點進行了重新構建。
比如北京大興經濟開發區園區就屬於一個大型園區,其轄區內包含了
服裝、影視、家裝等好幾個產業模組,單個產業集群的經濟規模和占
地面積都超過其他地區整個園區的規模。同時,也有一些實際規模並
不大的特色園區,如青島創意100園區和南京模範路園區,就是圍繞
本地的產業特色打造的以設計和旅遊等資源為主的品牌創意和輻射型
園區。
再次是園區創立時企業數量和園區現在的企業數量。園區聯盟內
的園區成立時間多在2006—2009年之間,最早的是2003年的無錫(國家)
工業設計園和2005年的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園。同時在2010
年之後在廣州、杭州、大連等地也分別建立了工業設計園區。從數據
上來看,創立之初的園區平均企業數量大多在10~20家之間,但是經
歷3~5年的發展,只有1家特色園區的企業數量還保持在10家以內,
大多數園區的入駐企業數量在100家左右甚至超過200家。現在平均
的入駐企業數量為80~120家。但是不能單純用入駐企業的數量來衡量
園區發展的好壞,在今後的數據統計中,我們還將繼續跟蹤,最終當
園區的入駐企業達到一個相對的穩定值時,我們可以看到整箇中國的
工業設計產業布局全貌。這反映了園區建立之初和現在,園區內設計
公司的數量占比呈現多元化趨勢。
再就是園區年總產值和設計產值占比。從園區年總產值來看,在
2000萬~10億元以上區間,分布比較均勻,只有兩家園區的年總產值
在2000萬元以下。這一方面說明園區的業態和類型比較豐富,另一方
面也說明我們不能直接使用總產值一個數值來衡量設計園區的品質。
現在園區的平均產值在2億元左右。一半以上的園區的設計產值占比
超過了園區總產值的30%,3家園區的設計產值占比超過50%甚至達
到80%,這再次驗證了設計產值有潛力成為設計園區的主要貢獻渠道。
我們在今後的統計中,需要繼續細分不同的設計產值的貢獻方式和分
別占比,這樣更能反映出不同的設計門類在不同的產業條件下能夠多
大程度上獲得發展和資源協同。園區依託的當地特色產業類型。園區
依託的產業類型最能直接反映園區的生態結構,是一個值得常年追蹤
的指標。從兩年的數據來看變化不大。電子和通信產品、機械製造設
備、文化行業和辦公用品是園區服務最多的行業,其次是家具、家電、
醫療器械和交通工具製造行業。2013年數據中的電子和通信產品及家
用電器的占比此消彼長。到了2014年,可能是受到手機產業格局變化
的影響,對外觀和結構設計的需求不如往年旺盛。另外,由於家電和
光伏產業對於製造業的一些鼓勵政策的帶動,家用電器、五金行業等
對設計的需求顯著上升。同時,園區內的不同類型公司,依託本地產
業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度融合。
總的來看,全國各地的工業設計園區,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
主動市場化和商業化。設計,難以一種單一的集聚形態存在於實際的
產業競爭環境中。集聚的本身,首先應該是社會生產形態演進中自然
需求的反映,而不是人為扶植的結果,工業設計園區正在面臨來自市
場經濟的考驗。
所以,設計園區將成為中國未來社會創新交流與匯集的一個重要舞台和環節。在一定程度上,以設計為主導的新經濟形態將成為撬動
主體經濟轉型和升級的引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專題執行人
蔣紅斌

目錄

第1章課題整體說明1
1.1課題研究成果綱要2
1.1.1項目綜述2
1.1.2項目意義2
1.1.3項目成果4
1.2五期研究課題重點遞進說明6
1.2.1一期課題6
1.2.2二期課題7
1.2.3三期課題9
1.2.4四期課題10
1.2.5五期課題11
1.3課題相關支持單位13
1.3.1中國工業設計協會13
1.3.2中國工業設計園區聯盟13
1.3.3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15
1.3.4廣東工業設計城15
1.3.5清華大學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16
1.4工作方法概述17
1.4.1前提說明17
1.4.2工業設計園區綜合經營力研究方法概述18
1.4.3園丁獎評審方法概述19
第2章園區綜合經營力調研詳情說明21
2.1調研實況說明22
2.1.1項目進程實況22
2.1.2人員參與實況22
2.1.3綜合經營力調研表回收實況23
2.1.4綜合經營力調研表填寫實況23
2.2調研手段——調研表建立說明25
2.2.1模組一內容設定25
2.2.2模組二內容設定26
2.2.3模組三內容設定27
2.2.4模組四內容設定28
2.3分析手段——數據模型建立說明28
2.3.1細化框架29
2.3.2權重劃分29
2.4分析手段——年度園區綜合經營力指數建立說明33
2.4.1總體思路34
2.4.2提取合理最大值34
2.4.3計算理想狀態分值36
2.4.4百分制換算與分級38
第3章園區綜合經營力分析與解讀41
3.1設計類園區經營外因解析42
3.1.1巨觀國內外設計環境發展趨勢42
3.1.2中國設計創新產業發展環境43
3.2設計類園區綜合經營力數據綜述46
3.2.1園區基礎配置情況46
3.2.2園區社會化服務建設創新情況47
3.2.3駐園企業創新情況48
3.3園區綜合經營力基礎情況分析49
3.3.1駐園企業類別配置與業務營業額比重49
3.3.2園區人才結構分析52
3.4園區社會化服務能力情況分析56
3.4.1園區自主創新立項能力56
3.4.2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57
3.4.3園區產學研聯合孵化59
3.4.4園區創新活動開展情況60
3.5園區內入駐企業智慧財產權與獲獎情況分析62
3.5.1駐園企業智慧財產權情況62
3.5.2駐園企業獲獎情況64
3.6駐園企業發展能力與企業成功案例66
3.6.1駐園企業發展能力66
3.6.2駐園企業成功典例68
第4章設計類園區年度發展情況視圖解析69
4.12014—2015年度中國工業設計園區綜合經營力指數說明70
4.22014—2015年度中國工業設計園區綜合經營力指數74
4.2.12014—2015年度中國工業設計園區經營力綜合指數74
4.2.22014—2015年度中國工業設計園區綜合經營力四大模組指數82
第5章新納入統計的園區基本經營情況解析115
5.1北京尚8文化創意產業園116
5.2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120
5.3北京798藝術區123
5.4上海M50藝術產業園127
5.5上海800秀創意園130
5.6上海德必·易園文化創意園區134
5.7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137
5.8常州創意產業基地140
5.9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143
5.10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147
5.11西溪創意產業園151
5.12海峽兩岸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154
5.13廈門海峽建築設計文創園158
5.14深圳華僑城創意園161
5.15長沙後湖國際藝術園區164
5.16蚌埠市工業設計產業園167
第6章設計類園區“園丁獎”設定情況171
6.1獎項介紹172
6.2專家評審名單172
6.3獎項評審方式說明175
6.3.1構建業績評審模型175
6.3.2基於四力設定評審細項175
6.3.3組織各界專家評審開展評審會議177
6.4園丁獎獲獎名單178
結語1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