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尺譜集成

中國工尺譜集成

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於2010年啟動了《中國工尺譜集成》的編撰出版工作。經過7年努力,目前《中國工尺譜集成》已完成10卷的編撰工作,包括《總論》(1卷)、《北京卷》(2卷)、《河北卷》(3卷)、《陝西卷》(2卷)、《江蘇卷》(1卷)、《遼寧卷》(1卷)。

2017年9月6日,從文化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本)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經過一代又一代傳承的中國禮樂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如何判斷曲子是哪個朝代的?近日,由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編撰的《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本),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證據。作為文化部“中國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扶持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該書被學界視為繼《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琴曲集成》後的又一項浩大的考察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見證民間音樂生態體系的重要工程。
古琴音樂、戲曲音樂和各地樂種等傳統音樂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譜”可依。“工尺譜”(“尺”音“chě”)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樂譜之一,唐代已出現大量手抄卷子,以後綿延不絕,可以說,民間抄本是民間音樂的活態傳承。根據藝人演唱、演奏的樂譜,可以用以譯解譜字寫法完全相同的千年前的樂譜,從而恢復古曲原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學家便開始有目的地收集各地的民間手抄譜本,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保存了大量這類樂譜。最有價值的有智化寺《音樂腔譜》(清康熙年間,1694年)、西安鼓樂手抄本(最早為1731年)、冀中笙管樂抄本(遍布20世紀)、開封大相國寺抄本、山西五台山寺院抄本、晉北笙管樂抄本、東北鼓吹樂抄本等。譜本不但抄記了大量的曲目,還在封面、扉頁、封底,記下了傳抄時間,有些還寫有序言、曲目題解等,內容涉及宮調技術、民間信仰、樂社歷史、樂師名錄等,是研究一個地區民間樂社發展及相關問題的主要材料。樂師們抄譜時,嚴格遵循上代師傅的體例,註明傳自何人,這種方式在各地手抄譜中都相同。這些譜本,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為中國音樂學提供了有實踐依據的活態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