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

《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是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數字經濟開放研究平台聯合舉辦的“2023高金財富管理論壇”上發布的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和螞蟻理財智庫於2021年起每年開展問卷調研,並發布相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
  • 發布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
發布意義,內容解讀,

發布意義

該報告系“數字經濟開放研究平台”重要成果之一,平台致力於加強學術界和業界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發展。

內容解讀

《報告》提出的建議是:一方面個人需要提升金融素養,加深關於養老相關的認知,儘早著手養老計畫的籌備。另一方面,市場也需要增加養老規劃服務、買方投顧服務、養老金產品服務的供應,滿足居民多元的、個體差異化的養老需求。
《報告》發現,在居民金融健康度方面,採取各類財務管理措施的家庭占比均有小幅下降,設立財務目標和進行財務規劃的意識有待提高;將長期理財用作補充養老金的居民比例繼續大幅提升,由2021年的10%、2022年的26%提高至今年的45%,尤其是40歲以上群體中,該比例達到了58%。對於產品不了解和產品吸引力不足是個人養老金產品推行的最大阻礙。
《報告》還從配置、選品、長期投資行為三方面分析了居民投資理財行為特點。在配置方面,居民的資產配置風險偏好整體下降,保險配置比例穩中有升,財富管理行業應該順應不同周期下居民風險偏好的不同特點,提供跨品類的、更符合居民需求的配置服務,建議相關政策也提供支持和引導。
在選品方面,居民更加理性,成本敏感度上升。居民對於基金公司品牌和明星基金經理的關注傾向明顯減弱,歷史收益仍是投資者購買基金最關注的因素。
在長期投資行為方面,居民對理財產品的持有時長分化,部分受訪者對投資虧損的容忍度上升。這說明經歷過市場波動和財富管理機構持續的陪伴,部分居民更加接受長期投資的理念,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市場的波動。
《報告》同時發現,嘗試過專業投顧業務的人群占比由去年的21%增至今年的27%,居民對專業投顧的信任在逐漸建立。未嘗試基金投顧的投資者,最大原因是對新興業態不了解,持謹慎態度,其次則是認為自己可投資資產較少,沒有必要使用投顧服務。《報告》認為,專業的投顧業務應當建立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和多元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之上。當前可投顧資產僅包括公募和私募基金,這或許一定程度限制了投顧能力的發揮空間。
高金教授吳飛表示,《報告》的持續發布旨在觀察我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的改變,並力圖解讀變化背後的原因,為居民投資理財提供理性分析視角,幫助居民更科學地配置投資理財產品,同時也為財富管理機構發展個人及家庭投資理財規劃業務提供參考和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