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

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暨學術交流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表示,討論城市繁榮活力的意義重大,需要建立一套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動態地跟蹤城市在拉動內需消費、集聚創新要素等方面的積極影響,為推動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科學判斷的支撐。《報告》聚焦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問題,通過大數據發現城市各類空間的活力因子如何影響城市整體對人口的吸引力。

據了解,《報告》聚焦大城市與特大、超大城市,重點選取了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21個其他省會城市和活力特色城市,共有40個城市作為評估對象。《報告》以人的分布與流動為表征,聚焦產業、交通、文化等城市活力關鍵要素,從“創意與社交的多元化”、“交通與空間的連線性”、“產業與創新的多樣性”三大維度,形成圍繞“人”的活力評估框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
  •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31日
《報告》顯示,通過對多維指標的統計描述分析、模糊聚類分析以及地理空間特徵分析,可以將40個評估城市分為四大類:
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成都等為代表的第一類城市,分處我國四大城鎮群,在交通與用地的協同性、城市產業與創新的多樣性、創意與社交的多元化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屬於均衡型高活力城市。
以重慶、杭州等為代表的第二類城市,以南方城市、部分中西部省會或直轄市為主,這類城市在各維度總量與強度上普遍低於第一類城市,但自身各維度間以及與其他評估城市相較而言,沒有明顯短板因子,屬於中高活力城市。
以天津、青島等為代表的第三類城市,包括了部分沿海城市和部分欠發達地區省會城市,北方城市居多,這類城市整體上屬於中等活力城市,與第二類城市相比,明顯存在短板因子,但在優勢因子上也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專項競爭力。人口規模不大的泉州中心城市,其在以“第三空間”為主的創意與社交指數方面優勢突出。
以哈爾濱、石家莊等為代表的第四類城市,以欠發達地區省會為主,北方城市居多,這類城市整體活力水平一般,人口活力、創新能力、TOD(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引導、文化社交等維度均有較大提升空間。相較而言,交通設施及產業活力基礎較好,優於本類型其他維度的指標表現。
《報告》顯示,通過指標關聯分析可以得出四個結論:
第一,城市人口密度與城市活力相關性不大,人口吸引力與各項活力因子具有強烈相關性。與人口密度弱相關指標僅有“小微企業密度”、“夜間經濟活力”、“第三空間密度“等,僅占到因子指標體系的20%。短期人口吸引力越大,伴隨著城市整體活力水平相對較高,短期人口流動往往帶動大量的資金流、信息流,伴隨著貿易往來、技術擴散與知識傳播等行為。
第二,三大維度指標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越強,人口總體吸引力越高。人口吸引力與產業、創新、道路交通設施、TOD、文化、社交等城市活力要素均呈現出一定的相關關係,尤其與小微企業數量、夜間經濟活力、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及密度、創意活動舉辦頻率、社交網路活躍度等指標的相關係數均較高。產業、交通、文化三個維度指標之間相互關聯性呈現出“扎堆”現象比較明顯——設施配套完善的功能混合地區,往往是活力表征和活力要素指標均高的地區。
第三,交通與空間連線方面指標發揮了引導作用。路網密度、公交站點覆蓋率等交通設施指標與產業、創新要素關係緊密;特別是路網密度7km/km以上的城市,如上海、廣州、成都、廈門等,均成為小微企業高度集中的典型城市。與此同時,TOD綜合指數對於活力的影響呈現出弱相關性,還未向西方已開發國家大城市那樣呈現出強相關性,有待進一步培育;特別是TOD與城市其他設施匹配方面、最後一公里銜接方面做得還不夠。
第四,廣泛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以茶館、咖啡館、博物館、街角圖書館和其它各類文化設施為主的“第三空間”是活力的觸媒,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劑。第三空間從城市角度談,是一座城市文化品質的直接體現,也是創新活動的重要觸媒。從個體講,是建立並維繫“熟人社會”的關鍵紐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