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空間增長的低碳化形態模式研究

《中國城市空間增長的低碳化形態模式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呂斌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空間增長的低碳化形態模式研究
  • 項目負責人:呂斌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目前,我國城鎮化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城市的快速蔓延擴張使城市土地利用空間格局處於急劇的變化過程中,城市空間形態的過度分散造成了城市與區域碳排放負荷的增大。為構建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探討低碳化的城市空間增長形態模式對於實現城市的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本研究擬基於城市空間功能緊湊度概念構建城市空間形態低碳績效評價模型;在此基礎上,選取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百餘個城市,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對其近10年來伴隨空間增長的形態變化進行低碳績效評價,分析城市與社區尺度碳排放量對城市空間形態增長的回響機制,並用能源消耗和環境質量指標對分析結果進行校核;進而歸納出適應於不同地理條件、不同職能、不同規模等級城市空間增長的低碳化形態模式。為在中國快速經濟成長與大規模城鎮化進程中制定城市空間的精明增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豐富城市空間形態理論的內容。

結題摘要

本研究基於城市空間功能緊湊度概念構建了城市空間形態低碳績效評價模型,在此基礎上,遴選6個發展較快的典型特大城市,分析2008年—12年其伴隨城市增長的空間功能形態演化的低碳化績效,發現各案例城市中多數城市的商業中心平均服務半徑都比較合理,緊湊度尚可,但布局的均衡度差異較大,大部分城市的均衡度有待提升。其中,城市市級商業中心多聚集在城市的核心地區,緊湊度普遍較高;片區級商業則多數呈現片狀聚集的布局特徵,即在城市某幾個區域內呈聚集分布,緊湊度和均衡度尚可;而案例城市的社區級商業中心則多存在均衡度偏低的情況,服務範圍尚不足以覆蓋市區範圍,尤其是城市新區商業服務設施明顯不足。研究還根據我國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規模和地貌特徵等因素的特點,遴選出18 個典型大城市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利用模型從城市、片區和社區三個尺度對18 個典型大城市商業中心布局形態進行了低碳績效評價,發現各案例城市中多數城市的商業中心平均服務半徑都比較合理,緊湊度尚可,但布局的均衡度差異較大,大部分城市的均衡度有待提升。其中,城市市級商業中心多聚集在城市的核心地區,緊湊度普遍較高;片區級商業則多數呈現片狀聚集的布局特徵,即在城市某幾個區域內呈聚集分布,緊湊度和均衡度尚可;而案例城市的社區級商業中心則多存在均衡度偏低的情況,服務範圍尚不足以覆蓋市區範圍,尤其是城市新區商業服務設施明顯不足。 本研究為在中國快速經濟成長與大規模城鎮化進程背景下制定城市空間精明增長的低碳化策略提供科學依據,豐富了我國空間形態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創新性;研究中提出的選擇空間增長低碳化路徑的適應條件,及低碳視角的空間形態最佳化策略,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